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冊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練習

字號: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對右圖中1959年的農業(yè)生產情況的分析正確的是
    A.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B.完成了三大改造,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C.因為風調雨順,所以農業(yè)生產獲得了豐收
    D.材料提供的信息不準確
    2.下圖為1950—1956年我國工業(yè)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工業(yè)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yè)),這種變化情況反映了?、偕鐣髁x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谒饺速Y本主義經濟所占比重逐漸縮小,直到最后消失?、劢ㄔO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提出?、艿?957年,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  B.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C.發(fā)展生產  D.生產方式的改造
    4.下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全國土地改革完成,農村土地歸農民個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
    C.人民公社化運動,進一步強化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D.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農民擁有了土地所有權
    5.“腳踏黃河水倒流,搬來泰山做枕頭;決心苦戰(zhàn)十五年,趕上英國不發(fā)愁?!边@首 新民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產運動  B.農業(yè)合作化高潮
    C.“大躍進”運動  D.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
    6.右圖是漫畫家張樂平于1958年畫的《躍!躍!躍!》。它反映了
    A.當時漁業(yè)高產豐收     B.漁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
    C.經濟建設中“左”的錯誤  D.當時的經濟發(fā)展的繁榮景象
    7.中國農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過了整整26年。在這一時期中,中國農村的發(fā)展或停滯,中國農民的希望或苦難,都與公社制度直接聯(lián)系。這26年是指
    A.1951年—1976年 B.1953年—1978年
    C.1958年—1983年 D.1960年—1985年
    8.中國共產黨xx屆xx全會是新中國歷的一個偉大轉折,這次會議標志著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確立  B.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
    C.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fā)生轉移    D.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啟動
    9.1985年鄧小平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質含義是
    A.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B.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  D.改革不適應經濟發(fā)展的管理體制
    10.1978年-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情況:
    1992年
    比1978年增長
    比1949年增長
    國民生產總值
    24 000億元
    7.18倍
    --
    國民收入
    17 400億元
    5.78倍
    48.6倍
    以上數(shù)據(jù)變化最能說明我國
    A.基本上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      B.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速發(fā)展
    C.國民經濟達到了高度繁榮的狀態(tài)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
    11.中共xx屆xx全會與八大
    ①都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鄱继岢鲆獙嵭懈母镩_放?、苓@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A.是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大變革 B.適應了中國農村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C.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式 D.有利于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
    1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員葉旗衡書寫了一副對聯(lián):“借新賬還舊賬賬賬不清,吃一斤買一斤斤斤不斷”,橫批:“已經過去”。這副對聯(lián)說明了
    A.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B.舊中國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已成過去
    C.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效果
    14.中共xx大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這一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
    A.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B.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
    C.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D.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15.從下面兩幅圖中,我們能得出市場經濟對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推動作用表現(xiàn)在
    過去購物要憑票搶購     今日商品任挑選
    A.市場經濟建立并逐步完善
    B.經濟高速增長,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
    C.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D.我國全面進入了小康社會
    16.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的是
    A.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B.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C.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    D.促進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
    17.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調整,經歷了四個步驟依次是
    A.土地改革、農業(yè)合作化、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化
    B.土地改革、農業(yè)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農業(yè)合作化、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D.土地改革、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業(yè)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18.之所以選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為經濟特區(qū),原因不包括
    A.交通便利   B.是的僑鄉(xiāng)
    C.經濟基礎好  D.歷與海外交往密切
    19.對于“引進來”戰(zhàn)略的內容,表述不恰當?shù)氖?BR>    A.引進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 B.引進外資
    C.引進先進的技術     D.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
    20.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志是
    A.海南成為我國的經濟特區(qū) B.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
    C.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D.內地各省會城市的開放
    21.經濟特區(qū)的“特”指
    A.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方法 B.實行特殊的社會制度
    C.特殊的地理位置        D.特殊的經濟發(fā)展速度22.從1980年起,我國先后建立了五個經濟特區(qū),分別位于
    A.廣東省、安徽省、海南省  B.廣東省、浙江省、海南省
    C.廣東省、浙江省、海南省  D.廣東省、福建省、海南省
    23.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做法符合
    A.市場經濟一定要取代計劃經濟
    B.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C.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能并存
    D.計劃經濟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
    24.改革開放后,既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農村的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措施是
    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C.組織勞務輸出    D.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25.1985年9月美國《時代》周刊雜志的封面是對毛澤東和鄧小平兩個不同時代的生活進行了對比,一面是*的隊伍高舉著馬克思的畫像,農民在田地里插秧;另一面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樓大廈、漢堡包、照相機等。標題是美國人“擔心”中國“正在遠離馬克思”,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
    A.中國不再是農業(yè)大國      B.中國人不再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
    C.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 D.高檔消費使人們滋長資產階級享樂思想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26—28題,每題10分,29題20分,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春,上海農村根據(jù)中共中央的號召,開始了農業(yè)生產“大躍進”。同年9月21日,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上海農村建立了第一個人民公社,即上海縣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區(qū)10個縣全面實現(xiàn)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個人民公社,幾乎所有農戶都參加,平均每個人民公社達8 000多戶……結果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積極性。
    ──《上海農業(yè)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體農業(yè)活動的組織方面正發(fā)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困的省份,特別是安徽,中國領導階層開始了叫“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責任進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yè)的痕跡,也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體之間劃分收入已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幾乎全部農業(yè)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
    材料三 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可以肯定,只要生產發(fā)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fā)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關鍵是發(fā)展生產力,要在這個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中的什么教訓?(2分)
    (2)材料二所說的是我國農村生產關系方面怎樣的變革?它是否意味著從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為什么?(5分)
    (3)材料三評論農村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是什么?為什么?(3分)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大量建設物資如橡膠、化肥、鋼材、機械甚至瀝青,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進口所需的外匯卻很難得到。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實行全面經濟封鎖、貿易禁運。為打破經濟封鎖,擴大對外貿易,1957年4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成功舉辦。
    材料二 首屆廣交會只有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1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 223名客商參加(來自港澳的采購商有1 021位),出口商品以糧油、土特產、輕工等初級產品為主,僅有的八家國營外貿公司成交了約1 800萬美元。加上當年秋季的廣交會,兩屆交易會出口成交總額占當年全國創(chuàng)匯的20%。
    材料三 廣交會創(chuàng)辦至今從未中斷。改革開放又為廣交會增添了新的活力。第8xx屆廣交會(1999年),機電產品成交量首次超過輕工工藝品,居成交第一位。目前,全世界有2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19萬多采購商到會,形成了“萬商云集”的盛況。
    2006年第100屆廣交會參展企業(yè)分類
    類別
    私營企業(yè)
    國營企業(yè)
    三資企業(yè)
    其他企業(yè)
    媒體企業(yè)
    參展企業(yè)數(shù)
    5 561家
    4 055家
    2 709家
    1 305家
    371家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9.32%
    2.65%
    請回答:
    (1)依據(jù)材料一,指出中國政府最初創(chuàng)辦廣交會的原因。(2分)
    (2)依據(jù)材料二,概括首屆廣交會的主要特點。(3分)
    (3)依據(jù)材料三,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交會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xiàn)這些新變化的原因。(5分)
    2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國民經濟中公私經濟成分的比較
    項目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私有制經濟
    國民收入
    92.9%
    7.1%
    工業(yè)總產值
    100%
    -
    商品零售額
    95.8%
    4.2%
    材料二 在1978年的時候,全國個體戶只有14萬戶,私營企業(yè)一戶都沒有。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到2002年底,我國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營企業(yè)243萬多戶,從業(yè)人數(shù)3 400余萬人,雇工在7個人以下的個體工商戶2 377萬戶,從業(yè)人數(shù)4 742萬人,個體私營企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超過8 000萬,加上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全國非公有制企業(yè)就業(yè)人數(shù)超過2.2億,國有企業(yè)的從業(yè)人數(shù)從1.2億,下降到現(xiàn)在的不足五千萬,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樣的狀況?(2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6分)
    2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8月,在各層上級權力機構的關注和策劃下,徐水縣委第一書記張國忠喊出了“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8月22日,徐水縣委制定了《關于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向共產主義邁進的規(guī)劃草案》,草案規(guī)劃:“1959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并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到1963年即進入偉大的共產主義社會。”
    ──中國律師網
    材料二 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荊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華視點”記者投訴,被永康市列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荊山夏村,不顧村民們反對,拆遷舊屋占用良田,統(tǒng)一建造農民別墅工程。首批已封頂?shù)形赐旯さ?11幢別墅群,耗資8 000多萬元,因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成了爛尾樓,村民怨聲載道。這些別墅有的墻體開裂,有的因地基明顯下沉造成大梁斷裂或支柱懸空。
    ──新華社杭州2006年5月
    請回答:
    (1)簡要分析材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和產生的影響。(10分)
    (2) 結合材料一、二,分析指出當前新農村建設應注意克服哪些問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