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姓,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今河南洛陽,天津武清,山東平度、昌樂,山西長治,陜西韓城,湖南芷江,益陽,桃江,湖北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江西崇仁,福建清流,廣東新會,云南馬關(guān)、瀘水,四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景頗族、土家族有此姓。漢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義之,烏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進士;明代有昌應(yīng)時,嘉靖進士;清代有昌天錦,康熙乙未進士;又有昌新運,任守備。
昌(chā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遠古黃帝之子昌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黃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玄囂、昌意、龍苗。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西陵氏女,號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qū))生第二個兒子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來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lǐng),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為古代的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顓頊帝(zhuān xū)(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昌意
高陽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妊姓,出自遠古黃帝之子任,屬于傳承先祖之姓。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據(jù)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記載,認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
軒轅黃帝
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的記述,中國的昌氏族人要數(shù)嶺南地區(qū)最多,就是今兩廣地區(qū),當(dāng)為五代戰(zhàn)亂時期遷徙而致。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漢朝時期宕昌羌民族,屬于以部族稱號為氏。羌族昌氏,源出南北朝時期號稱“宕昌羌”的民族。按史籍《魏書》記載:宕昌羌,其先祖為蚩尤之后三苗的后裔,西周時與庸、蜀、微、盧等八國跟從周武王滅殷商。漢朝時期分為先零、燒當(dāng)?shù)惹疾柯淙后w,世為漢朝邊患。羌民族古時所據(jù)地域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南北數(shù)千里,按姓氏各組為部落,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tǒng)攝,宕昌羌即其中之一。宕昌羌在當(dāng)時被俗稱土著,居有屋宇,其屋以織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部落中國無法令,無徭賦。惟有在戰(zhàn)伐之時乃相屯聚,無戰(zhàn)事時各事生業(yè),不相往來。宕昌羌皆穿著皮裘褐衣,以牧養(yǎng)牦牛、黃牛、豬等以供食用。部落家族之內(nèi),父子、伯叔、兄弟中凡有死亡者,即可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婦等為妻。宕昌羌沒有文字,按草木榮落記其歲時。各家族之間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農(nóng)歷1月,宕昌羌的酋長梁瑾慈率族歸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貢方物(地方特產(chǎn))。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見記宕昌羌。實際上,宕昌羌后來匯合了牦牛、白馬、參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諸部落重新組建,地“東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肅隴南宕昌縣一帶為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時期即有以民族稱謂為姓氏者,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開元盛世之時,唐玄宗李隆基還以其民族本稱設(shè)有宕州,下轄?wèi)训馈⒘脊?、和戎,福津縣地,隸屬于秦州總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肅宗李亨執(zhí)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時期。到宋朝時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統(tǒng)治,被漢史稱作“蕃族”,史家多稱其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的吐蕃魯黎族大首領(lǐng)木令征(木琳沁)統(tǒng)治著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領(lǐng)。到明朝時期,官方稱他們?yōu)椤澳炯沂濉薄T?、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稱作“西蕃”。
滿清王被*后,民國政府按其生活習(xí)性改稱其為藏族,仍稱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區(qū)的三鄉(xiāng)、四溝、三十五村寨范圍內(nèi),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風(fēng)情。至今,其服飾、舞蹈、婚嫁、喪葬等均有獨特濃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樸,頗具社會、歷史研究價值。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的新疆羅布泊,在漢武帝后元元年以前歸屬酒泉郡管轄,南北朝時期為回紇民族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到唐朝時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國王均以昭武為姓,人種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下,部分國人向東方遷徙,尋求唐王朝的保護,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區(qū)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后來,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漢族習(xí)俗,指地名為漢姓,產(chǎn)生了蒲氏、昌氏等漢姓。昭武九姓在歷,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歷法等傳入中原,而中國的絲綢、建筑、冶金技術(shù)及其“四大發(fā)明”傳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無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還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古粟特文字帶入突厥汗國、回鶻汗國后,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文、滿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黃帝正妃嫘祖
新疆和平解放時,王震上將率人民解放軍入疆,在鎮(zhèn)壓叛亂、建立軍墾建制之時,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積極協(xié)助。今新疆軍墾建設(shè)兵團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源流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黃帝的臣子昌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昌寓的后世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昌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羋姓,出自漢朝時期長沙太傅由章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由章氏,源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羋姓,歷為書記,即掌管文書札記的小官,因稱“由章”。據(jù)史籍《漢書·儒林瑕丘江公傳》、《宋祁筆記》、《風(fēng)俗通·義姓氏篇》的記載:漢朝時期,有位長沙太傅,復(fù)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稱“由章陽夏公”。由章昌,是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的第六個兒子(一說第十個兒子)劉發(fā)于公元前155年成為長沙王后,即出任長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導(dǎo)下,長沙王以孝著稱,時常運大米至長安,并帶回京都之土筑“望母臺”,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謚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后分衍為單姓昌氏、曼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編輯
昌意。據(jù)《風(fēng)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guān)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lǐng)袖顓頊。據(jù)《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chǎn)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中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的記載,中國的昌姓要數(shù)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xiàn)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1]
分布編輯
昌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五十一位門閥。
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qū)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lián)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
當(dāng)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xiāng)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ぐl(fā)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1)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zhèn)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戶。
(2)江西省萍鄉(xiāng)縣荷堯鎮(zhèn)青云村嚴(yán)鷹山(古稱茂田)。
(3)江西省萬安縣枧頭鄉(xiāng)南洲大隊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戶約300人。
(4)江西省泰和縣萬和鎮(zhèn)桑院大隊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戶,約400人。村長昌慶熾。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新安坪田高車村,有昌氏百余戶。昌氏族人在該村的歷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間,該村屬吉安府廬陵縣淳化鄉(xiāng)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歐里鎮(zhèn)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約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長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當(dāng)?shù)芈糜未澹赘淮濉?BR>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灣、小昌灣(現(xiàn)已成為市區(qū))、昌家榨、彭場鎮(zhèn)、鄧?yán)顬?、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諒公支下?shù)千人。潛江市城關(guān)、造臺村、東門口、積玉口千余人同為友諒公后裔。
(8)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獅子腦、牛頭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漢市現(xiàn)在共有昌氏1267人,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數(shù),大約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縣有始祖萬隆公支下世系數(shù)十人。
(10)湖南省桃江縣花果山鄉(xiāng)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張家界人,我們這里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廣西省桂平市金田鎮(zhèn)安眾村現(xiàn)有昌氏族人約1500人。
(13)廣西桂林全州縣昌鄭大隊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陜西省漢中市城古縣沙河營鎮(zhèn)西灣村現(xiàn)有昌姓108人。
(15)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金郝莊鎮(zhèn)昌莊村有昌姓人約200。
(16)山東省萊西市院上鎮(zhèn)東王屋有昌姓人大約200人。
(17)山東省泰安市肥城石橫村及濟南市齊河等幾個村都有昌氏群居.總共大約有1000多人姓昌.
(18)江蘇宿遷城區(qū)有幾十家昌姓,據(jù)說他們是由山東遷徙至江蘇的。
(19)江蘇寶應(yīng)縣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20)江蘇南京市邁苯橋街和蔣王廟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1)四川省鄰水縣九峰鄉(xiāng)金坪村昌家槽現(xiàn)住有昌姓族人。
(22)豐都縣、廣安縣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3)四川省岳池縣境內(nèi)居有昌氏家族約5000人。
(24)在重慶忠縣雙桂鎮(zhèn)趕場村有個叫昌家溝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幾個村均有昌姓
(25)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qū)柘鎮(zhèn)東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約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內(nèi)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獻雙提供)
(26)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有昌氏群居。
(27)河南省洛陽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從湖南遷徙來洛陽的,老兄弟3個分開了。老大在洛陽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像在洛陽新店,我們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陽郊區(qū)徐家村,現(xiàn)在已經(jīng)劃歸老城了。
(28)河南省信陽市吳店鎮(zhèn)有昌氏數(shù)百人群居。
(29)河南省西華縣西夏鄉(xiāng)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約200人。
(30)海南省文昌縣昌宿公社有數(shù)百戶昌氏族人。
(31)海南省屯昌縣南呂鎮(zhèn)后嶺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間由福建蒲田遷至海南。到2005年的現(xiàn)在,已有439年的歷史歷經(jīng)十七代,已發(fā)展有400余人。
(32)云南省昆明市呈貢縣的“七步場村”原名七普昌,意思就是姓七、普、昌的三個姓氏組成的村,現(xiàn)在姓昌的約六十多戶,加上周圍的昌姓有1000多人,我也是昌氏后裔。(昌春偉)
文化編輯
昌姓比較少見,卻有著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兩支是黃帝后裔。
(1)是黃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顓頊帝的父親,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要血脈。《風(fēng)俗通》記載:昌姓是“黃帝之子昌意之后?!憋@然是黃帝后裔。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縲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高陽氏。
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顓頊的母親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嫗(音于)。關(guān)于她懷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lǐng)袖顓頊,《河圖》上有記載:“瑤光如蛻,貫月正白,感女嫗于幽房之宮,生顓頊。”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附會神明之嫌,然而,卻可以看出昌義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中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2)是從任姓分出來的?!缎帐峡悸浴访鬏d:“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東海。”但是,任姓也是當(dāng)初黃帝所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所以,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黃帝之血裔。(3)隴西昌氏,出自秦時羌人。(見《晉書》)。昌姓望出汝南、東海。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記載,昌姓人要數(shù)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xiàn)在的兩廣。昌姓出過好幾位人物:東周初年有位“情報專家”昌他;后漢有東海相昌豨;南北朝時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護軍將軍昌義之,在魏軍侵犯徐州時,建有輝煌的戰(zhàn)功;宋朝有嘉定進士昌正大、義州刺史昌義之。明朝有嘉靖進士昌應(yīng)時;清朝有康熙乙未進士昌天錦,又有昌新運,任守備。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昌姓后裔分布于蘇、皖、豫、鄂等地。
名人編輯
昌意
昌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為姓。
昌仆
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史記·五帝本紀(jì)》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币姟逗訄D》。
昌容
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貧.食蓬縈根二百馀年,顏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昌豨
三國魏徐州太守?!安懿傥骞ゲ圆幌?,四越巢湖不成” 見《后出師表》。
昌永
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
昌海
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纂修《大藏經(jīng)》。
昌義之
(?-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
昌元慶
諱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
昌友諒
明代遷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
昌應(yīng)會
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yīng)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quán)貴被調(diào)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jì)念他。
昌文貴
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zhàn)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wèi)。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zhàn)死。
郡望
編輯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東??ぃ阂喾Q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nèi)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lǐng)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qū);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fù)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fù)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qū)。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ぃ嗡陔陨?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h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qū)。
堂號編輯
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nèi)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后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nèi)產(chǎn)芝二根,此后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江西省萍鄉(xiāng)、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
昌(chā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遠古黃帝之子昌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黃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玄囂、昌意、龍苗。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西陵氏女,號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qū))生第二個兒子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來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lǐng),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為古代的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顓頊帝(zhuān xū)(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昌意
高陽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妊姓,出自遠古黃帝之子任,屬于傳承先祖之姓。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據(jù)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記載,認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
軒轅黃帝
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的記述,中國的昌氏族人要數(shù)嶺南地區(qū)最多,就是今兩廣地區(qū),當(dāng)為五代戰(zhàn)亂時期遷徙而致。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漢朝時期宕昌羌民族,屬于以部族稱號為氏。羌族昌氏,源出南北朝時期號稱“宕昌羌”的民族。按史籍《魏書》記載:宕昌羌,其先祖為蚩尤之后三苗的后裔,西周時與庸、蜀、微、盧等八國跟從周武王滅殷商。漢朝時期分為先零、燒當(dāng)?shù)惹疾柯淙后w,世為漢朝邊患。羌民族古時所據(jù)地域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南北數(shù)千里,按姓氏各組為部落,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tǒng)攝,宕昌羌即其中之一。宕昌羌在當(dāng)時被俗稱土著,居有屋宇,其屋以織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部落中國無法令,無徭賦。惟有在戰(zhàn)伐之時乃相屯聚,無戰(zhàn)事時各事生業(yè),不相往來。宕昌羌皆穿著皮裘褐衣,以牧養(yǎng)牦牛、黃牛、豬等以供食用。部落家族之內(nèi),父子、伯叔、兄弟中凡有死亡者,即可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婦等為妻。宕昌羌沒有文字,按草木榮落記其歲時。各家族之間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農(nóng)歷1月,宕昌羌的酋長梁瑾慈率族歸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貢方物(地方特產(chǎn))。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見記宕昌羌。實際上,宕昌羌后來匯合了牦牛、白馬、參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諸部落重新組建,地“東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肅隴南宕昌縣一帶為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時期即有以民族稱謂為姓氏者,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開元盛世之時,唐玄宗李隆基還以其民族本稱設(shè)有宕州,下轄?wèi)训馈⒘脊?、和戎,福津縣地,隸屬于秦州總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肅宗李亨執(zhí)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時期。到宋朝時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統(tǒng)治,被漢史稱作“蕃族”,史家多稱其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的吐蕃魯黎族大首領(lǐng)木令征(木琳沁)統(tǒng)治著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領(lǐng)。到明朝時期,官方稱他們?yōu)椤澳炯沂濉薄T?、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稱作“西蕃”。
滿清王被*后,民國政府按其生活習(xí)性改稱其為藏族,仍稱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區(qū)的三鄉(xiāng)、四溝、三十五村寨范圍內(nèi),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風(fēng)情。至今,其服飾、舞蹈、婚嫁、喪葬等均有獨特濃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樸,頗具社會、歷史研究價值。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的新疆羅布泊,在漢武帝后元元年以前歸屬酒泉郡管轄,南北朝時期為回紇民族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到唐朝時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國王均以昭武為姓,人種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下,部分國人向東方遷徙,尋求唐王朝的保護,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區(qū)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后來,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漢族習(xí)俗,指地名為漢姓,產(chǎn)生了蒲氏、昌氏等漢姓。昭武九姓在歷,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歷法等傳入中原,而中國的絲綢、建筑、冶金技術(shù)及其“四大發(fā)明”傳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無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還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古粟特文字帶入突厥汗國、回鶻汗國后,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文、滿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黃帝正妃嫘祖
新疆和平解放時,王震上將率人民解放軍入疆,在鎮(zhèn)壓叛亂、建立軍墾建制之時,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積極協(xié)助。今新疆軍墾建設(shè)兵團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源流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黃帝的臣子昌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昌寓的后世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昌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羋姓,出自漢朝時期長沙太傅由章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由章氏,源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羋姓,歷為書記,即掌管文書札記的小官,因稱“由章”。據(jù)史籍《漢書·儒林瑕丘江公傳》、《宋祁筆記》、《風(fēng)俗通·義姓氏篇》的記載:漢朝時期,有位長沙太傅,復(fù)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稱“由章陽夏公”。由章昌,是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的第六個兒子(一說第十個兒子)劉發(fā)于公元前155年成為長沙王后,即出任長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導(dǎo)下,長沙王以孝著稱,時常運大米至長安,并帶回京都之土筑“望母臺”,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謚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后分衍為單姓昌氏、曼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編輯
昌意。據(jù)《風(fēng)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guān)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lǐng)袖顓頊。據(jù)《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chǎn)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中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的記載,中國的昌姓要數(shù)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xiàn)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1]
分布編輯
昌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五十一位門閥。
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qū)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lián)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
當(dāng)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xiāng)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ぐl(fā)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1)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zhèn)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戶。
(2)江西省萍鄉(xiāng)縣荷堯鎮(zhèn)青云村嚴(yán)鷹山(古稱茂田)。
(3)江西省萬安縣枧頭鄉(xiāng)南洲大隊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戶約300人。
(4)江西省泰和縣萬和鎮(zhèn)桑院大隊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戶,約400人。村長昌慶熾。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新安坪田高車村,有昌氏百余戶。昌氏族人在該村的歷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間,該村屬吉安府廬陵縣淳化鄉(xiāng)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歐里鎮(zhèn)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約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長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當(dāng)?shù)芈糜未澹赘淮濉?BR>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灣、小昌灣(現(xiàn)已成為市區(qū))、昌家榨、彭場鎮(zhèn)、鄧?yán)顬?、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諒公支下?shù)千人。潛江市城關(guān)、造臺村、東門口、積玉口千余人同為友諒公后裔。
(8)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獅子腦、牛頭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漢市現(xiàn)在共有昌氏1267人,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數(shù),大約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縣有始祖萬隆公支下世系數(shù)十人。
(10)湖南省桃江縣花果山鄉(xiāng)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張家界人,我們這里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廣西省桂平市金田鎮(zhèn)安眾村現(xiàn)有昌氏族人約1500人。
(13)廣西桂林全州縣昌鄭大隊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陜西省漢中市城古縣沙河營鎮(zhèn)西灣村現(xiàn)有昌姓108人。
(15)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金郝莊鎮(zhèn)昌莊村有昌姓人約200。
(16)山東省萊西市院上鎮(zhèn)東王屋有昌姓人大約200人。
(17)山東省泰安市肥城石橫村及濟南市齊河等幾個村都有昌氏群居.總共大約有1000多人姓昌.
(18)江蘇宿遷城區(qū)有幾十家昌姓,據(jù)說他們是由山東遷徙至江蘇的。
(19)江蘇寶應(yīng)縣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20)江蘇南京市邁苯橋街和蔣王廟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1)四川省鄰水縣九峰鄉(xiāng)金坪村昌家槽現(xiàn)住有昌姓族人。
(22)豐都縣、廣安縣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3)四川省岳池縣境內(nèi)居有昌氏家族約5000人。
(24)在重慶忠縣雙桂鎮(zhèn)趕場村有個叫昌家溝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幾個村均有昌姓
(25)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qū)柘鎮(zhèn)東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約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內(nèi)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獻雙提供)
(26)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有昌氏群居。
(27)河南省洛陽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從湖南遷徙來洛陽的,老兄弟3個分開了。老大在洛陽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像在洛陽新店,我們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陽郊區(qū)徐家村,現(xiàn)在已經(jīng)劃歸老城了。
(28)河南省信陽市吳店鎮(zhèn)有昌氏數(shù)百人群居。
(29)河南省西華縣西夏鄉(xiāng)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約200人。
(30)海南省文昌縣昌宿公社有數(shù)百戶昌氏族人。
(31)海南省屯昌縣南呂鎮(zhèn)后嶺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間由福建蒲田遷至海南。到2005年的現(xiàn)在,已有439年的歷史歷經(jīng)十七代,已發(fā)展有400余人。
(32)云南省昆明市呈貢縣的“七步場村”原名七普昌,意思就是姓七、普、昌的三個姓氏組成的村,現(xiàn)在姓昌的約六十多戶,加上周圍的昌姓有1000多人,我也是昌氏后裔。(昌春偉)
文化編輯
昌姓比較少見,卻有著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兩支是黃帝后裔。
(1)是黃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顓頊帝的父親,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要血脈。《風(fēng)俗通》記載:昌姓是“黃帝之子昌意之后?!憋@然是黃帝后裔。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縲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高陽氏。
據(jù)《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顓頊的母親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嫗(音于)。關(guān)于她懷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lǐng)袖顓頊,《河圖》上有記載:“瑤光如蛻,貫月正白,感女嫗于幽房之宮,生顓頊。”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附會神明之嫌,然而,卻可以看出昌義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中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2)是從任姓分出來的?!缎帐峡悸浴访鬏d:“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東海。”但是,任姓也是當(dāng)初黃帝所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所以,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黃帝之血裔。(3)隴西昌氏,出自秦時羌人。(見《晉書》)。昌姓望出汝南、東海。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記載,昌姓人要數(shù)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xiàn)在的兩廣。昌姓出過好幾位人物:東周初年有位“情報專家”昌他;后漢有東海相昌豨;南北朝時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護軍將軍昌義之,在魏軍侵犯徐州時,建有輝煌的戰(zhàn)功;宋朝有嘉定進士昌正大、義州刺史昌義之。明朝有嘉靖進士昌應(yīng)時;清朝有康熙乙未進士昌天錦,又有昌新運,任守備。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昌姓后裔分布于蘇、皖、豫、鄂等地。
名人編輯
昌意
昌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為姓。
昌仆
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史記·五帝本紀(jì)》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币姟逗訄D》。
昌容
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貧.食蓬縈根二百馀年,顏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昌豨
三國魏徐州太守?!安懿傥骞ゲ圆幌?,四越巢湖不成” 見《后出師表》。
昌永
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
昌海
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纂修《大藏經(jīng)》。
昌義之
(?-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
昌元慶
諱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
昌友諒
明代遷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
昌應(yīng)會
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yīng)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quán)貴被調(diào)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jì)念他。
昌文貴
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zhàn)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wèi)。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zhàn)死。
郡望
編輯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東??ぃ阂喾Q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nèi)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lǐng)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qū);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fù)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fù)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qū)。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ぃ嗡陔陨?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h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qū)。
堂號編輯
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nèi)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后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nèi)產(chǎn)芝二根,此后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江西省萍鄉(xiāng)、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