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新聞傳播學:《傳播學教程》新增理論(1)

字號:

個人信息處理的基模理論
    (補充在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一章)
    1、概念:
    所謂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結構、認知結構或者認知導引結構,日本學者稻葉哲郎稱之為人們在處理新信息或認知判斷新事物之際所使用“知識的集束”。換言之,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個新事件或者進入一個新的場所的時候,我們過去相關的經(jīng)驗和知識會導引我們迅速地對新的狀況作出認知、推理和判斷,并及時地做出態(tài)度或行為反應。
    2、特點:
    1)基模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但是隨著人的成長可以發(fā)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種知識分類體系,呈層化結構,類似于一個樹形圖。
    3)基模是知識的集束或有機的聯(lián)合?;V邪R、經(jīng)驗以及對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也包含著價值甚至情感傾向。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們遇到新的信息時,通過動員和組織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補足新的要素來進行處理、對新信息的性質作出判定,預測其結果,以確定我們對新信息的反應。因此,一般也認為基模具有預測和決策控制功能。
    3、羅伯特 阿克塞爾羅德基于基模理論的信息處理過程模式
    1973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在他的《認知與信息處理過程的基模理論》一文中,提出一個信息處理過程模式:
    1)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時,我們頭腦中的相關基模就會被激活,參與到信息處理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
    2)當新信息的各項特征與我們認知基模相吻合的時候,我們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釋和態(tài)度來對待它。
    3)當新信息與我們的認知基模有不吻合之處時,我們會對新舊信息的各種特征進行比較,補足新的信息,確定新的解釋和態(tài)度。
    4)新信息的處理結果對認知基模會產(chǎn)生兩種影響:如果處理結果與原有基模相吻合,會起到強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處,則會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認知基模。
    5)作為每次信息處理的結果,無論是被強化的原有基模,還是被改變形成的新基模,都會作為分析、推理或判斷的依據(jù)參與到下一個信息處理過程中。
    應該指出,這是一個描述基模在個人信息處理中的“核對”作用的一般過程模式。但是由于每個信息的性質不同,信息與我們的關系不同,我們對信息處理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不同,我們對原有基模的自信程度不同,所以我們的信息處理過程也是富于多樣性的。
    >>>熱門推薦:2017年考研報名時間、報名入口專題
    新東方網(wǎng)校推薦:2017年考研政治、英語、數(shù)學課程?。↑c擊進入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