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不的成語故事

字號:


    不學(xué)無術(shù)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艄庹莆粘髾?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進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艄獾钠拮踊麸@,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艄馑篮?,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艄獾钠拮勇犝f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xué)亡術(shù),暗于大理。
    【釋讀】原指沒有學(xué)問因而沒有辦法。現(xiàn)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不寒而栗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殉是個醫(yī)生。她因醫(yī)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中任縣令,后又升為長安縣令。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quán)有勢的人,當(dāng)?shù)氐闹伟灿辛撕艽蟮母淖?。漢武帝認(rèn)為他很有才干,就調(diào)任他為河內(nèi)郡都尉,后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dāng)時,南陽城里居住著一個管理關(guān)稅的都尉名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進關(guān)、出關(guān)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等義縱上任那天,帶領(lǐng)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派人調(diào)查寧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統(tǒng)統(tǒng)殺掉,最后,寧成也被判了罪。這一來,當(dāng)?shù)赜忻母缓揽资?、暴氏因為也有劣跡,嚇得逃離了南陽。
    后來,漢武帝又調(diào)義縱任定襄(在今內(nèi)蒙古)太守,那時,這個地區(qū)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jiān)獄中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jiān)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家屬抓了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處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qū)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后都嚇得不寒而栗。
    義縱執(zhí)法嚴(yán)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司馬遷《史記》把義縱歸入酷吏一類。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釋讀】“不寒而栗”這則成語的栗是發(fā)抖。指天不寒冷而發(fā)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懼
    大逆不道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于楚懷王,約定先定關(guān)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guān)中后你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dāng)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苯又瑒钣纸衣俄椨馃龤貙m、掘開秦皇墳?zāi)?,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jīng)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戰(zhàn)!”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jì)》:“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
    【釋讀】漢王數(shù)羽曰:“夫為人臣為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贬屃x“逆”,叛逆,“無道”指不合封建理法。這剛成語的多指封建專制者對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為罪大惡極。“大逆無邊”也稱“大逆不道”。
    不遺余力
    秦國發(fā)兵攻打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擺開了戰(zhàn)場。擔(dān)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怎么辦呢?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說:
    “長平戰(zhàn)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zhàn)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往長平去抵擋秦兵,你們的看法如何?”
    樓昌說:“再增派軍隊也沒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BR>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說:
    “我看現(xiàn)在不必去求和。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diào)“不求和,必破”。其實,未必是這樣。大王,你說,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軍隊呢?”
    趙王說:“是啊!秦國不遺余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的部隊才甘心啊!”
    虞卿說:“就按大王說的,秦國要消滅我們軍隊,我們應(yīng)該去求和,現(xiàn)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國去。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著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贈送的寶物,便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lián)合起來對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好進行了。”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終于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
    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后,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說:
    “和談不會成功。但這樣一來,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破滅。這是因為,鄭朱是我們趙國的一位顯貴的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yīng)侯范睢一定會借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也一定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以為我們跟秦和談了,也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和秦國和談,秦國的條件一定會很高。如果我們應(yīng)允,秦國是一定不肯讓步的。所以我說,和談不一定能成功?!?BR>    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yīng)侯范睢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lián)P言說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還說,秦國終于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之,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趙國潰不成軍,趙國的京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
    結(jié)果,趙王割了六縣送給秦國作為求和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后,虞卿問趙王說:
    “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他們的力量能持續(xù)下去,因割了六縣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趙王說:
    “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余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BR>    虞卿說:“是的,秦國以它的力量擊他所不能取得的,結(jié)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給它,這無疑是幫助對方來攻擊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國還會再來攻打我們的。到那個時候,哈哈,我們也許就可能無可救藥了。”
    虞卿一席話,引起了趙王的深思。
    后來,趙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話說給一個名子叫做趙郝的臣子去聽。對于虞卿的話,那趙郝很不以為然,說道:
    “虞卿說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嗎?六座縣城不過像彈丸之地?,F(xiàn)在不割讓給秦國的話,秦國可能明年還要來攻打我們趙國,到那時候恐怕還得割讓土地去求和呀!”
    聽了趙郝的話,趙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釋讀】遺:留下;余力:沒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薄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罚骸扒夭贿z余力矣,必且欲破趙軍?!?BR>    不屈不撓
    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為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fēng)正派。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fā)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zhǔn)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rèn)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采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里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 慢恢復(fù)了。調(diào)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 賞。王鳳卻認(rèn)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瑯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fù)。于是他勾結(jié)了同伙,誣陷王商。漢成帝 最后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wù)。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稘h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 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撓。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釋讀】“撓”,彎曲,屈服。形容在惡勢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
    【出處】《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