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哲理故事:善惡有無之間

字號:

禪的世界是要我們超出是非、善惡、有無、好壞、枯榮等等相對的世界;禪的世界是要我們在生死之外,找尋另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藥山禪師有兩個弟子,一個叫云嚴,一個叫道吾。
    有一天,師徒幾人到山上參禪,藥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旁邊的一棵樹卻枯死了,于是藥山禪師問道:“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
    云嚴卻回答說:“枯的好!”
    正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小和尚,藥山就問他:“你說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小和尚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禪師說:“榮自有榮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善惡、長短,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不過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卻能從無分別的事物上去體會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BR>    無分別而證知的世界,才是實相的世界。而我們所認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是虛假不實,幻化不真的,甚至我們所妄執(zhí)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好比我們用拳頭無緣無故地打人一拳,這個拳頭就是惡的;如果我們好心幫人捶背,這個拳頭又變成善的。惡的拳頭可以變成善的,可見善惡本身沒有自性,事實上拳頭本身無所謂善惡,這一切只不過是我們對萬法的一種差別與執(zhí)著。
    從前在靈山腳下住著一位樵夫,他雖終日以打柴為生,但卻一心向佛。這一天他從集市上賣柴回來,便背著香袋來到智藏和尚的住處問禪。
    他見到智藏禪師便問道:“你認為有天堂和地獄嗎?”
    智藏回答他:“有?!?BR>    “有佛法僧三寶嗎?”樵夫又問道。
    “有?!敝遣鼗卮鸬馈?BR>    樵夫又問了好多問題,智藏都回答說:“有?!?BR>    樵夫犯起嘀咕來:“禪師這樣回答恐怕錯了吧?”
    智藏認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見過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會過定慧禪師?!遍苑蛉鐚嵈鸬?。
    “那么定慧是怎么對你說的?”禪師接著問。
    “定慧禪師說一切都是無?!遍苑蛞步又卮稹?BR>    智藏指了指窗外說道:“你看這滿山春色,世俗的人說有,向佛的人說無,你認為到底是有還是無呢?”
    樵夫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問:“你有妻子兒女嗎?”
    “有?!遍苑虿患偎妓鳎瑧?yīng)聲回答。這老和尚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呢?還沒等他明白過來,智藏又問:“定慧禪師有妻子兒女嗎?”
    “無!”
    樵夫愣住了,你這老和尚不會是拿我開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會,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說‘無’就對了?!?BR>    有與無都是相對的,在禪者看來,一切東西從物質(zhì)上說是有,而從精神上說又都是無,因為他們的境界是超越了一般的有與無的概念的。對于他們來說,有還是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行事與做人。
    王田精于醫(yī)術(shù),但仍有不少病人去世,因此每天都懼怕死亡的陰影。一次在出診路上遇到一位僧人,于是請教:“什么叫禪?”
    僧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訴你,但有一點可以確信,一旦學(xué)會了參禪,就不用怕死了。”在僧人的提示下,王田前去參訪南隱禪師。
    南隱禪師說:“禪并不難學(xué),你既然是醫(yī)生,就應(yīng)該好好對待病人,這就是禪!”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訪了南隱禪師三次,南隱禪師總是說:“醫(yī)生不該把時間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去照顧你的患者吧!”
    王田不解的思索著:這種開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理呢?當(dāng)他第四次參訪時,抱怨說:“有位僧人告訴過我,人一旦學(xué)了禪就不怕死。每次到這里,你總是要我照顧我的患者。假如這就是所謂的禪,我以后就不必再來請教您了?!?BR>    南隱禪師微笑著說:“要知道‘無’是真理,你善待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就會脫離生死掛慮。從忘我到無我,就是禪心顯現(xiàn)了?!?BR>    一個人放棄責(zé)任,放棄愛心,怎么能入禪呢?只有參透了“無”的真諦,從有心到無心,從有我到無我,從有生到無生,那才是絕妙的禪境啊,只要懂得了這些,又何必去強調(diào)是有還是無呢?
    光涌飽讀詩書,聰明伶俐,雖不是出家之人卻很喜歡參禪悟道。這天他去拜見久負盛名的仰山禪師。
    仰山看到光涌前來,劈頭就問:“你到這兒來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來看望您老,給您請安!”
    仰山就問:“既然是來問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沒有?”
    “看到了?!惫庥坎患偎妓鳌?BR>    仰山接著又問:“你看我像不像驢?”
    光涌回答:“您不像驢,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著問他:“既不像驢,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問道:“為什么您非要像個什么呢?何況這像驢和像佛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至于像什么,隨便想好了。”
    仰山禪師聽到這里,吃了一驚。這光涌還真是不簡單,他雖然不是出家之人,卻對禪理悟得如此深透。仰山常常用這個話題去考驗別人,被考者不是執(zhí)著佛相,就是執(zhí)著世相,或者執(zhí)著于一個“空”字。像光涌這樣無所執(zhí)著,無所顧慮,不為世俗觀念所羈絆的,還是第一人。
    仰山禪師不得不對光涌刮目相看。他不禁贊嘆道:“我用這個問題來考問別人,十幾年來沒有一個人的回答能夠讓我滿意,只有你的回答最為完美。你很了不起,我愿意收你為我的真?zhèn)鞯茏?,把我?guī)资甑男扌姓麄魇谂c你。”光涌點頭答應(yīng)了,從此他在仰山門下一心修身禪定,最終成佛。
    佛與驢都是世俗人眼中的事物,真正成佛之人并不認為自己是佛,在他們的眼中佛與驢是沒有差別的。這就是所謂大悟的境界。凡人做事總是脫不了俗,那又能如何獲得大悟呢?
    四威儀內(nèi)不曾虧,
    今古初無間斷時。
    地獄天堂無變異,
    春回楊柳綠如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