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又稱童謠,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歌曲,曲色多半較為簡單,歌詞亦以淺白和富教育意義,使兒童容易明白。這類的歌曲多半反應(yīng)了兒童的思想和內(nèi)心世界,也有相當數(shù)量為動畫卡通的主題曲。
兒童傳唱的歌謠。舊時認為能預示世運或人事。《左傳·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唬骸螘r?’對曰:‘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許楊》:“明府今興立廢業(yè),富國安民,童謠之言,將有徵於此?!?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夫童謠猶助圣人之耳目,豈況《墳》《索》之弦博哉?”《三國演義》第九回:“卓問李肅曰:‘童謠主何吉兇?’”《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民間有童謠曰:‘秦人笑,趙人號,以為不信,視地生毛?!?BR> 古人說:“童,童子。徒歌曰語?!?《[1]》韋昭注)?!巴痈柙煌{,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大體說來,“童謠”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jié)和諧簡短的歌謠。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中,把“兒謠、女謠、小兒謠、嬰兒謠”等都歸入“童謠”一類。此外,其他古籍中還有稱“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女童謠”等的。名稱雖不同,內(nèi)容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