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東北師大附中高考歷史模擬試題

字號:


    吉林東北師大附中2016屆高三第二次??細v史試題
    (凈月校區(qū))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
    第Ⅰ卷 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48分)
    1.“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根據以上材料,作者認同的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郡國并行制 D.宗法制
    2.依據西周禮制,天子殉葬用鼎九個,諸侯七個。春秋時期,在諸侯墓葬中出現了用九鼎的現象。這反映當時社會最重要的變化是
    A.貴族生活更加腐化  B.當時人們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  D.青銅器鑄造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
    3.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馬數》中說:“若歲兇旱水佚(水災),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后無彘(豬)者為庸(勞力)。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災也。”這表明他主張
    A.以工代賑,體恤民生 B.追求華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宮室,祈求免災 D.重本抑末.刺激生產
    4.《賈誼·治安策》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辟Z誼這一主張后來發(fā)展成為
    A.繼承周朝的分封制   B.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
    C.漢武帝頒行推恩令   D.漢武帝的“附益之法”
    5.“近代以來,任何國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國傳統政治也強調分野,王權就是政治權力,相權就是行政權力。”中國傳統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
    6.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考生的籍貫有嚴格的規(guī)定,要求報名時應當如實填報姓名、年齡、籍貫及父祖三代履歷。以外州縣籍冒充本州縣籍,稱為“冒籍”?!懊凹爆F象幾乎存在于科舉制度實施的各朝代。這在客觀上反映了古代中國
    A.地區(qū)間發(fā)展不平衡 B.科舉制的弊端難以革除
    C.戶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7.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
    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
    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8. 在筑城技術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墻主要為夯土或版筑,城門多有木柱支撐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開始包磚,明代城門包鐵皮,筑磚拱門等。這種變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動中原防御體系的升級 B. 火藥用于軍事導致筑城技術的改變
    C. 封建社會晚期中國社會的浮華之風 D. 工商業(yè)發(fā)展刺激重農抑商政策強化
    9.據《東京夢華錄》等記載,宋代都城多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涼食和專向客商出租鋪席宅舍等現象。這反映了
    A.生活習俗改變 B.城市商業(yè)功能增強
    C.官府鼓勵經商 D.經商方式不受限制
    10.顧炎武認為:“知封建之所以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敝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辈牧媳砻髌渲鲝埵?BR>    A.反對封建君主專制 B.郡縣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應重新恢復分封制 D.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11.《明史·職官志》稱:“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边@說明當時的監(jiān)察官
    A. 對大案要案有終審權 B. 享有部分直接處分權
    C. 可以代替皇帝作決定 D. 凡事都必須上奏皇帝
    12.明清時期,纂修族譜以尊崇人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名門望族、寒門小姓都以修譜為大事。這一現象反映出
    A.宗族觀念受到人口流動的沖擊 B.宗族成為社會等級的表現形式
    C.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理學成為維系宗族的思想基礎
    13.梭倫改革“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者等級越高、權利越大,同時,在軍事義務方面,一、二等級提供騎兵,自備軍械、軍裝和馬匹”。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是對從前按照血緣劃分等級的肯定
    B.維護利用血緣關系謀取特權的貴族利益
    C.加劇了貴族階層和社會下層的矛盾與沖突
    D.體現出公民權利與義務相互統一的思想
    14.首相出現以后,英國并沒有隨即出現關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規(guī)定,在很長時間里,首相制度在“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下運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沒有遭到議會限制或*的異議,就會被默認為先例,久之就會被沿用,進而形成慣例。首相的這一“無軌運作”狀態(tài)
    A. 嚴重阻礙了英國民主政治進程 B. 反映出議會已經喪失了立法權
    C. 為形成議會中心奠定基礎 D. 為首相權力擴張?zhí)峁┝丝赡?BR>    15. 恩格斯曾對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做過這樣的評述:“在資產階級借以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許多東西是工人階級可能利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斗 爭的……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于害怕起義成就?!倍鞲袼沟脑u述主要說明
    A.德意志帝國分裂局面仍然沒有消除 B.德意志帝國是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
    C.《帝國憲法》為工人合法斗爭提供了平臺 D.德意志帝國并不害怕德意志工人武裝起義
    16.“一場嚴肅的禱告,同樣可以在草屋中或者豬圈里進行?!姓f話聲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挥性谧詈笠粋€窮人得到照應后,才能考慮興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風格和裝飾都無關緊要”。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
    A.旨在沖破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 B.使人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
    C.使人開始擺脫基督教神學統治 D.構筑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
    17. “自由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第一次出現是在1819年;“激進主義”,1820年;“社會主義”,1832年;“保守主義”,1835年?!皞€人主義”、 “立憲主義”、“人文主義”、“女權主義”和“君主主義”這些詞,都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懊褡逯髁x”、“共產主義”、“浪漫主義”則是在19世紀 40年代出現的。以下評論,正確的是
    A.工業(yè)革命造成了主義的泛濫 B.所有“主義”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現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歐洲 D.工業(yè)革命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
    18.“英國人在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把‘暴力革命’和‘激進主義’的觀念傳播向歐洲的時代,終于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問題?!毕铝凶钅軌蝮w現當時英國人“自己的方式”的是
    A.1688年“光榮革命” B.《權利法案》的頒布
    C.建立現代工廠制度 D.1832年議會改革
    

\
    19.讀下圖,導致1849到1885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達 B.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
    C.民族工業(yè)的初步發(fā)展 D.戊戌變法的深刻影響
    20. 1887年夏,清政府總理衙門承認陳啟沅創(chuàng)辦的繼昌隆繅絲廠“有益于貧戶之資生,無礙于商賈之貿易”,且“自用機器繅絲以來,外銷絲巾價增一倍,足證辦有成效,亦屬興利之一端……仍準照舊開設”。這一現象主要表明
    A.政府對民族工業(yè)轉為支持的態(tài)度 B.晚清政府職能混雜并實行多頭管理
    C.繅絲企業(yè)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認 D.中國更深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1.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中說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人文思潮……雖然有對人的價值的發(fā)現,但它的靈魂不是對個人理性的高揚,而是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解放緊密結合在一起?!边@一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夠充分 B.中國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深重
    C.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D.歐風美雨對中國社會的沖擊
    22.1930 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中寫道:“鄉(xiāng)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頭腦和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炸裂他的 心腹,還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這一斬斷統治階級的頭腦、炸裂他的心腹的殘酷爭斗,主要是靠工人階級的最后激烈斗爭——武裝*。”這表明作者
    A.發(fā)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B.客觀認識了當時中國社會現實
    C.強調城鄉(xiāng)結合的均衡發(fā)展革命 D.實際否定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23.下圖時間軸所列事件,解讀錯誤的是
    

\
    A.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的趨勢 B.殖民擴張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C.世界經濟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 D.近代化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24.“產業(yè)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fā)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yè)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fā)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guī)則?!毕铝羞x項對材料中“產業(yè)革命實質”的認識最準確的是
    A.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 B.重視調整經濟結構
    C.強調生產重于消費分配 D.確立自由市場制度
    第Ⅱ卷 非選擇題
    (本題共有7道大題,其中25題25 分;26題 12分;27、28、29、30題為選做題,只選擇1道題作答,所選題目必須填卡,不做選擇者按0分處理,選做題 15分,共計52分。)
    25.(25分)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 料一 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對持久戰(zhàn)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完整論述。毛澤東認為抗戰(zhàn)作戰(zhàn)形式應該是“基本的游擊戰(zhàn),但不放松有條件下的運動 戰(zhàn)”。毛澤東多次強調:“兵民乃勝利之本”,“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共放手發(fā)動群眾,深入敵后,開展游擊 戰(zhàn),不斷地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
    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國民黨逐漸形成了持久消耗戰(zhàn)略的思想,其基本內容是:“以空間換時間”和“積小勝為大 勝”。國民黨制訂了“游擊戰(zhàn)重于正規(guī)戰(zhàn)”的作戰(zhàn)方針,但在實戰(zhàn)中又設想用頑強的陣地防守充分殺傷敵人,遏制日軍的進攻勢頭。1938年國民黨提出“團結海 內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訓練全國壯丁,充實民眾武力”。但同年蔣介石又下令,對各地自發(fā)組織的游擊隊“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說國民黨把抗戰(zhàn)“前途建立在 歐戰(zhàn)和世界大戰(zhàn)之上”,因此在日本進攻面前被動應敵、苦撐待變。
    ——摘編自祝濱濱《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持久戰(zhàn)略之比較》
    材料 二 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的國際援助主要來自蘇聯,蘇聯三次向中國提供了總額為2.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且全部為軍火貸款,蘇聯援助的飛機、坦克、 大炮等軍火物資通過新疆和甘肅的西北國防大通道輸送到內地抗戰(zhàn)前線。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總共才2.6億美元,且均為非軍事貸款,主要用于購買非軍事品和穩(wěn) 定貨幣。
    從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成為援助中國的主要國家。1941年3月,羅斯??偨y將《租借法案》適用于中國,從 1942年到戰(zhàn)爭結束,美國援助的槍炮彈藥、飛機坦克及各種軍用裝備通過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駝峰航線進入昆明、重慶等地,租借法援助總額達到13億美元 左右。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共兩黨抗戰(zhàn)如何體現了有異有同。(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zhàn)期間國際對華援助的變化及國際援助對中國抗戰(zhàn)的影響。(10分)
    (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抗戰(zhàn)的特點。(7分)
    26.(12分)閱讀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歷 史的發(fā)展主線和分期是兩個密切關聯的重要問題-----以不同的歷史現象作為歷史的發(fā)展主線會形成不同的史觀,不同的史觀往往會伴隨產生不同類型的歷史分 期法,而這兩個問題又涉及到能否科學地認識歷史,正確地總結和闡釋歷史的經驗教訓、發(fā)展規(guī)律、各種復雜的歷史現象、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問 題,因此歷來是史學家們研究討論的重點。
    ——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
    請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史觀給世界近代史分期(即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并說明理由。
    14.首相出現以后,英國并沒有隨即出現關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規(guī)定,在很長時間里,首相制度在“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下運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沒有遭到議會限制或*的異議,就會被默認為先例,久之就會被沿用,進而形成慣例。
    首相的這一“無軌運作”狀態(tài)
    A. 嚴重阻礙了英國民主政治進程 B. 反映出議會已經喪失了立法權
    C. 為形成議會中心奠定基礎 D. 為首相權力擴張?zhí)峁┝丝赡?BR>    15. 恩格斯曾對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做過這樣的評述:“在資產階級借以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許多東西是工人階級可能利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斗 爭的……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于害怕起義成就。”恩格斯的評述主要說明
    A.德意志帝國分裂局面仍然沒有消除 B.德意志帝國是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
    C.《帝國憲法》為工人合法斗爭提供了平臺 D.德意志帝國并不害怕德意志工人武裝起義
    16.“一場嚴肅的禱告,同樣可以在草屋中或者豬圈里進行?!姓f話聲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挥性谧詈笠粋€窮人得到照應后,才能考慮興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風格和裝飾都無關緊要”。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
    A.旨在沖破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 B.使人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
    C.使人開始擺脫基督教神學統治 D.構筑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
    17. “自由主義”這個詞在英語中第一次出現是在1819年;“激進主義”,1820年;“社會主義”,1832年;“保守主義”,1835年?!皞€人主義”、 “立憲主義”、“人文主義”、“女權主義”和“君主主義”這些詞,都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懊褡逯髁x”、“共產主義”、“浪漫主義”則是在19世紀 40年代出現的。以下評論,正確的是
    A.工業(yè)革命造成了主義的泛濫 B.所有“主義”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現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歐洲 D.工業(yè)革命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
    18.“英國人在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把‘暴力革命’和‘激進主義’的觀念傳播向歐洲的時代,終于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問題?!毕铝凶钅軌蝮w現當時英國人“自己的方式”的是
    A.1688年“光榮革命” B.《權利法案》的頒布
    C.建立現代工廠制度 D.1832年議會改革
    

\
    19.讀下圖,導致1849到1885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達 B.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
    C.民族工業(yè)的初步發(fā)展 D.戊戌變法的深刻影響
    20. 1887年夏,清政府總理衙門承認陳啟沅創(chuàng)辦的繼昌隆繅絲廠“有益于貧戶之資生,無礙于商賈之貿易”,且“自用機器繅絲以來,外銷絲巾價增一倍,足證辦有成效,亦屬興利之一端……仍準照舊開設”。這一現象主要表明
    A.政府對民族工業(yè)轉為支持的態(tài)度 B.晚清政府職能混雜并實行多頭管理
    C.繅絲企業(yè)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認 D.中國更深地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1.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中說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人文思潮……雖然有對人的價值的發(fā)現,但它的靈魂不是對個人理性的高揚,而是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解放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一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夠充分 B.中國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深重
    C.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D.歐風美雨對中國社會的沖擊
    22.1930 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諸問題》中寫道:“鄉(xiāng)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頭腦和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炸裂他的 心腹,還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這一斬斷統治階級的頭腦、炸裂他的心腹的殘酷爭斗,主要是靠工人階級的最后激烈斗爭——武裝*?!边@表明作者
    A.發(fā)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B.客觀認識了當時中國社會現實
    C.強調城鄉(xiāng)結合的均衡發(fā)展革命 D.實際否定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23.下圖時間軸所列事件,解讀錯誤的是
    

\
    A.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的趨勢 B.殖民擴張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C.世界經濟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 D.近代化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24.“產業(yè)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fā)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yè)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fā)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guī)則?!毕铝羞x項對材料中“產業(yè)革命實質”的認識最準確的是
    A.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 B.重視調整經濟結構
    C.強調生產重于消費分配 D.確立自由市場制度
    


    第Ⅱ卷 非選擇題
    (本題共有7道大題,其中25題25 分;26題 12分;27、28、29、30題為選做題,只選擇1道題作答,所選題目必須填卡,不做選擇者按0分處理,選做題 15分,共計52分。)
    25.(25分)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 料一 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對持久戰(zhàn)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完整論述。毛澤東認為抗戰(zhàn)作戰(zhàn)形式應該是“基本的游擊戰(zhàn),但不放松有條件下的運動 戰(zhàn)”。毛澤東多次強調:“兵民乃勝利之本”,“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共放手發(fā)動群眾,深入敵后,開展游擊 戰(zhàn),不斷地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
    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國民黨逐漸形成了持久消耗戰(zhàn)略的思想,其基本內容是:“以空間換時間”和“積小勝為大 勝”。國民黨制訂了“游擊戰(zhàn)重于正規(guī)戰(zhàn)”的作戰(zhàn)方針,但在實戰(zhàn)中又設想用頑強的陣地防守充分殺傷敵人,遏制日軍的進攻勢頭。1938年國民黨提出“團結海 內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訓練全國壯丁,充實民眾武力”。但同年蔣介石又下令,對各地自發(fā)組織的游擊隊“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說國民黨把抗戰(zhàn)“前途建立在 歐戰(zhàn)和世界大戰(zhàn)之上”,因此在日本進攻面前被動應敵、苦撐待變。
    ——摘編自祝濱濱《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持久戰(zhàn)略之比較》
    材料 二 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的國際援助主要來自蘇聯,蘇聯三次向中國提供了總額為2.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且全部為軍火貸款,蘇聯援助的飛機、坦克、 大炮等軍火物資通過新疆和甘肅的西北國防大通道輸送到內地抗戰(zhàn)前線。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總共才2.6億美元,且均為非軍事貸款,主要用于購買非軍事品和穩(wěn) 定貨幣。
    從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成為援助中國的主要國家。1941年3月,羅斯??偨y將《租借法案》適用于中國,從 1942年到戰(zhàn)爭結束,美國援助的槍炮彈藥、飛機坦克及各種軍用裝備通過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駝峰航線進入昆明、重慶等地,租借法援助總額達到13億美元 左右。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共兩黨抗戰(zhàn)如何體現了有異有同。(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戰(zhàn)期間國際對華援助的變化及國際援助對中國抗戰(zhàn)的影響。(10分)
    (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抗戰(zhàn)的特點。(7分)
    26.(12分)閱讀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歷 史的發(fā)展主線和分期是兩個密切關聯的重要問題-----以不同的歷史現象作為歷史的發(fā)展主線會形成不同的史觀,不同的史觀往往會伴隨產生不同類型的歷史分 期法,而這兩個問題又涉及到能否科學地認識歷史,正確地總結和闡釋歷史的經驗教訓、發(fā)展規(guī)律、各種復雜的歷史現象、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問 題,因此歷來是史學家們研究討論的重點。
    ——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
    請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史觀給世界近代史分期(即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并說明理由。
    

    吉林東北師大附中2016屆高三第二次模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選擇題:
    1——10:BCACB ADBBD 11——20:BDDDC BDDBC 21——24:BDBD
    非選擇題
    25.(25分)【答案】:
    (1) 從戰(zhàn)略上看,兩黨都堅決抗戰(zhàn),認為抗戰(zhàn)是持久戰(zhàn);在作戰(zhàn)方針上,都認識到游擊戰(zhàn)術的重要性,但中共執(zhí)行較好,而國民黨在實踐中更注重陣地防御戰(zhàn);都有發(fā)動 民眾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賴民眾,實行全面抗戰(zhàn)路線,國民黨則更多依靠政府軍隊實行片面抗戰(zhàn)路線,且有嚴重依賴英美(外援)的心理。(8分)
    (2)變化:主要援助國從蘇聯變?yōu)槊绹?援助通道由西北轉為西南;美國對華援助由非軍事性援助轉為軍事援助。
    影響:在道義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國人民,堅定了抗戰(zhàn)的決心和信心;緩解了中國抗戰(zhàn)的物資困難,為中國抗戰(zhàn)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0分)
    (3)特點:民族性:國共合作基礎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實現全民族抗戰(zhàn);雙重性:從斗爭性質看,既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又是民族解放戰(zhàn)爭;國共抗戰(zhàn)中形成了兩個戰(zhàn)場、兩條路線,兩個戰(zhàn)場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共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作用。(7分)
    26.(12分)【答案】:
    史觀一: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2分),
    世界近代限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亦可)(2分),理由:政治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議會制度和政黨政治,為后來很多國家效仿;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思想意識上形成先進的政治和哲學思想。(3分,能從政治經濟思想方面闡述即可)。
    世界近代史下限是俄國十月革命(2分),理由: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改變整個世界歷史走向,是人類歷史進入新時代,開始以社會主義革命為標志的世界現代史。(3分)
    史觀二:全球史觀(整體史觀)(2分)
    世界近代限是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2分),理由:1500前后,西歐醞釀并開始了一場歷史性的空前變革,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原始資本積累,歐亞非連在一起,世界歷史從黑暗中世紀進入近代,世界一體化進程開始啟動。(3分)。
    世 界近代史下限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2分),理由:從1500-1900年,西方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殖民擴張,兩次工業(yè)革命,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資本主 義世界體系在20世紀初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由自由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世界被瓜分完畢,全球化進入一個更高層次階段,世界近代史宣告結束。(3分,學生能從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角度闡述即可,3分)
    (改卷老師注意:學生若從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社會經濟史觀等角度進行闡釋,言之有理,自圓其說皆同等賦分,不必拘泥于答案)
    27. (15分)【歷重大改革回眸】【答案】:
    (1)目的:整治官場腐敗;整頓吏治,加強對官吏政績考查制度;督促一切政務進行;維護統治。(3分)
    特點:立限考事;以事責人;分工具體,相互制約、相互監(jiān)督;逐層落實與考查(責任制);加強了內閣集權;可操作性強。(任答三點即得3分)
    作用: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作風更加務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3分)
    (2)說明: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創(chuàng)建文官考試制度,根據本國國情吸收其有益的東西,如:公開考試、自由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3分)
    原因:由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歐洲工業(yè)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中國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西方科技進步,而中國由于封建制度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走向衰落。(3分)
    28. (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答案】:
    (1)把國會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多黨政治豐富多彩富有朝氣;以共和精神為指導建設多民族統一國家(每點3分,任意2點即可,總分6分)
    (2)民族資本主義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封建頑固思想根深蒂固;民眾沒有積極參與;照搬西方模式,不合國情;政黨之間互相傾軋(每點3分,3點即可,共9分,其他言之有理答案亦可)
    29. (15分) 【20世紀戰(zhàn)爭與和平】【答案】:
    (1)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美蘇失去合作基礎;戰(zhàn)后美蘇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利益間的矛盾加劇;美蘇“冷戰(zhàn)”局面的形成。(6分)
    (2)方式:封鎖與反封鎖;外交照會;在聯合國安理會斗爭。(6分)
    影響:促進德國分裂,加劇了美蘇對抗,推動了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3分)
    30.(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答案】:
    (1)高度贊揚、全面否定及克倫威爾的功與過參半;(3分)評價者的立場、情感、角度不同及評價者占有史料多少的不同等。(3分)
    (2) 克倫威爾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共和國成立前的克倫威爾應基本肯定,后期應基本否定。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階段,他貢獻突出,用 武力擊潰了王軍主力,鎮(zhèn)壓王黨叛亂,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國成立后,克倫威爾逐漸走向反動,遠征愛爾蘭,并對愛爾蘭進行大肆掠奪??藗愅柕淖o 國政治是走向復辟的過渡形式,因此談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鎮(zhèn)壓民主派運動,發(fā)動一系列的商業(yè)戰(zhàn)爭,激化了社會矛盾。他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政治激蕩中,對 過去是激進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權論者;對未來則是保守的,主張王權,不是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