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沖刺試題及答案(2)

字號: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
    1.“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古語出自(  )
    A.《論語》
    B.《莊子》
    C.《孟子》
    D.《左傳》
    2.《秋水》中北海若對“自多”的態(tài)度是(  )
    A.反對
    B.贊成
    C.無所謂
    D.順其自然
    3.梁啟超的《論毅力》寫于(  )
    A.戊戌變法之前
    B.戊戌變法失敗后
    C.五四運動之時
    D.五四運動之后
    4.《鄭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義必自斃”一語指斥的對象是(  )
    A.武姜
    B.鄭武公
    C.鄭莊公
    D.共叔段
    5.《李將軍列傳》一文中不與李廣構(gòu)成對比關(guān)系的人是(  )
    A.匈奴射雕者
    B.李蔡
    C.程不識
    D.王朔
    6.北宋第一個專事寫詞的婉約派詞人是(  )
    A.蘇軾
    B.王安石
    C.柳永
    D.晏殊
    7.下列詩人中屬于盛唐山水田園詩人是(  )
    A.杜甫
    B.王維
    C.李白
    D.高適
    8.《關(guān)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一詩貫穿全詩的線索是(  )
    A.月夜
    B.笛聲
    C.淚痕
    D.歌舞
    9.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  )
    A.悼亡詞
    B.抒情詞
    C.詠物詞
    D.懷古詞
    10.“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中劉郎指的是(  )
    A.劉徹
    B.劉備
    C.劉邦
    D.劉裕
    11.被譽為“曲狀元”的作家是(  )
    A.馬致遠
    B.白樸
    C.關(guān)漢卿
    D.鄭光祖
    12.蘇軾的《前赤壁賦》主要描寫了哪三種景物? (  )
    A.明月、江水、秋花
    B.江水、明月、清風(fēng)
    C.清風(fēng)、黃花、梧桐
    D.清風(fēng)、明月、蘆荻
    13.在《寶玉挨打》中,說“明日釀到他弒君殺父,你們才不勸不成”這句話的人物是(  )
    A.王熙鳳
    B.賈母
    C.薛寶釵
    D.賈政
    14.《大同》論證理想社會時主要運用了(  )
    A.演繹法
    B.歸納法
    C.對比法
    D.類比法
    15.下列句中加點字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A.以此詬遠詬:辱罵
    B.能順木之天天:天空
    C.迨半奏,引商刻羽迨:等到
    D.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赍:贈與
    16.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采用的駁論方法是(  )
    A.反駁論據(jù)
    B.反駁論點
    C.反駁論證過程
    D.反駁論證方式
    17.馮諼為孟嘗君“焚券市義”的行為中蘊含著(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人本思想
    D.民本思想
    18.《故都的秋》一文的體裁是(  )
    A.游記散文
    B.說理散文
    C.抒情散文
    D.敘事散文
    19.《日出》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特點是(  )
    A.回顧式寫法
    B.開放式寫法
    C.閉鎖結(jié)構(gòu)
    D.片段寫法
    20.下列哪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一?(  )
    A.契訶夫
    B.伏爾泰
    C.屠格涅夫
    D.泰戈爾
    二、文言文閱讀:21~29小題,共30分。
    (一)閱讀《季氏將伐顓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1~23小題: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21.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說明孔子用這兩句話作為論據(jù)的性質(zhì)、所表達的觀點以及運用了何種論證方法。(4分)
    22.將“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說明這兩句話的雙重喻義。(4分)
    23.本段選文運用了哪些修辭?舉例說明其作用。(2分)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4—26小題:
    嗚呼!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4.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4分)
    25.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6.請解釋這段文字中加點字的含義。(2分)
    理:
    原:
    (三)閱讀《論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7~29小題:
    孔子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fù)一簣,進,吾往也?!泵献尤眨骸坝袨檎?,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背蓴≈?dāng)?shù),視此而已。
    27.解釋這段文字中加點字的含義,并說明這段文字表明了什么觀點?(4分)
    簣:
    平:
    棄井:
    數(shù):
    28.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4分)
    29.文中所引孔孟的話屬于何種論據(jù)?由前文中孔子的話引申而來的一個成語是什么?(2分)
    三、現(xiàn)代文閱讀:30—38小題,共30分。
    (一)閱讀《苦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題:
    他穿上衣服,走到馬房里,他的馬就站在那兒。他想起燕麥、草料、天氣?!?BR>    關(guān)于他的兒子,他獨自一人的時候是不能想的?!鷦e人談一談倒還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樣,那太可怕,他受不了?!?BR>    “你在吃草嗎?”姚納問他的馬說,看見了它的發(fā)亮的眼睛?!昂?,吃吧,吃吧?!热毁I燕麥的錢沒有掙到,那咱們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經(jīng)太老,不能趕車了?!撚晌业膬鹤觼碲s車才對,我不行了?!攀莻€地道的馬車夫?!灰钪秃昧??!?BR>    姚納沉默了一忽兒,繼續(xù)說:
    “就是這樣嘛,我的小母馬。……庫茲瑪·姚內(nèi)奇不在了?!率懒??!麩o緣無故死了。……比方說,你現(xiàn)在有個小駒子,你就是這個小駒子的親娘。……忽然,比方說,這個小駒子下世了?!悴皇且獋膯?”
    那匹瘦馬嚼著草料,聽著,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氣。
    姚納講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話統(tǒng)統(tǒng)對它講了?!?BR>    30.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4分)
    31.這段文字描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2.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苦惱是什么?(2分)
    (二)閱讀《論快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3~35小題:
    穆勒曾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比較。假使豬真知道快活,那么豬和蘇格拉底也相去無幾了。豬是否能快樂得像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會容易滿足得像豬,我們是??匆姷摹?BR>    把快樂分肉體的和精神的兩種,這是糊涂的分析。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zhì)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來,吃飽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雖然它身體感覺舒服。緣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體還沒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狀態(tài)。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松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diào)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那時刻的靈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鞓窌r的你,一定心無愧怍。
    假如你犯罪而真覺快樂,你那時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同樣心安理得。有潔白的良心,跟全沒有良心或有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33.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4分)
    34.簡要分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方法所起的作用。(4分)
    35.這段文字在寫作上有何特色?(2分)
    (三)閱讀《爐中煤》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6~38小題: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
    36.作者借“爐中煤”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這是什么表現(xiàn)方法?(2分)
    37.怎樣理解這一節(jié)詩的寓意?(4分)
    38.“年青的女郎”的比喻意義是什么?(4分)
    四、作文:50分。
    39.挪威人捕撈沙丁魚,抵港時若是活魚,賣價比死魚高出許多,所以漁民們千方百計地想讓魚活著抵港。但他們的種種努力都歸于失敗,只有一艘漁船總能帶著活沙丁魚回到港內(nèi)。他們的方法很簡單:在魚槽里放進一條鯰魚。原來,鯰魚進入魚槽后,會因環(huán)境陌生而四處亂游,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魚發(fā)現(xiàn)多了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這樣一來,就能活蹦鮮跳地到達漁港。此現(xiàn)象即為“鯰魚效應(yīng)”。
    請依據(jù)以上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答案】A
    【解析】“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古語出自A項“《論語》”,是《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的話。
    2.【答案】A
    【解析】本題要求考生準確掌握《秋水》中兩個人物所代表的觀點。
    【錯誤分析與防范】《秋水》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的作品,考生如果不從課文里具體人物的對話出發(fā),僅僅從作者自身的思想猜測,很容易選擇C項和D項。文中北海若的原話是:“吾未嘗以此自多者”“又奚以自多”,可見北海若對“自多”的態(tài)度是反對而非贊成,因此正確的選項是A項。
    3.【答案】B
    【解析】《論毅力》寫于1902年。戊戌變法失敗后,以譚嗣同為首的“六君子”慘遭殺害,大批維新黨人被貶官、監(jiān)禁、流放,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這血雨腥風(fēng)的日子里,梁啟超的心情雖然極度地苦悶彷徨,但仍然積極進取;他滿懷激情地寫作本文,旨在勉勵身處逆境中的“真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為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百折不撓,振奮精神,沖破重重阻力,勇往直前。因此應(yīng)選擇B項。
    【錯誤分析與防范】對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知識應(yīng)盡量多掌握一些,這將有利于我們做出判斷。
    4.【答案】D
    5.【答案】D
    【解析】《李將軍列傳》一文中不與李廣構(gòu)成對比關(guān)系的人是D王朔。文章記敘李廣與望氣先生王朔的對話,王朔在此處只是敘述者的身份;作者旨在借王朔之口,揭示李廣悲慘遭遇的原因。
    【錯誤分析與防范】作者將李廣與程不識做對比,寫李、程二人都正直廉潔,能征善戰(zhàn)。但兩人在治軍方法和治軍作風(fēng)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李廣簡易寬厚,號令不煩;程不識治軍煩瑣苛細。
    相比之下,匈奴怕的是李廣,士兵愛戴的也是李廣。因此也就更顯出李廣的才氣無雙。將李廣和李蔡進行了對比。李廣才氣無雙,名聲遠揚,然而李廣不得爵邑,不得封侯;相反,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不僅封了侯,而且官至丞相。這層對比,突出了李廣終生不遇,白首未封的不幸遭遇。李廣輕而易舉擒獲、射殺匈奴射雕者,突出李廣射藝高強。
    6.【答案】C
    【錯誤分析與防范】蘇軾也是北宋詞人,但他只是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而非專事寫詞的作家。
    7.【答案】B
    8.【答案】A
    【解析】解題關(guān)鍵在于整體把握全詩,識別不同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錯誤分析與防范】選項中4個答案在《關(guān)山月》中都能找到,且都出現(xiàn),僅在出現(xiàn)頻率上無法判斷誰為線索,因此要從全詩內(nèi)容上來把握。朱門歌舞、壯士笛聲、遺民淚痕,表現(xiàn)出不同主體對待山河破碎的態(tài)度差異。詩人是將三者同時放在月光下來展現(xiàn)的,因而月夜才是貫穿全詩的抒情線索,所以應(yīng)選擇A項。
    9.【答案】B
    【解析】這是一首抒寫亡國傷痛哀怨的詞作,即在月明之夜李煜遙想故國宮苑,抒發(fā)了如一江春水般浩蕩無盡的亡國之恨。因此選擇B項。
    10.【答案】B
    【解析】“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中的劉郎指的是劉備。求田問舍:買田置屋。三國時許汜對劉備說,他過下邳時見陳元龍,陳元龍不理睬他,自上大床去睡,讓他睡下床,未免太傲慢不敬。劉備批評許汜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dāng)與君語?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只)上下床之間耶!”(事見《三國志·魏書·陳登傳》)此用其事,意思是說,自己胸懷國家大事,恥于做許汜那樣只顧自己一家私利的庸人。
    11.【答案】A
    【解析】作者馬致遠,元代有名的散曲作家,人稱“曲狀元”。因此選擇A項。
    12.【答案】B
    13.【答案】D
    【解析】在《寶玉挨打》中,說“明日釀到他弒君殺父,你們才不勸不成”這句話的人物是D賈政。賈政是嚴父形象,也是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代表。他原期望寶玉能光宗耀祖,但寶玉卻違背其意志;他的內(nèi)心是“恨鐵不成鋼”,因此氣急之下說出這一番話是在情理之中的。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B
    【解析】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采用了反駁論點的方法,對司馬光的五點指責(zé)一一給予反駁。因此選擇B項。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D
    20.【答案】A
    二、文言文閱讀
    21.“盲人站立不穩(wěn),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又不去攙扶,還要攙扶的人做什么呢?”事實論據(jù)中的比喻材料;批評冉有、子路的失職,駁斥了冉有推卸責(zé)任的說法;由個別到個別的類比法:以不能攙扶盲人的相類比不能輔佐季氏的臣,同為失職。
    22.“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了出來,龜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毀壞?!?BR>    雙重喻意:先說單句的表層喻意,將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出兵侵略;將顓臾比作龜玉,龜玉毀于櫝中,喻顓臾無辜受難。再說兩句的整體深層喻意,將冉有、季路比作守柙護櫝之人,說明無論季氏出兵侵略,還是顓臾無辜被毀,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23.引用:“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薄饔茫阂嗣栽鰪娬f服力。
    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作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
    反詰:“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作用:強調(diào)對方身在其位,不能陳力盡職。
    24.引出下文。
    25.開宗明義,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一個王朝的興衰,重在人為。
    26.理:道理。
    原:推究本源。
    27.簣:盛土的竹筐。
    平:填平。
    棄井:廢井。
    數(shù):天數(shù),運數(shù),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
    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有無毅力。
    【解析】課文的中心論點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圍繞這個論點展開論證,在論證中自始至終運用了正反對舉的說理方法。將成與敗、順與逆、強與弱、彼與我對比,證明有毅力者以其堅忍不拔而獲得成功,缺乏毅力者則難免失敗;人生總是逆境居多,順逆境又總是交替出現(xiàn),大凡成功者都是善于抓住順境、扭轉(zhuǎn)逆境的人,而失敗者則往往是哀嘆命運不濟、逢難必退、終屈服于逆境的人。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將“未成一簣”的造山者與“雖復(fù)一簣”的填土者作了鮮明的對比。通過反復(fù)的正反對比,有力地論證了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有無毅力。因此,從邏輯角度說,是類比法、對比法;從修辭角度說,是引證法。
    28.從邏輯角度說,是類比法、對比法;從修辭角度說,是引證法。
    29.理論論據(jù)。
    功虧一簣。
    三、現(xiàn)代文閱讀
    30.語言(對話)描寫。
    31.作者把“人與人”的關(guān)系與“人與馬”的關(guān)系相對比,從而收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姚納與馬的談話,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的關(guān)系完全映襯出來。姚納的孤獨和無助,反映出了社會的冷漠與人們精神的麻木。
    32.他的苦惱是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卻找不到訴說苦惱的對象,后只好把一腔苦惱講給自己的小馬聽。
    33.比喻。在駁斥穆勒有關(guān)“快樂”的見解時,也引用了“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兩個比喻,這里“痛苦的蘇格拉底”主要喻指精神上的快樂,“快樂的豬”是指肉體上的快樂。
    34.文中這些比喻的使用使文章說理顯得生動、有說服力。
    35.這段文字在寫作上的特色有兩點:一是見解深湛、征引繁富、聯(lián)想豐贍、妙趣橫生、詞采精妙。作者在提出和論證“快樂由精神來決定”這一論點時,引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許多例證來闡明自己深湛的見解。他引用穆勒的觀點,穆勒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作比較來說明快樂是有肉體和精神之別的。針對這一觀點,作者首先駁斥穆勒觀點的荒謬性,提出“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是屬于精神的”。作者在駁斥穆勒對快樂所下的定義時,很風(fēng)趣地指出:“豬是否快樂得像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會容易滿足得像豬,我們是常看見的?!倍亲髡叩倪x詞用語也很有特點,不僅詞采精妙,而且富于機智。作者善于使用警策語,順手拈來,即成妙語。如作者描述人在快樂和悲傷時的不同心情和感受時,為反駁將“快樂”兩分法的荒謬性,作者指出“一切快樂都是精神上的”。作者舉例說明:“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diào)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BR>    36.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方法。
    37.在這節(jié)詩中,作者寫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但一直被埋在地下,到今天才得以重見天光。詩中其實蘊涵兩層含義:一是象征詩人的愛國感情長期埋藏在心底,直到今天才得以噴發(fā)。二是象征被封建主義束縛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在五四運動之后終于煥發(fā)了青春活力和生機。
    38.“年青的女郎”主要比喻五四運動之后的中國。
    四、作文
    39.參見第1套沖刺預(yù)測試卷“參考答案”中的“作文評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