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第四階段 • 第五階段
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1919—1924) 國民*時期(1924—1927) 國共十年對峙期(1927—1937) 全民族抗日時期(1937—1945)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1949)
【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1919—1924) 】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 1.歷史條件 (1)經濟基礎: (2)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 (4)組織基礎: (5)外部條件: 2.成立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1)召開:1921 年 7 月 23 日,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進行。 (2)主要內容: 通過了黨的綱領,規(guī)定黨的名稱為 是 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 作。 (3)意義: ;黨的性質是 。 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 ;黨的奮斗目標
3.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在中共“二大” (1922 年)上,黨現(xiàn)階段的奮斗目標修改為 。 4.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1)領導機構: (2)第一次工運高潮:以 (3)教訓: 。 為起點,以 為終點。
5.中共“三大”
1923 年,廣州,確立了同
合作的方針。
【國民*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1924—1927) 】 一.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xiàn) 1.原因: (1)必然性: ①工人運動的教訓: ②“ (2)可能性: ①中共:1922 年 6 月,發(fā)表《 ;中共“三大”確立 ②孫中山: ③ (3)標志:1924 年 1 月,國民黨“一大” 。 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 的三大政策。 》 ,提出 。 ”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
新三民主義:內容: (1)民族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謀求中華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的獨立和平等;對 內反對民族壓迫,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強調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決。 (2)民權主義:授予一切反對帝 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個人與團體一切自由和權利。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 田” ,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活狀況。 評價:新三民主義是三民主義在 20 世紀 20 年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指導新時期國民革命的 思想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性,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國共兩黨 和各革命階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基礎。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核心。 (4)意義: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革命在全國蓬勃開展起來。 二.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就(工農運動和國民*) 1.1925 年 5 月五卅運動掀起全國反帝運動的高潮。 2.省港大罷工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 3.1925 年,國民政府在 成立,并組建 。 所部,
4.1926 年 7 月,廣州國民政府正式北伐。北伐軍很快消滅了 也被打敗,被迫退守東北。
5.北伐戰(zhàn)爭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的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占領了上海。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國民*的失敗) 1.破裂:1927 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國共合作破裂。 2.原因: 客觀: 主觀:
3.教訓:
四.國民*的作用:基本上*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主革命的 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國共十年對峙期/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1927—1937) 】
一、工農武裝割據 1.發(fā)動武裝起義 ①南昌起義: 時間: 領導: 意義:
②“八七會議” :1927 年 8 月,內容: ③秋收起義:1927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fā)。 2.井岡山道路: 內容: 意義:
中國和俄國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為什么照搬俄國模式在中國行不通? 不同: 俄國:
中國:
原因:由 俄國:決定。
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1919—1924) 國民*時期(1924—1927) 國共十年對峙期(1927—1937) 全民族抗日時期(1937—1945)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1949)
【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1919—1924) 】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 1.歷史條件 (1)經濟基礎: (2)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 (4)組織基礎: (5)外部條件: 2.成立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1)召開:1921 年 7 月 23 日,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進行。 (2)主要內容: 通過了黨的綱領,規(guī)定黨的名稱為 是 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 作。 (3)意義: ;黨的性質是 。 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 ;黨的奮斗目標
3.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在中共“二大” (1922 年)上,黨現(xiàn)階段的奮斗目標修改為 。 4.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1)領導機構: (2)第一次工運高潮:以 (3)教訓: 。 為起點,以 為終點。
5.中共“三大”
1923 年,廣州,確立了同
合作的方針。
【國民*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1924—1927) 】 一.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xiàn) 1.原因: (1)必然性: ①工人運動的教訓: ②“ (2)可能性: ①中共:1922 年 6 月,發(fā)表《 ;中共“三大”確立 ②孫中山: ③ (3)標志:1924 年 1 月,國民黨“一大” 。 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 的三大政策。 》 ,提出 。 ”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
新三民主義:內容: (1)民族主義: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謀求中華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的獨立和平等;對 內反對民族壓迫,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強調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決。 (2)民權主義:授予一切反對帝 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個人與團體一切自由和權利。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 田” ,改善農民和工人的生活狀況。 評價:新三民主義是三民主義在 20 世紀 20 年代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指導新時期國民革命的 思想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性,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國共兩黨 和各革命階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基礎。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核心。 (4)意義: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革命在全國蓬勃開展起來。 二.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就(工農運動和國民*) 1.1925 年 5 月五卅運動掀起全國反帝運動的高潮。 2.省港大罷工沉重打擊了英帝國主義。 3.1925 年,國民政府在 成立,并組建 。 所部,
4.1926 年 7 月,廣州國民政府正式北伐。北伐軍很快消滅了 也被打敗,被迫退守東北。
5.北伐戰(zhàn)爭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的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占領了上海。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國民*的失敗) 1.破裂:1927 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國共合作破裂。 2.原因: 客觀: 主觀:
3.教訓:
四.國民*的作用:基本上*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主革命的 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國共十年對峙期/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1927—1937) 】
一、工農武裝割據 1.發(fā)動武裝起義 ①南昌起義: 時間: 領導: 意義:
②“八七會議” :1927 年 8 月,內容: ③秋收起義:1927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fā)。 2.井岡山道路: 內容: 意義:
中國和俄國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為什么照搬俄國模式在中國行不通? 不同: 俄國:
中國:
原因:由 俄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