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智慧故事:一句話毀了你的福報

字號:

王陽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有一次他跟學生出游,路旁有兩個人在吵架,一個罵道:“你沒有天理!”一個反駁道:“你沒有良心!”
    學生就對身旁的老師說:“您聽,他們在講道?!?BR>    王陽明說:“不,他們在罵人?!?BR>    用天理、良心要求自己是講道,要求別人就是罵人。與人相處,“講話”是一種深入實際的修行,語言的贊美是一種善行。是非常因講者、聽者、第三者無心地搬弄,而產生惡性循環(huán)。所以說,“謠言止于智者”,大家彼此聚在一起,不要為逞一時的口舌之快,破壞掉這難得的善緣。
    語言是溝通感情、傳達思想的工具,但不得體的言語或多余的廢話,卻是導致是非煩惱的因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說,以教人如何講話為職業(yè)。一天有一位青年前來,請他教授演說技巧,為此大談演說如何重要。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后,向他索取兩倍的學費,青年問為什么。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閉嘴?!?BR>    古人說:“一言折盡平生福?!闭f話謹慎實在是修身的關鍵。
    講話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互相傳遞悅耳的愛語。但日常的談話中,很多措辭實在值得注意,比如:
    “是我讓他來的”為什么不說“是我請他來的”;
    “你聽我的”為什么不說“我們來溝通一下”;
    “你可別后悔”為什么不說“你不再考慮考慮嗎”;
    “你要給我小心”為什么不說“或許還是謹慎點好”……
    同樣的含義,為什么不加點兒潤滑?否則不但聽起來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真是辜負中國文字之美。
    晉武帝司馬炎剛登上皇帝位的時候,要占卜推斷帝位能傳多少代,結果占得了個“一”。武帝很不高興,群臣也嚇得臉色發(fā)白,沒人敢出聲。這時,侍中裴楷上前進言說:“微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得到臣民的衷心擁戴?!倍潭痰囊幌?,說得武帝轉憂為喜,群臣也對裴楷的善對由衷嘆服。
    可見任何一件事,都不是絕對的。掌握了講話的藝術,在恰當的時機就可以轉憂為喜,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