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54頁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能在實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3.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學習,在觀察、研討、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學習和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解決按比分配實際問題的策略,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女生與男生的人數(shù)比是5:7。
師:“女生和男生的人數(shù)比是5:7”,從這句話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一條簡單的現(xiàn)實生活信息,不但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與男生的人數(shù)比是5:7。
師:根據(jù)這兩條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會算嗎?
2.學生獨立嘗試。
3.同桌交流。
師:與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寫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
請不同做法的學生上臺板演,交流匯報。
預設(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師:介紹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別是什么意思?這種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師:還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嗎?
預設(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師:這種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配合課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據(jù)比的意義,看看一共分成幾份,先求出一份的數(shù)量,再算幾份的數(shù)量;方法二是根據(jù)比與分數(shù)的關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總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shù)的知識來解決。這兩種方法都不失為好方法,你更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沒有直接用書本上的例題,而是用了班級男生、女生人數(shù)比這一實際情況。因為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學生很樂意去探索、交流、實踐。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揭示課題
師:像上題這樣,把數(shù)量按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按比分配。(板書課題:按比分配)
(三)實踐嘗試
出示例2:這是某種清潔劑濃縮液的稀釋瓶,瓶子上標明的比表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之比。按照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濃度的稀釋液。
1.閱讀與理解。
濃縮液和稀釋液指的是什么?(濃縮液是純清潔劑,稀釋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潔劑。)
師:你能用剛才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嗎?(學生獨立解題,交流匯報。)
2.分析與解答。
預設(1):每份是500÷5=100(mL),濃縮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師:這里的5表示什么?(把總體積平均分成5份。)
預設(2):濃縮液有 (mL),水有 (mL)。
師: 表示什么?(濃縮液占總體積的 ;)
呢?(水占總體積的 。)
3.回顧與反思。
師:可以用怎樣的方法對結果進行驗證?
預設:看濃縮液與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結:體現(xiàn)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兩個量之間的比。
【設計意圖】把書上的例2作為嘗試題,讓學生獨立嘗試、交流,后進行小結。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審題、分析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加深對兩種方法的理解,讓學生初嘗成功的樂趣。
三、實踐應用
(一)基本練習
1.師:打開教材第55頁,看第一題。
(1)師: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2)交流:說說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準備種黃瓜和茄子。
師:請你來設計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預設一:1:1。
師:如果按1:1分配,那么種黃瓜和茄子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米?(學生自主計算)
師: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按1:1分配其實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對于其余各種分配方法,都讓學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發(fā)展提高
1.師:增加點難度行不行?我把這一題變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頁第7題: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準備用 種西紅柿,剩下的按2:1的面積比種黃瓜和茄子。三種蔬菜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米?
(1)比較:這一題和前幾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這一題是把哪個數(shù)量進行分配,按怎樣的比來分配?這個數(shù)量直接告訴我們了嗎?所以我們應該先算什么?那你會算嗎?
(3)學生嘗試。
(4)交流算法。
師: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學生作業(yè))還有同學用其他方法做嗎?介紹一下你們的方法。
師: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2.出示:學校把栽7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個班各應栽多少棵樹?
(1)比較分析
師:這一題又有什么不一樣?沒有直接給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辦?
師:我們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進行分配。
(2)學生獨立嘗試,交流算法。
(三)小結
師:通過上面兩個問題的解答,你覺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問題時應注意什么?
師:說得對,在解答這類問題時,我們要認真審題,看清楚是對哪個數(shù)量進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題目沒有直接給出比,我們要先根據(jù)題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基本練習到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再到?jīng)]有直接給出比的題目,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探索中驗證、品嘗自己的學習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帶來的樂趣。
四、課堂總結
1.師:學到這里,誰能告訴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研究了什么?說說你的收獲和感受。(指名回答)
2.課外延伸。
師:比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請你課后搜集生活中的實例,編一道按比分配的題目,在下一節(jié)課中進行交流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抓住“收獲”、“感受”來進行課堂總結,可以再次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培養(yǎng)評價、反思的能力,讓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54頁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能在實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3.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學習,在觀察、研討、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學習和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解決按比分配實際問題的策略,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女生與男生的人數(shù)比是5:7。
師:“女生和男生的人數(shù)比是5:7”,從這句話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一條簡單的現(xiàn)實生活信息,不但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與男生的人數(shù)比是5:7。
師:根據(jù)這兩條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會算嗎?
2.學生獨立嘗試。
3.同桌交流。
師:與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寫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
請不同做法的學生上臺板演,交流匯報。
預設(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師:介紹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別是什么意思?這種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師:還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嗎?
預設(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師:這種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配合課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據(jù)比的意義,看看一共分成幾份,先求出一份的數(shù)量,再算幾份的數(shù)量;方法二是根據(jù)比與分數(shù)的關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總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shù)的知識來解決。這兩種方法都不失為好方法,你更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沒有直接用書本上的例題,而是用了班級男生、女生人數(shù)比這一實際情況。因為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學生很樂意去探索、交流、實踐。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揭示課題
師:像上題這樣,把數(shù)量按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按比分配。(板書課題:按比分配)
(三)實踐嘗試
出示例2:這是某種清潔劑濃縮液的稀釋瓶,瓶子上標明的比表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之比。按照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濃度的稀釋液。
1.閱讀與理解。
濃縮液和稀釋液指的是什么?(濃縮液是純清潔劑,稀釋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潔劑。)
師:你能用剛才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嗎?(學生獨立解題,交流匯報。)
2.分析與解答。
預設(1):每份是500÷5=100(mL),濃縮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師:這里的5表示什么?(把總體積平均分成5份。)
預設(2):濃縮液有 (mL),水有 (mL)。
師: 表示什么?(濃縮液占總體積的 ;)
呢?(水占總體積的 。)
3.回顧與反思。
師:可以用怎樣的方法對結果進行驗證?
預設:看濃縮液與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結:體現(xiàn)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兩個量之間的比。
【設計意圖】把書上的例2作為嘗試題,讓學生獨立嘗試、交流,后進行小結。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審題、分析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加深對兩種方法的理解,讓學生初嘗成功的樂趣。
三、實踐應用
(一)基本練習
1.師:打開教材第55頁,看第一題。
(1)師: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2)交流:說說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準備種黃瓜和茄子。
師:請你來設計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預設一:1:1。
師:如果按1:1分配,那么種黃瓜和茄子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米?(學生自主計算)
師: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按1:1分配其實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對于其余各種分配方法,都讓學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發(fā)展提高
1.師:增加點難度行不行?我把這一題變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頁第7題: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準備用 種西紅柿,剩下的按2:1的面積比種黃瓜和茄子。三種蔬菜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米?
(1)比較:這一題和前幾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這一題是把哪個數(shù)量進行分配,按怎樣的比來分配?這個數(shù)量直接告訴我們了嗎?所以我們應該先算什么?那你會算嗎?
(3)學生嘗試。
(4)交流算法。
師: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學生作業(yè))還有同學用其他方法做嗎?介紹一下你們的方法。
師: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2.出示:學校把栽7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個班各應栽多少棵樹?
(1)比較分析
師:這一題又有什么不一樣?沒有直接給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辦?
師:我們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進行分配。
(2)學生獨立嘗試,交流算法。
(三)小結
師:通過上面兩個問題的解答,你覺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問題時應注意什么?
師:說得對,在解答這類問題時,我們要認真審題,看清楚是對哪個數(shù)量進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題目沒有直接給出比,我們要先根據(jù)題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基本練習到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再到?jīng)]有直接給出比的題目,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探索中驗證、品嘗自己的學習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帶來的樂趣。
四、課堂總結
1.師:學到這里,誰能告訴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研究了什么?說說你的收獲和感受。(指名回答)
2.課外延伸。
師:比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請你課后搜集生活中的實例,編一道按比分配的題目,在下一節(jié)課中進行交流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抓住“收獲”、“感受”來進行課堂總結,可以再次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培養(yǎng)評價、反思的能力,讓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