舞蹈藝術的形式類別繁多,從舞蹈的社會作用來看,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自娛性舞蹈:二是表演性舞蹈。
自娛性舞蹈從字義上講。就是“跳舞以自娛”,借跳舞達到自我娛樂的目的。如國際上流行的“交誼舞”、“迪斯科”等。
在我國各民族的文娛生活中,經(jīng)常在平壩上,篝火旁,或林中月下,自由地打起鼓,拉(或彈)起樂器,一人領唱,眾人相和,一人帶頭跳,大家跟著舞,有時能形成千余人的壯觀場面,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這是自娛性舞蹈的一種主要方式。如: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意即“晚會”)。彝族的“跳月(樂)”、跳“煙合”、“羅作”,藏族的“鍋莊”、“弦子”,蒙古族的“安代”。傣族的“戛光,,.景頗族的“木腦總戈”,苗族的“踩鼓”.上家族的“擺手舞”等等漢族在過年過節(jié)時跳的“秧歌”、“腰鼓”、“花燈”等,都屬于自娛性的舞蹈。
“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廣泛地流行于全國各地、在我國南方則稱為“花燈”;在北方各省、各地的秧歌,也風格迥異.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色彩。如:陜北秧歌、東北大秧歌、河北地秧歌、山東的膠州秧歌、海洋秧歌和鼓子秧歌等等。有的地方把“高蹺”也稱為“秧歌”。這種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一般都是由生、旦、丑、老擾(丑婆)等行當組成;它的表現(xiàn)方式.由“傘頭”持一傘(象征風調(diào)雨順)領頭,其他有的手持扇子、手帕,有的手持鼓、棒、彩綢等,在鑼鼓和嗩吶的伴奏下,按照統(tǒng)一節(jié)拍在街頭邊舞邊走。在廣場表演時,開始先跑“大場”(也有的稱“過場”),然后是變換各種隊形和圖案,形成一種大型的集體舞。如“一字長蛇”、“二龍出水“、“龍擺尾”、“三羊開泰”、“四門掛斗”等等,樸實健康,紅火熱烈。其間,穿插有兩三個人表演的小場,這是帶有簡單情節(jié)的舞蹈表演或歌舞小戲,生動活潑,趣味橫生。最后,再以跑大場結束。
河北地秧歌《跑驢》,就是民間藝人將原來地秧歌中的小場(王二小趕腳》(也叫《傻柱子接媳婦》)改編成的一個小型舞劇。它表現(xiàn)的是一對農(nóng)民夫婦回娘家探親,妻子懷抱嬰兒、騎著毛驢,丈夫手持小鞭,相伴同行。當小倆口高高興興趕路之時,毛驢陷在泥塘里,小孩哭、毛驢叫、大人急,正在無奈之際,一位農(nóng)民前來幫助,兩人前拉后抬,終于將毛驢趕出了泥塘。真是妙趣橫生,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喜劇色彩。二地秧歌中的小場,大多是取材于民間生活,戲曲和神話傳說富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幽默風趣的表演特點。河北地秧歌動作靈活多變,以腰部為主要動律而形成的全身的扭動,構成了獨特的風格。陜北秧歌的動作特點是扭起來步伐非常穩(wěn)健大方,兩臂甩動較大,挺胸昂頭,有時頭部還很自豪地晃動一下,給人以健壯、豪邁、樸實之感。而洛川地區(qū)的“鬼拉腿”(扭三步往后一蹬腿),穩(wěn)健中又顯俏麗;“京兆秧歌”則更是落落大方。
山東鼓子秧歌粗獷豪放,人物角色主要分四種:傘、鼓、棒、花。傘又分“花傘”和“丑傘”兩種,花傘負責指揮伴奏樂隊,掌握舞蹈的節(jié)奏;丑傘指揮秧歌隊的隊形變化,他們都是左手持傘而舞?!肮淖印笔亲笫峙e一扁形小鼓,右手拿鼓縋,邊舞邊敲。“棒”是舞者兩手各握一棒,邊舞邊擊?!盎ā笔俏枵甙缱魃倥?,左手拿一長手帕,右手持一彩綢扎成的花(也有拿扇子、花鼓、花瓶的)。秧歌隊一般是由三十二人組成(傘、鼓、棒、花各八人)。此外,還有跑“雜角”(丑角)的化裝成老頭,老婆等各種人物,跟隨在秧歌隊后邊做些逗趣的表演。鼓子秧歌以豐富多變的走場(隊形變化)見長,構圖優(yōu)美,變化巧妙,有幾十種之多。
矯健豪放的鼓子秧歌,表現(xiàn)了山東農(nóng)民那種質(zhì)樸憨厚,堅毅不拔的性格特征。而膠州秧歌和海洋秧歌則以抒情、優(yōu)美見長。
“腰鼓”也有多種形式和不同的打法,特別是流傳于陜北安塞地區(qū)的“安塞腰鼓”,當兩個腰鼓隊在展開激烈的競賽時,比鼓點,比技巧,滕空跳躍,熱烈奔放,氣勢雄壯,鼓聲、喊聲振動山川,大有“驚天地,動鬼神”之勢。這是一種力量、意志的象征。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秧歌和腰鼓跟隨人民解放軍傳遍了全中國。人們稱“秧歌”為“解放秧歌“稱“腰鼓”為“勝利腰鼓”。扭秧歌和打腰鼓抒發(fā)了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歡樂情緒,它也成了“解放”和“勝利”的象征。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它們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這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創(chuàng)造的璀璨輝煌的舞蹈文化,是我國的寶貴遺產(chǎn)。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輕松自如的娛樂性,這種自娛性舞蹈形式,十分自由,情緒熱烈,不限人數(shù),不拘場地;舞蹈的動作簡便、易學,而且在統(tǒng)一的節(jié)奏中,舞蹈者可以即興發(fā)揮。
我們在談及舞蹈欣賞時,自然也包括以上的自娛性舞蹈。但是,從藝術專業(yè)的角度講,則主要是指表演性的舞蹈。所謂表演性舞蹈,就是指專門為人們欣賞而創(chuàng)作的舞臺表演節(jié)目。當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的,自娛性的舞蹈中也有一些是具有表演性質(zhì)的。如“大秧歌”、“陜北秧歌”、“花鼓燈”中的“小場”,節(jié)日廣場上的“舞龍”、“舞獅”等,對圍觀的群眾來說,都可以說是表演性的。在我國的舞臺上.有許多表演性的舞蹈作品來自自娛性舞蹈,但它們經(jīng)過了舞蹈編導以新的主題思想和人物(角色)的重新整理、編排、加工、提高、創(chuàng)作而成。并通過扮演者(演員)的表演傳達給觀眾。以起到鼓舞、啟迪和教育人民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這里談到舞蹈欣賞時.主要是指舞臺上出現(xiàn)的舞蹈藝術作品。
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在表象上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前者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廣場,也可稱廣場舞蹈.比較隨意、靈活;后者主要的活動場所是舞臺,也可稱舞臺舞蹈.它形式繁多,風格各異,大小皆有,規(guī)范嚴格,就品種來說,有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民族民間舞、古代舞蹈、戲曲舞蹈、現(xiàn)代舞蹈”·~等等。不管其名稱如何。無論是從舞蹈欣賞的角度看,或從舞蹈所含內(nèi)容的表達看.實際上只有兩大系統(tǒng):一是以抒情為主.我們稱之為“情緒舞”;一是以情節(jié)見長。我們稱之為“情節(jié)舞”。自然,這樣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一切舞蹈都以抒發(fā)人的感情.以表達人的喜、怒、哀、樂為其職能。這里主要是從舞蹈表現(xiàn)內(nèi)容的主要特征上加以區(qū)分、以便于欣賞者對舞蹈更好地加深理解,識其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