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寶寶真的需要早教嗎?

字號:

早教已經(jīng)被某些早教專家和教材供應商聯(lián)手炮制的廣告宣傳綁架——把拔苗助長的“提早教”當成了早教。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棄置早教或忽視早教的作用。
    據(jù)報道,為了給準大班的孩子報讀暑假思維訓練班,上海有的幼兒園家長提前近29個小時排隊占位。有的家長自帶毛毯、睡椅、干糧通宵排隊;有的全家出動,輪班分工;還有的雇黃牛代排,而黃牛代排隊的價格由頭一天的400元,炒到昨天的1000多元。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一位挺著大肚子的準媽媽,為了防止“黃?!迸軉危扛?個小時就過來“查崗”。不得不說,這實在是太瘋狂了。實際上,“早教”已經(jīng)被某些早教專家和教材供應商聯(lián)手炮制的廣告宣傳綁架——把拔苗助長的“提早教”當成了早教,在這同時,家長又被不專業(yè)的小學校長及教師的不合理入學要求和教學進度逼上墻角,現(xiàn)實就是如此這般無奈。然而,早教真的有必要如此嗎?早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一、早教的目的是什么?簡單說有6點
    1.促進大腦發(fā)展和身體成長,讓孩子越來越聰明,身體越來越靈活;
    2.促進感覺統(tǒng)合,使孩子在入學后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3.發(fā)展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專注力、思考力,具備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4.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使具備入學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條件;
    5.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能辨別是非,具備一定的生活管理能力,特別是時間管理能力;
    6.懂得保護自己,能避開危險,抗拒誘惑,記住主要的電話和住家地址,知道危急時如何求助。
    從這六點看,早教的首選“老師”應該是家長。除非是家長因某種原因無法負起教育孩子的任務,那么選擇較好的托班或親子園來代勞,這樣的話,早教就變成了“找教”了。
    二、早教教什么?怎么教?
    1.通過對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5感的有效刺激,促進大腦神經(jīng)元的加速連接。
    孩子是否聰明,決定在0-6歲期間的大腦發(fā)展。大腦皮層布滿著無以計數(shù)的神經(jīng)元,但只有在有效刺激下神經(jīng)元才會通過突觸相互連接,這個連接過程,0-3歲最為活躍,沒連接的神經(jīng)元就會很快報廢,而在6歲以后,大腦的成長就逐漸平穩(wěn),上升的幅度越來越小。
    2.有規(guī)劃地引導孩子通過各種動作類游戲,促進身體發(fā)育的同時,也促進了心智成長。
    寶寶的鍛煉身體,目標和作用都和成人不同,所以機械式的早操或激烈的跑步都不適合,基本上要通過不同的游戲來進行。例如:0-1歲的寶寶,蹬腿、搖晃、翻滾、匍匐爬行;1-2歲寶寶上下梯級、攀爬、懸蕩、串珠。不同的游戲方式都有不同的鍛煉目的,通過有趣的活動,讓寶寶在充分享受游戲的過程中獲得鍛煉,同時也是早教的一部分。這些鍛煉不僅僅是運動,而是在科學化的設計下,透過動作的訓練,促進及改善肌肉張力、前庭系統(tǒng)及側(cè)化發(fā)展,加速感覺統(tǒng)合和左右腦神經(jīng)回路的連接,直接強化了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動手能力。如果放棄了這些基本能力的訓練,寶寶將來在學習上必然會遇上困難,生活上也必須依賴他人。
    3.通過競賽類游戲、操作性游戲或活動、實地觀察和體驗等等教育方式進行的認知活動。
    這些游戲或活動,在進行上并沒有按照一教一學的教育模式進行,而是讓孩子在享受樂趣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各種知識和概念、使用了新詞匯、提高了語言表達力、促進了觀察力、想像力、思考力、記憶力和表達力,在這同時,也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體驗到合作與分享的意義、提高了溝通能力。例如:和孩子一同玩動物卡片游戲,兩人互相挑戰(zhàn),說出抽中卡片上的動物名稱和這種動物的特點,既是擴充對動物的認知,也同時在練習說話。而到野外去玩時,約定好這一次要尋找哪一種昆蟲、花草,或觀察各種各樣的花朵、樹葉,這就不只是認知,而是觀察力的訓練,同時也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
    4.通過游戲和生活體驗,建立自我保護意識、提高生活管理能力。
    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適應環(huán)境、利用資源和避開危險保護自己的能力。為了玩得盡興,孩子們也自覺地做好時間管理和養(yǎng)成珍惜游戲器材、玩具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大型游戲設備上攀爬,怎么做才不會摔下;在公園里玩的時候,有陌生人來搭訕,應該怎樣做才不會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