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學期語文古詩知識點

字號:

(一)《使至塞上》
    一、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盛唐詩人,其中詩畫成就。蘇軾稱其詩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最終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與孟浩然齊名,稱“王孟”。晚年誠奉佛,世人稱“詩佛”。
    二、內容理解:
    1、這首詩從形式(格律)上看是五言律詩,從內容上看是邊塞詩。押an韻。
    2、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請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可從詩題“使至塞上”,詩句中“邊,屬國,居延,漢塞,胡天,大漠,蕭關,都護,燕然”等詞語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
    3、首聯(lián)中“單車”一詞,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態(tài)?
    “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jié)規(guī)格不高,詩人于定景之中流露失意情緒。
    4、頷聯(lián)中寫詩人奉命出使邊塞慰軍,為什么卻以“征蓬”“歸雁”自比?談談你的理解(或說說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以此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使?jié)h塞,像北飛的大雁一樣進入胡天。既是實寫,又是比喻,表達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后幽微難言的激憤和抑郁之情。
    5、頸聯(lián)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壯觀”,試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上加以賞析。
    “大”寫邊疆沙漠的浩瀚無邊;“孤”寫景物的單調;“直”表現(xiàn)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四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之情。
    6、用自己的話,描繪頸聯(lián)所展示的景象。
    一望無際白茫茫的大漠之中,一縷青色的孤煙裊裊升起,直入藍天;綿延的黃河上接天空,下流遠方,通紅的落日灑下余暉。
    7、“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
    一“大”一“長”一“直”一“圓”,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恰似幾何圖形的天地,大氣浩瀚而沉寂壯美,寫出了邊塞特有的奇特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8、本詩的末尾寫到“燕然”,暗用一個典故,這一典故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漢將竇憲大勝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記功以還。詩句一是贊揚守邊將士為國奮勇殺敵立功,二是暗示自己建功立業(yè)之心。
    9、小結:
    首聯(lián):寫出使的經(jīng)過。寫奉使出征獨當重任,到邊疆去察看。
    頷聯(lián):描寫邊塞的情勢。
    頸聯(lián):寫落日時分邊關所見。
    尾聯(lián):照應詩題和開頭,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10、練習:
    (1)詩中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透露內心感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詩中與李清照“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句子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3)寫出兩組有關描寫邊塞景象的詩句。
    如: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二)《泊秦淮》
    一、作者簡介:
    杜牧,唐代文學家,字牧之,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別墅中,所以號稱“杜樊川”,著有《樊川詩集》,我們他的《赤壁》、《清明》、《江南春》。
    二、內容理解:
    1、詩人選擇了哪些反映秦淮河風貌的特有景物?
    輕煙,淡月,寒水,細沙。
    2、展開聯(lián)想的想象,描寫第一句詩所展現(xiàn)出的畫面,并說說這一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
    輕輕的霧靄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充滿寒意的河水,籠罩著兩岸沉寂的沙灘,很是凄冷孤寂,具有朦朧冷寂的特點。
    3、作者在詩的首句中連用了兩個“籠”字,請結合全詩,簡析其作用。
    兩個“籠”字,將輕煙、淡月、寒水、細沙等四種景物融為一體,勾畫出了秦淮河兩岸朦朧冷寂的景象。
    4、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什么人?全詩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5、“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猶”字蘊含了哪些豐富的內容。(有何好處?)
    形象地表現(xiàn)了晚唐統(tǒng)治者重蹈覆轍,正沿著亡國的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6、最后兩句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晚唐統(tǒng)治者沉迷于聲色歌舞,醉生夢死的腐化生活而不顧國事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詩人對統(tǒng)治者的憤慨,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的憂慮。
    7、賞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BR>    這兩句運用了曲筆,表面上是批評歌女,實際上是批評沉迷于聲色歌舞,醉生夢死的腐化生活而不顧國事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詩人對統(tǒng)治者的憤慨,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的憂慮。
    8、主旨: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夜泊秦淮河時的景色,觸景生情,借古諷今,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和憂慮,對世道的憤慨。
     (三)《無題》
    一、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人,唐代詩人,和杜牧齊名。他擅長寫愛情詩,語言優(yōu)美,風格獨特,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藝術成就很高,我們學過他的《夜雨寄北》。
    二、內容理解:
    1、這是一首愛情詩,你認為作者是用一個什么人的口吻來寫的?為什么?
    這首詩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來寫的,從“曉鏡但愁云鬢改”中可以看出。
    2、本詩的詩眼是哪一句?
    相見時難別亦難。
    3、“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兩個“難”字的意思一樣嗎?請說說你的理解。
    不一樣,第一個“難”是困難,有難度之意,指求見不容易。第二個“難”是難過,痛苦之意,指分別時難舍難分的痛苦。
    4、描述“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畫面,以及詩人面對此情此景的感受。
    暮春時節(jié),東風無力,百花凋零,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詩人本來為離別而憂愁,面對此景,內心更加悲傷。
    5、本詩以“別”字統(tǒng)領全詩,“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表現(xiàn)是指:春天將逝。實為寫:美好年華將逝。
    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千古名句,請任選角度(內容、寫法、情感、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等)進行賞析。
    例1:運用新奇貼切的比喻,以“絲”喻“思”,以燭淚喻人淚,表明愛情的追求至死不渝和無盡的思念。
    例2:這兩句運用比喻、對偶、雙關等修辭,表達了至死不渝的愛情。
    7、“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這兩句寫什么?
    寫女子離別后的擔心。既擔心容顏變老,又擔心男人在外夜讀時會被寒氣所侵。
    8、“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中“蓬山”和“青鳥”各指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蓬山”指對方的住處,“青鳥”指信使,表達強作安慰,希望有人傳遞信息的感情。
    9、主旨:這首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兩個有情有不忍分別,分別之后彼此思念的心情,表達了對至死不渝愛情的贊頌。
    10、練習:
    (1)人們贊美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質,常引用《無題》中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用神話傳說表示希望有人傳遞信息的詩句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寫女子離別后的擔心,含有兩人要各自珍重意思的詩句是: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四)《浣溪沙》
    一、作者簡介:
    晏殊:宋代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少年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宰相。以寫詞,他的詞多表現(xiàn)富貴、官僚、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講究意境,語言凝練、自然。
    二、內容理解:
    1、從季節(jié)的角度看,這首詞寫的是春季黃昏時的生活和心情。
    2、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詩人過著富足閑適的生活?
    一曲新詞酒一杯。小園香徑獨徘徊。
    3、詩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組優(yōu)美的畫面?
    夕陽、落花、歸燕。
    4、這是一首抒發(fā)作者懷人傷時之情的作品。本詞在創(chuàng)作上屬于婉約派。
    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被譽為“天然奇偶”,試分析其妙處。
    這兩句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風光的描寫,抒發(fā)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
    6、分析這兩句詩蘊含的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xiàn),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7、“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獨”字透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透露出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情。
    8、主旨:這首詞通過對舊亭臺,夕陽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年華流逝,好景不常的感傷之情。
    9、這首詞中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請找出其中一例,并簡要說明其好處。
    例1:“新”與“舊”的對比。好處:“新”的是唱新詞,“舊”的是飲酒唱詞時的環(huán)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fā)了今是昨非的無限悵惘之情。
    例2:“來”“去”對比,“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1)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何表達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10、“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于景,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抒發(fā)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
     (五)《水調歌頭》
    一、作者簡介:
    蘇軾:宋代文學有,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豪放詞人代表,與蘇洵、蘇轍合稱“三蘇”。《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詞牌名。他和辛棄疾同是宋詞豪放派代表詞人,合稱蘇辛。
    二、內容理解:
    1、本詞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寫作緣由,其中說的“子由”是作者的弟弟蘇轍。
    2、上片開篇從詞人問天開始,很明顯,詞人因思親情切而生寂寞之感,并想象著月宮今夕的情景;但當他想到月宮的寒,又不免遲疑起來,于是,詞人轉而安慰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詞中隱約透露出在現(xiàn)實中苦悶難遣,欲求解脫的情緒。
    3、下片第一句就將月光擬人化,寫出了月光流動的感覺。同時帶出因離愁別苦而“無眠”的月下人。然后問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但詞人又自我安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后發(fā)出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后世稱譽本詞是的一首中秋詞,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這首詞幾乎句句寫月,詞意優(yōu)美,令人玩味不盡。全詞既充滿著浪漫情懷,又抒發(fā)了現(xiàn)實感受,流露出詩人樂觀曠達的情緒,后世的許多中秋不能團圓之人都愿意從這首詞中尋得安慰。
    5、從煉字的角度,賞析“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
    “弄”字有“做出”之意,表明舞姿不斷變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表達出作者樂觀豁達的性格。
    6、上闋問天,直接問天的句子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毕麻爢栐?,直接問月的句子是:“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