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才思與匠心的凝聚

字號:

當收到《張新彥篆刻》這本小冊子時,我感到很親切,因為作者——我的朋友張新彥原來就工作、生活在青海,可以說他是從青海這塊高原沃土踏上篆刻藝術(shù)之路、揚帆起航的。我反復(fù)品味這本小冊子中的一方方印作,覺得新彥的篆刻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首先說說他的朱文印。“筆墨當隨時代”率意大氣,頗有齊白石遺風。其字體并非是常見的難以辨認的篆書,而是一目了然的楷書,較好地體現(xiàn)了“筆墨當隨時代”的主旨。印面為正方形,每個字的點畫形態(tài)看似隨意而為,其實是經(jīng)過精心構(gòu)思。如“時代”二字共用一點,“筆”字獨占一行,都是他“謀劃”的結(jié)果。其最后一點與邊框粘連,起到了穩(wěn)定全局的作用。
    印邊款更是獨具匠心。字為陽刻,一點一畫剛勁崎嶇、格調(diào)高古,而且俊美有趣,意態(tài)跳宕,仿佛魏碑拓片。加之界格裝飾,更提升了藝術(shù)品位。我想,他將此印安排在冊子的開篇,一是說明了此印的代表性,二是表明他的藝術(shù)追求。
    “知足長樂”雖然也是朱文印,但字體、形態(tài)、章法布白與上一印截然不同。該印呈長方形,字體為篆,字形活潑,線條生動,一行安排,氣勢貫通。尤其那“樂”字,天真可愛,充滿情趣。面對此印,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隨遇而安、怡然自得的愜意,內(nèi)心便平靜了許多。
    其次,關(guān)于他的白文印?!靶暮邸币挥〈肢E豪邁,厚重樸拙,頗有視覺沖擊力。印面上那長短不一、粗細有變的劃痕,不但增強了畫面的美感,而且讓人遐思。品賞此印,就好像在傾聽一位飽經(jīng)滄桑、歷經(jīng)風雨的人訴說他那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有人說:“善書者不擇筆?!碑斂戳诵聫┑陌孜挠 耙豢糖Ы稹焙?,我覺得他是“善刻者不擇石”。正方形印面上那“一刻千金”四字,布白上疏下密,對比強烈,較好地體現(xiàn)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意境,而且每個字的點畫厚重雄健,變化自然,耐人尋味。而且,他巧妙地利用了印材的裂紋與斑駁。他在邊款中刻道:“此石甚劣,今能刻成是印,實乃萬幸?!笨吹贸觯麑Υ擞∈呛軡M意的。
    其實,小冊子中的每一方印都值得仔細品味。這里只舉四例,略談一下自己的個人感受。
    張新彥多年不斷地刻苦鉆研、創(chuàng)新求變,終于得到專家的肯定,并先后參加了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第三、第xx屆篆刻藝術(shù)展,第xx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文聯(lián)舉辦的21世紀全國首屆書法篆刻展,以及西泠印社舉辦的第xx屆篆刻藝術(shù)評展、西泠印社首屆國際藝術(shù)節(jié)——西泠印社首屆中國印大展。他現(xiàn)為中國書協(xié)會員、河北省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委員、天津印社社員、青海土樓印社社員。
    張新彥之所以在篆刻藝術(shù)上取得可喜成績,除了他的個人努力外,更離不開名家的指點和幫助。新彥曾感慨地對我說起他的一位老師鄭濤:“英年早逝的鄭濤老師,對我來說,既是良師又是益友。他不僅教我從藝,還教我做人。我開始學(xué)篆刻時,印譜、印泥都是他提供。后來他得知我下崗、生活困難,又幾次寄錢給我補貼家用。他的離去使我失去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師長?!毙聫┑脑捵屛蚁氲搅恕帮嬎荚础薄N艺J為,人應(yīng)該這樣,不論在藝術(shù)上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記栽培過自己的老師。同時,他對韓天衡、王云、傅嘉儀等篆刻名家都心存感激。一提起他們,新彥總有說不完的感念。
    一次偶然讓新彥接觸到篆刻,又是這個偶然改變了新彥的人生,使我們得以欣賞到一方方匠心獨運的印作,篆刻藝術(shù)道路上又多了一個虔誠的朝覲者。新彥在給我的信中說,正因為他對篆刻有濃厚興趣,才堅持到今天。我堅信,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在興趣之外,我還感到了他內(nèi)心的責任與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