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剛剛過去的2016年高考依然話題不斷,不少地方語文考卷的作文題目都與閱讀有關。如北京卷以“神奇的書簽”為題,天津卷以“我的青春閱讀”為題……可以說,全民閱讀備受關注,讓高中生的閱讀成為高考作文聚焦的熱點話題之一。本版以“神奇的書簽”和“我的青春閱讀”為題,邀請青年作者、媒體人同題作文,談談他們自身對于閱讀的體驗和思考。
北京卷:神奇的書簽(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二選一)
書簽,與書相伴,形式多樣。設想你有這樣一枚神奇的書簽:它能與你交流,還能助你實現(xiàn)讀書的愿望……你與它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
請展開想象,以“神奇的書簽”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表現(xiàn)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有細節(jié),有描寫。
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
請根據(jù)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wǎng)絡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xù)手捧傳統(tǒng)的紙質(zhì)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圣今賢對話的樂趣……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jié)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閱讀 如一場旅行
□安喬
在閱讀多元化的今天,電子閱讀很大程度上讓我們的閱讀方式更加便捷,手機、ipad、電子閱讀器越來越多地取代了傳統(tǒng)紙書,成為我們隨身攜帶的“圖書館”。這是科技帶來的進步,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一起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正如,有的人喜歡讀文史類,他在思考問題時就會引經(jīng)據(jù)典;有的人喜歡看科學知識,他就善于發(fā)掘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還有的人喜歡研究高科技,他就會對技術(shù)癡迷成為一個技術(shù)控……你讀什么樣的書,就會促使你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你。
隨著閱讀方式的多元化,我們的閱讀對象也早已不局限于圖書,即便我們手持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我們看的也不僅僅是書籍。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成為當下年輕人網(wǎng)絡社交的方式,由此延伸出的微博、微信閱讀等也成為我們時下重要的閱讀方式。例如,在微博上看到好玩有趣的作者和企業(yè)號,我們可以關注它們,從此就可以及時看到它們發(fā)布的文章;多種多樣的微信公眾號也是,它們定位明確,有讀書類如十點讀書,有科學類如果殼網(wǎng)……訂閱之后,每天可以關注到它們的推送內(nèi)容,圖文并茂,還有視頻語音,可謂視覺和聽覺的多重閱讀。相比傳統(tǒng)紙書的閱讀而言,它們充分利用了我們的碎片化時間。當然,不可否認也在很大程度上切割了我們的時間,使之碎片化。比如:看書做功課開小差的時候,偷偷瞄一眼微博;吃飯的時候,還繼續(xù)刷微信文章,看知乎大神的問答……
但僅僅是看書,刷刷社交網(wǎng),很多時候不能算作是閱讀。這就好比捧著一本書會認得幾個字,跟讀書也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閱讀一定程度上是必須有所思、有所悟,領會其中精妙的一種思考過程。因此,不要以為在手機里看了好多本電子小說,每天上癮一樣刷微博和微信文章,就覺得自己在很努力地學習,汲取了很多養(yǎng)分,其實不然。
真正的閱讀,不在于手捧一本經(jīng)典名著端坐于書桌前認真品讀,還是在手機上看電子書,抑或是網(wǎng)絡閱讀。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我們都是經(jīng)由讀書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边@個過程便是閱讀,是我們汲取到寫作者的思想精髓,或感悟人生,或關于浩瀚知識,或關于文史哲理……都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思考深度,真正的閱讀是另一種快速成長。
我們很難界定閱讀方式多元化所帶來的利弊,這就好比在成長之路上,我們總會不斷地接收到不同的人給我們提出的建議,但聽了那么多道理,我們依舊要靠自己去體驗屬于自己的人生。時代走到當下,閱讀方式的多元,不過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樣性的選擇,也就不必去糾結(jié)“電子書是否終將取代紙書”。我們手捧一本書,或手持閱讀器看一段文字,都猶如與一位朋友親切攀談,交流思想,獲益良多。
我常常覺得,閱讀和旅行在某種程度上意義是相通的,前者是在文字和知識世界里漫游,后者是在大好河山的畫卷里徒步。正如那句話所言:“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币恢痹诼飞希е鴮W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便是我們青春閱讀的價值所在了。
(作者系專欄作者,著有《沒有自制力的人,有什么資格談努力》)
閱讀澆灌青春成長
□沈善書
閱讀的意義,讓青春這棵大樹開得愈加枝繁葉茂。
——題記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閱讀讓我們繁忙的生活得到了休憩,也讓我們奔跑的姿態(tài)得到了放松。不得不說,正是青春成長過程中的閱讀,讓我變得謙和、溫柔、善良,也讓我的內(nèi)心變得愈來愈強大。然而,當我們在提倡“回歸閱讀”時,我們的精神的確回歸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卻發(fā)生了細微的改變。
時下,閱讀方式很多,高科技的沖擊下,有人選擇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書,有人選擇坐車間隙看電子書,也有人喜歡碎片閱讀,打開手機快速瀏覽一篇文章。對于我自己而言,能夠讓我走進書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中另外一種美的閱讀方式,是閱讀紙質(zhì)書。
從初中起,我便迷戀上了閱讀,從開始品味四大名著的傳奇以及《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韻味,再到課本教材里的延伸閱讀,我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澆灌心靈的文章。初中時,我喜歡讀冰心、郭沫若的詩歌,也喜歡讀史鐵生、沈從文的散文。這些名家的文字,讓我找到了品鑒生活的方法,也給我提供了追逐夢想的動力。高中時,常常和同學去書店看書,或是買席慕蓉、余秋雨、周國平這些名家作品回到家里讀,打開書本與他們對話。
如果說我們的青春是一顆小小的種子,那么閱讀,便是灌溉青春成長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雨露,滋潤我們的身心,幫助我們的骨骼變強壯。
我喜歡閱讀墨香味的紙質(zhì)書,喜歡在春日的午后坐在院子里,泡一杯茶,手捧一冊線裝書與古人對話,喜歡徜徉在書海里,從唐詩宋詞漫步到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累時,便在王維的《竹里館》與他下棋清談,或是與蘇軾把酒問青天,與李清照在溪亭飲酒,“醉了”便枕著一卷書入眠。
有人說,時代在發(fā)展,應該多提倡電子書閱讀,既節(jié)約紙張保護環(huán)境,也便于攜帶,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都能閱讀。我認為一件事物,既然存在便有存在的道理,更何況每個人的閱讀口味與習慣都不一樣。電子書有電子書的好處,紙質(zhì)書也有紙質(zhì)書的優(yōu)點,我們都可以取其好的一面化為己用。對于我自己來說,“快餐書”我通常會選擇電子書形式閱讀;一些名家經(jīng)典作品,或者裝幀精美的文字也是我喜歡類型的圖書,我會買來細細品讀,摩挲著圖書的溫度,品味書中悠久的芳香。
科技的發(fā)展讓閱讀的方式多元化,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供我們在不同時候有不同選擇。比如,借助電子詞典方便查詢字詞讀音,這樣就免去了翻閱厚重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麻煩。工作學習累了,可以閱讀紙質(zhì)書,既保護視力,也能更加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你沉浸在紙質(zhì)書的墨香中。
如果說,閱讀讓我學會了不爭不吵,培育了我沉靜、溫柔的性格,那么,也是閱讀讓我用古人的態(tài)度去解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當我難過時,可以像李白豪邁地說“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痹诋斚拢芏嗄贻p人都迷戀著“詩和遠方”,迷戀著說走就走的旅行,甚至高喊“趁年輕,再不去旅行就老了”的口號,肆意揮霍著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我看來,真正的詩和遠方并不是說非要去行萬里路,先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找到讓你憧憬的詩與遠方,精神世界豐富了,有了說走就走的資本后,再去談遠方。
我的青春會慢慢老去,但我知道,閱讀不會老去,閱讀讓人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是唐詩讓我學會了淡泊,宋詞讓我學會了溫柔,史鐵生與保爾·柯察金讓我學會了以勇敢堅強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作者系青年作者,著有《我不要在庸碌中老去》)
“閑書”的魅力與分量
□楊雅蓮
青春是人生中至美的時光,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青春終將會遠去,如果追憶起來,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過、奮斗過,沒有將時間用來多讀一些好書,那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我的高中時代,是在一個小鎮(zhèn)上度過的。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飛揚的塵土、在空曠的街上行走的青年……與賈樟柯電影里的場景很是吻合。印象中,小鎮(zhèn)上沒有一家書店,如果想買書就需要搭公交車去市里。每每有同學買來或借來好書,總有許多人“排隊”等著讀。狹窄的小鎮(zhèn),渴望遠方的少年,人當然會有困惑、焦慮的時候,但恰恰是那些書,讓我的青春并不迷茫。
那時候,與功課無關的一切書籍都被稱為“閑書”。不管你讀多么傳世的經(jīng)典名著,都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以至于,高三時大的心愿就是,盼望著高考快些結(jié)束,可以無拘無束、酣暢淋漓地讀幾天自己喜歡的書。
與書里精彩的故事相比,老師的課總是那么枯燥乏味??傆型瑢W愛把各種“閑書”帶到課堂上,趁老師講課時,在下面偷偷摸摸地讀。在語文課上,我偷偷看路遙的《人生》,癡迷到老師走到跟前都渾然不知。我清楚地記得,老師從我的課桌下拿出那本書時,已經(jīng)面帶慍色。令我詫異的是,老師看了書名后,立刻還給了我,只說了一句:“以后多看一些這樣的好書?!币驗閷嵲谔矚g,便多看了兩遍。直到現(xiàn)在,書中的那句“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依然在我耳畔回響。
十六七歲,正是青春飛揚、激情澎湃的年紀,對世界沒有絲毫畏懼,顯然非常適合讀魯迅的作品。從課本上學過魯迅的文章后,便設法找來他的許多書,并以能大段大段地背誦為榮。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王朔的幾部中篇后,突然發(fā)現(xiàn)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原來,在我們緊繃神經(jīng)、循規(guī)蹈矩地應對高考時,還有一些人過著如此釋放個性、玩世不恭的生活。魯迅也好、王朔也罷,甚至后來喜歡上的蘇童、莫言、村上春樹、列夫·托爾斯泰、泰戈爾、歌德……看似沒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但恰恰說明閱讀的視野需要寬廣一些的重要性。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中寫道:經(jīng)典作品是那些你經(jīng)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慶幸的是,在剛剛推開閱讀大門時,我接觸了無數(shù)經(jīng)典作品。那些圖書就像璀璨的鉆石,任年華荏苒,始終禁得起歲月的沉淀與變遷,并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的魅力與分量。
在近20年前,一個連BP機都沒有接觸到的高中生,更別提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手機。也幸好,那時候沒有手機,也沒有微信,科技的更新速度遠不像今天這般日新月異,不用將時間浪費在刷各種碎片文字以及為陌生人點贊上。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只愛紙質(zhì)閱讀。雖然數(shù)字閱讀的確能帶來另一番體驗,但對我來說,那片纖薄的屏幕,卻像一道難以突破的樊籬。而讓我無限歡喜的,還是閱讀紙質(zhì)書時帶來的美感與至樂。
(作者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被遺忘的書簽
□小北
我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枚書簽。他說我們年輕人時常玩手機,還喜歡拿手機看電子書,既影響視力,也缺少了閱讀紙質(zhì)書的儀式感。我卻不以為然,還笑爸爸“老古董”,都什么年代了,誰還流行書簽。
去學校時,和同學曉樂提起這件事,曉樂也和我發(fā)出同樣感慨。因為她父母是小學教師,說什么現(xiàn)在都大力提倡閱讀紙質(zhì)書,讓曉樂少看電子書,多閱讀紙質(zhì)書籍。曉樂也反駁她父母:“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知道拿平板電腦看電子書呢,這樣多方便,多節(jié)約時間。”
我每天晚上都有睡前讀一會兒書的習慣。那天晚上睡覺前,在手機上讀完了電子書,關掉手機時,剛好看見了爸爸送我的那一枚小小書簽,上面是一幅水墨畫的荷花圖,寫了四個字“靜水流深”。我也沒在意,把書簽隨手放在一邊,就睡了。
卻不知道,那晚做了一個神奇的夢。
在夢里,我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成了擁有法術(shù)的世外高人。在這個世界里,我是一個女俠,鋤惡扶弱,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懲戒欺善怕惡的壞人。當然,這一切功勞得靠爸爸送我的那枚荷花書簽。
看著自己擁有在天空自由飛翔以及七十二變的魔法,我暗自高興,興奮地抱著爸爸說謝謝他送給我一枚神奇的書簽。誰知道,我抱著的爸爸竟然變成了一個仙風道骨、白發(fā)飄飄的老者。我嚇壞了,以為是壞人變的,又拿出那一枚荷花書簽準備實施法術(shù)。誰知道法術(shù)突然間不失靈了,我很著急。
老者看見后樂呵呵地笑著說:“小妹妹,你別怕,我不是壞人,我是住在這一枚書簽里的荷花神,謝謝你很用心地對待我、照顧我,把我夾雜書本中吸取圖書的營養(yǎng)。”看見老爺爺這樣說,我摸摸腦袋挺不好意思準備解釋自己很少把書簽放書中時,老爺爺卻消失不見了,而后我從夢中醒了過來。
我打開臺燈,看見放在書桌上的那枚荷花書簽還在,心里想著剛才的一切會不會是真的呢?這一枚小小的書簽里真的住著荷花神嗎?我沉思了許久,想著夢境中老爺爺和我說的話,他說要吸取紙質(zhì)書中的精華當飯食,而我呢,卻經(jīng)常抱著手機看書,遺忘了爸爸送我的那枚書簽,遺忘了認認真真閱讀一本紙質(zhì)書,感受書本帶來的溫度。
第二天,我把這個神奇的夢境告訴了爸爸,爸爸聽后笑瞇瞇地告訴我,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潛意識告訴我,應該放下手機,閱讀紙質(zhì)書籍,感受一回濃濃的墨香味。爸爸又給了我一些建議,讓我以這一枚小小的書簽為媒介,傳遞好書與友情,說不定還能交一個筆友,與對方寫信聊天呢。
晚上入睡前,我思考了白天爸爸所說的話,計劃著讓書簽成為交筆友的好幫手。當我?guī)еσ馑鴷r,又來到奇怪的夢境。這一回,那個白發(fā)飄飄的老人又出現(xiàn)了,他知道了我的想法,很贊同我以書簽的形式傳遞好書的方法。
于是,我開始邀約同學一起開展以書簽傳遞友誼的小院活動,目的在于讓大家注重紙質(zhì)閱讀,注重那些被我們遺忘的閱讀方式,比如手寫信,抄好詞好句,書簽上寫交友信息進行圖書漂流。我們在書簽上寫下自己想看的書籍夾在圖書中,下一個人拿到了這本書,就要與上一個人換書閱讀,既要讀一些傳統(tǒng)文化國學類圖書,也要對互聯(lián)網(wǎng)、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圖書有所涉獵。
通過以書簽傳遞好書交筆友的活動讓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科技的發(fā)展會取代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但書籍中的精神與信念不會被取代,那些千古流傳的好書更不會被歷史湮沒!
(作者系青年作者、主播,著有《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
北京卷:神奇的書簽(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二選一)
書簽,與書相伴,形式多樣。設想你有這樣一枚神奇的書簽:它能與你交流,還能助你實現(xiàn)讀書的愿望……你與它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
請展開想象,以“神奇的書簽”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表現(xiàn)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有細節(jié),有描寫。
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
請根據(jù)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wǎng)絡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xù)手捧傳統(tǒng)的紙質(zhì)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圣今賢對話的樂趣……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jié)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閱讀 如一場旅行
□安喬
在閱讀多元化的今天,電子閱讀很大程度上讓我們的閱讀方式更加便捷,手機、ipad、電子閱讀器越來越多地取代了傳統(tǒng)紙書,成為我們隨身攜帶的“圖書館”。這是科技帶來的進步,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一起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正如,有的人喜歡讀文史類,他在思考問題時就會引經(jīng)據(jù)典;有的人喜歡看科學知識,他就善于發(fā)掘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還有的人喜歡研究高科技,他就會對技術(shù)癡迷成為一個技術(shù)控……你讀什么樣的書,就會促使你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你。
隨著閱讀方式的多元化,我們的閱讀對象也早已不局限于圖書,即便我們手持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我們看的也不僅僅是書籍。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成為當下年輕人網(wǎng)絡社交的方式,由此延伸出的微博、微信閱讀等也成為我們時下重要的閱讀方式。例如,在微博上看到好玩有趣的作者和企業(yè)號,我們可以關注它們,從此就可以及時看到它們發(fā)布的文章;多種多樣的微信公眾號也是,它們定位明確,有讀書類如十點讀書,有科學類如果殼網(wǎng)……訂閱之后,每天可以關注到它們的推送內(nèi)容,圖文并茂,還有視頻語音,可謂視覺和聽覺的多重閱讀。相比傳統(tǒng)紙書的閱讀而言,它們充分利用了我們的碎片化時間。當然,不可否認也在很大程度上切割了我們的時間,使之碎片化。比如:看書做功課開小差的時候,偷偷瞄一眼微博;吃飯的時候,還繼續(xù)刷微信文章,看知乎大神的問答……
但僅僅是看書,刷刷社交網(wǎng),很多時候不能算作是閱讀。這就好比捧著一本書會認得幾個字,跟讀書也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閱讀一定程度上是必須有所思、有所悟,領會其中精妙的一種思考過程。因此,不要以為在手機里看了好多本電子小說,每天上癮一樣刷微博和微信文章,就覺得自己在很努力地學習,汲取了很多養(yǎng)分,其實不然。
真正的閱讀,不在于手捧一本經(jīng)典名著端坐于書桌前認真品讀,還是在手機上看電子書,抑或是網(wǎng)絡閱讀。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我們都是經(jīng)由讀書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边@個過程便是閱讀,是我們汲取到寫作者的思想精髓,或感悟人生,或關于浩瀚知識,或關于文史哲理……都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思考深度,真正的閱讀是另一種快速成長。
我們很難界定閱讀方式多元化所帶來的利弊,這就好比在成長之路上,我們總會不斷地接收到不同的人給我們提出的建議,但聽了那么多道理,我們依舊要靠自己去體驗屬于自己的人生。時代走到當下,閱讀方式的多元,不過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樣性的選擇,也就不必去糾結(jié)“電子書是否終將取代紙書”。我們手捧一本書,或手持閱讀器看一段文字,都猶如與一位朋友親切攀談,交流思想,獲益良多。
我常常覺得,閱讀和旅行在某種程度上意義是相通的,前者是在文字和知識世界里漫游,后者是在大好河山的畫卷里徒步。正如那句話所言:“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币恢痹诼飞希е鴮W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便是我們青春閱讀的價值所在了。
(作者系專欄作者,著有《沒有自制力的人,有什么資格談努力》)
閱讀澆灌青春成長
□沈善書
閱讀的意義,讓青春這棵大樹開得愈加枝繁葉茂。
——題記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閱讀讓我們繁忙的生活得到了休憩,也讓我們奔跑的姿態(tài)得到了放松。不得不說,正是青春成長過程中的閱讀,讓我變得謙和、溫柔、善良,也讓我的內(nèi)心變得愈來愈強大。然而,當我們在提倡“回歸閱讀”時,我們的精神的確回歸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卻發(fā)生了細微的改變。
時下,閱讀方式很多,高科技的沖擊下,有人選擇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書,有人選擇坐車間隙看電子書,也有人喜歡碎片閱讀,打開手機快速瀏覽一篇文章。對于我自己而言,能夠讓我走進書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中另外一種美的閱讀方式,是閱讀紙質(zhì)書。
從初中起,我便迷戀上了閱讀,從開始品味四大名著的傳奇以及《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韻味,再到課本教材里的延伸閱讀,我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澆灌心靈的文章。初中時,我喜歡讀冰心、郭沫若的詩歌,也喜歡讀史鐵生、沈從文的散文。這些名家的文字,讓我找到了品鑒生活的方法,也給我提供了追逐夢想的動力。高中時,常常和同學去書店看書,或是買席慕蓉、余秋雨、周國平這些名家作品回到家里讀,打開書本與他們對話。
如果說我們的青春是一顆小小的種子,那么閱讀,便是灌溉青春成長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雨露,滋潤我們的身心,幫助我們的骨骼變強壯。
我喜歡閱讀墨香味的紙質(zhì)書,喜歡在春日的午后坐在院子里,泡一杯茶,手捧一冊線裝書與古人對話,喜歡徜徉在書海里,從唐詩宋詞漫步到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累時,便在王維的《竹里館》與他下棋清談,或是與蘇軾把酒問青天,與李清照在溪亭飲酒,“醉了”便枕著一卷書入眠。
有人說,時代在發(fā)展,應該多提倡電子書閱讀,既節(jié)約紙張保護環(huán)境,也便于攜帶,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都能閱讀。我認為一件事物,既然存在便有存在的道理,更何況每個人的閱讀口味與習慣都不一樣。電子書有電子書的好處,紙質(zhì)書也有紙質(zhì)書的優(yōu)點,我們都可以取其好的一面化為己用。對于我自己來說,“快餐書”我通常會選擇電子書形式閱讀;一些名家經(jīng)典作品,或者裝幀精美的文字也是我喜歡類型的圖書,我會買來細細品讀,摩挲著圖書的溫度,品味書中悠久的芳香。
科技的發(fā)展讓閱讀的方式多元化,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供我們在不同時候有不同選擇。比如,借助電子詞典方便查詢字詞讀音,這樣就免去了翻閱厚重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麻煩。工作學習累了,可以閱讀紙質(zhì)書,既保護視力,也能更加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你沉浸在紙質(zhì)書的墨香中。
如果說,閱讀讓我學會了不爭不吵,培育了我沉靜、溫柔的性格,那么,也是閱讀讓我用古人的態(tài)度去解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當我難過時,可以像李白豪邁地說“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痹诋斚拢芏嗄贻p人都迷戀著“詩和遠方”,迷戀著說走就走的旅行,甚至高喊“趁年輕,再不去旅行就老了”的口號,肆意揮霍著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我看來,真正的詩和遠方并不是說非要去行萬里路,先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找到讓你憧憬的詩與遠方,精神世界豐富了,有了說走就走的資本后,再去談遠方。
我的青春會慢慢老去,但我知道,閱讀不會老去,閱讀讓人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是唐詩讓我學會了淡泊,宋詞讓我學會了溫柔,史鐵生與保爾·柯察金讓我學會了以勇敢堅強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作者系青年作者,著有《我不要在庸碌中老去》)
“閑書”的魅力與分量
□楊雅蓮
青春是人生中至美的時光,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青春終將會遠去,如果追憶起來,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過、奮斗過,沒有將時間用來多讀一些好書,那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我的高中時代,是在一個小鎮(zhèn)上度過的。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飛揚的塵土、在空曠的街上行走的青年……與賈樟柯電影里的場景很是吻合。印象中,小鎮(zhèn)上沒有一家書店,如果想買書就需要搭公交車去市里。每每有同學買來或借來好書,總有許多人“排隊”等著讀。狹窄的小鎮(zhèn),渴望遠方的少年,人當然會有困惑、焦慮的時候,但恰恰是那些書,讓我的青春并不迷茫。
那時候,與功課無關的一切書籍都被稱為“閑書”。不管你讀多么傳世的經(jīng)典名著,都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以至于,高三時大的心愿就是,盼望著高考快些結(jié)束,可以無拘無束、酣暢淋漓地讀幾天自己喜歡的書。
與書里精彩的故事相比,老師的課總是那么枯燥乏味??傆型瑢W愛把各種“閑書”帶到課堂上,趁老師講課時,在下面偷偷摸摸地讀。在語文課上,我偷偷看路遙的《人生》,癡迷到老師走到跟前都渾然不知。我清楚地記得,老師從我的課桌下拿出那本書時,已經(jīng)面帶慍色。令我詫異的是,老師看了書名后,立刻還給了我,只說了一句:“以后多看一些這樣的好書?!币驗閷嵲谔矚g,便多看了兩遍。直到現(xiàn)在,書中的那句“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依然在我耳畔回響。
十六七歲,正是青春飛揚、激情澎湃的年紀,對世界沒有絲毫畏懼,顯然非常適合讀魯迅的作品。從課本上學過魯迅的文章后,便設法找來他的許多書,并以能大段大段地背誦為榮。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王朔的幾部中篇后,突然發(fā)現(xiàn)小說還可以這樣寫。原來,在我們緊繃神經(jīng)、循規(guī)蹈矩地應對高考時,還有一些人過著如此釋放個性、玩世不恭的生活。魯迅也好、王朔也罷,甚至后來喜歡上的蘇童、莫言、村上春樹、列夫·托爾斯泰、泰戈爾、歌德……看似沒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但恰恰說明閱讀的視野需要寬廣一些的重要性。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中寫道:經(jīng)典作品是那些你經(jīng)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慶幸的是,在剛剛推開閱讀大門時,我接觸了無數(shù)經(jīng)典作品。那些圖書就像璀璨的鉆石,任年華荏苒,始終禁得起歲月的沉淀與變遷,并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的魅力與分量。
在近20年前,一個連BP機都沒有接觸到的高中生,更別提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手機。也幸好,那時候沒有手機,也沒有微信,科技的更新速度遠不像今天這般日新月異,不用將時間浪費在刷各種碎片文字以及為陌生人點贊上。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只愛紙質(zhì)閱讀。雖然數(shù)字閱讀的確能帶來另一番體驗,但對我來說,那片纖薄的屏幕,卻像一道難以突破的樊籬。而讓我無限歡喜的,還是閱讀紙質(zhì)書時帶來的美感與至樂。
(作者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被遺忘的書簽
□小北
我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枚書簽。他說我們年輕人時常玩手機,還喜歡拿手機看電子書,既影響視力,也缺少了閱讀紙質(zhì)書的儀式感。我卻不以為然,還笑爸爸“老古董”,都什么年代了,誰還流行書簽。
去學校時,和同學曉樂提起這件事,曉樂也和我發(fā)出同樣感慨。因為她父母是小學教師,說什么現(xiàn)在都大力提倡閱讀紙質(zhì)書,讓曉樂少看電子書,多閱讀紙質(zhì)書籍。曉樂也反駁她父母:“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知道拿平板電腦看電子書呢,這樣多方便,多節(jié)約時間。”
我每天晚上都有睡前讀一會兒書的習慣。那天晚上睡覺前,在手機上讀完了電子書,關掉手機時,剛好看見了爸爸送我的那一枚小小書簽,上面是一幅水墨畫的荷花圖,寫了四個字“靜水流深”。我也沒在意,把書簽隨手放在一邊,就睡了。
卻不知道,那晚做了一個神奇的夢。
在夢里,我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成了擁有法術(shù)的世外高人。在這個世界里,我是一個女俠,鋤惡扶弱,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懲戒欺善怕惡的壞人。當然,這一切功勞得靠爸爸送我的那枚荷花書簽。
看著自己擁有在天空自由飛翔以及七十二變的魔法,我暗自高興,興奮地抱著爸爸說謝謝他送給我一枚神奇的書簽。誰知道,我抱著的爸爸竟然變成了一個仙風道骨、白發(fā)飄飄的老者。我嚇壞了,以為是壞人變的,又拿出那一枚荷花書簽準備實施法術(shù)。誰知道法術(shù)突然間不失靈了,我很著急。
老者看見后樂呵呵地笑著說:“小妹妹,你別怕,我不是壞人,我是住在這一枚書簽里的荷花神,謝謝你很用心地對待我、照顧我,把我夾雜書本中吸取圖書的營養(yǎng)。”看見老爺爺這樣說,我摸摸腦袋挺不好意思準備解釋自己很少把書簽放書中時,老爺爺卻消失不見了,而后我從夢中醒了過來。
我打開臺燈,看見放在書桌上的那枚荷花書簽還在,心里想著剛才的一切會不會是真的呢?這一枚小小的書簽里真的住著荷花神嗎?我沉思了許久,想著夢境中老爺爺和我說的話,他說要吸取紙質(zhì)書中的精華當飯食,而我呢,卻經(jīng)常抱著手機看書,遺忘了爸爸送我的那枚書簽,遺忘了認認真真閱讀一本紙質(zhì)書,感受書本帶來的溫度。
第二天,我把這個神奇的夢境告訴了爸爸,爸爸聽后笑瞇瞇地告訴我,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潛意識告訴我,應該放下手機,閱讀紙質(zhì)書籍,感受一回濃濃的墨香味。爸爸又給了我一些建議,讓我以這一枚小小的書簽為媒介,傳遞好書與友情,說不定還能交一個筆友,與對方寫信聊天呢。
晚上入睡前,我思考了白天爸爸所說的話,計劃著讓書簽成為交筆友的好幫手。當我?guī)еσ馑鴷r,又來到奇怪的夢境。這一回,那個白發(fā)飄飄的老人又出現(xiàn)了,他知道了我的想法,很贊同我以書簽的形式傳遞好書的方法。
于是,我開始邀約同學一起開展以書簽傳遞友誼的小院活動,目的在于讓大家注重紙質(zhì)閱讀,注重那些被我們遺忘的閱讀方式,比如手寫信,抄好詞好句,書簽上寫交友信息進行圖書漂流。我們在書簽上寫下自己想看的書籍夾在圖書中,下一個人拿到了這本書,就要與上一個人換書閱讀,既要讀一些傳統(tǒng)文化國學類圖書,也要對互聯(lián)網(wǎng)、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圖書有所涉獵。
通過以書簽傳遞好書交筆友的活動讓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科技的發(fā)展會取代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但書籍中的精神與信念不會被取代,那些千古流傳的好書更不會被歷史湮沒!
(作者系青年作者、主播,著有《遇見每一個有故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