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 積累文言詞語,重點掌握“志”“奪”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 能夠正確理解孔子對人生的“規(guī)劃”,理解《論語》在“立身處世”方面的基本觀點;
3 學習解讀“論語”的“空白”。
第一課時
內(nèi)容
解題 串講課文第一第二節(jié)。
步驟
一、導入,由口頭作文引入到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話題上來。
二、解題,討論如下:
1 “立身”字面意思什么?深沉含義又是什么?
明確:字面意思就是“使身立”,(使動用法),也就是說讓自己站穩(wěn);其深沉含義就是要解決人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也就是如何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思。
2 “處世”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含義?
明確:字面意思就是“處于世”,(省略介詞),也就是說,在社會上生活;其深沉含義就是要解決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正確認識人生和社會,尋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
3 那么“立身”與“處世”是什么關系?
明確:如果說“立身”就是“修身”的話,那么,“處世”就是“齊家平天下”;也就是說,“立身”是前提基礎,“處世”是目的。
三、串講第一節(jié),先快速地口譯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與譯文;討論如下:
1 這段話是孔子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還是人生的總結?為什么?
(明確:這是孔子人生的總結,因為他說此話時已經(jīng)是人到晚年了,也只有飽經(jīng)人生滄桑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總結;當然對于我們來說,這確實是很好的人生規(guī)劃。)
2 孔子說他十五歲才開始立志學習,那么十五歲之前干什么呢?他為什么不說呢?
(明確:既然十五歲才開始“專心致志”地學習,那么這之前應該是隨性而學,讓人充分享受童年的無拘無束的玩耍游戲,在游戲中學習,讓兒童天真的好奇心得到保護。這說明孔子其實并非像我們那些新儒家那么“功利”,逼著兒童去背什么經(jīng)典,過早地把成人的“功利”壓在兒童頭上,來扼殺他們的天性??梢娊裉炷切┙腥潞霌P“傳統(tǒng)”的人其實恰恰是悖“傳統(tǒng)”而行的。)
3 孔子說三十而立,那么這個“立”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個“立”含義就是“獨立”“創(chuàng)立”,不但是指經(jīng)濟上人格的上的獨立,而且還應該指學業(yè)上思想的創(chuàng)新。)
4 “不惑”注釋里說是不迷惑的意思,這還不夠明確,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惑”其實應該指什么(用“惑”組一個詞)?為什么?
(明確:可以組成“誘惑”一詞;因為這就意味著,獨立之后的人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社會生活中還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誘惑,也就是說,人在三十歲后,四十歲前這一段時創(chuàng)業(yè)階段也許會因為不能很清醒的辨別事理,難免被“誘惑”而犯錯誤,遭致失敗,但這可以為今后的成功積累經(jīng)驗教訓,所以到了四十歲后,憑著豐富的社會人生的經(jīng)驗,就不會再被迷惑,做到通達事理了。)
5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這個“知”和前面的“不惑”有什么關系?
(明確: “知天命”的含義就是“理解人生命運社會規(guī)律”;“知”與前文的“不惑”是順接關系,如果說“不惑”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的話,那么“知”便悟出了許多社會的理性知識;作為兩種人生境界來說,“知天命”的境界自然高于“不惑”。)
6 “耳順”表面上看,是說人到了六十,對各種言論對能泰然處之,而實際上是說這個時候的人的什么?
(明確:實際上是說這個人的修養(yǎng)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無論別人激情地褒揚還是惡意地貶斥,都能從容鎮(zhèn)定聽得進容得下,既不沾沾自喜,陶醉在別人的甜言蜜語中,也不會妄自菲薄,哀怨于別人的流言蜚語。)
7 “從心所欲,不逾規(guī)”是一種什么境界?
(明確:這是一個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境界;自由可以說就是“從心所欲”,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這時你“心欲”所“想”當然應該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也就是在“規(guī)矩”范圍之內(nèi)。)
四、串講第二節(jié),快速口譯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譯文,討論如下:
1 這一節(jié)里所說的“志”與上一節(jié)中的“志”有什么異同?
(明確:這節(jié) “志”的含義是“志向”“理想愿望”,上節(jié)中的志是“專心致志”,“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竭盡全力”的意思。)
2 孔子的兩個學生在此談自己的志向,他們各自的志向是什么?。
(明確:子路說,有好車好衣就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遺憾,是一種與民同樂的志向;而顏淵說,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邀功,是把提高自身修養(yǎng)當作一種理想。他們前者似乎重在“處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后者重在“立身”,追求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3 對于這樣兩個學生,你更認同哪位?。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題,認同誰只要說出理由就行。本人更認同子路,因為這個人率直,而且豪爽有義氣,而顏淵看似謙恭,但謙恭的話語中似乎還隱含著對同學的冷嘲熱諷,給人感覺有點陰陽怪氣的味道。)
4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他這個理想好不好?在當時條件下能否實現(xiàn)?對今天社可能產(chǎn)生什么影響?
(明確:孔子的理想就是讓老人們無憂無慮安度幸福的晚年,讓朋友間互相信任,讓未成年人能得到關愛,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祥和的理想社會,但是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種幻想的所謂的“和諧”社會理想,對于轉(zhuǎn)型時期各種利益沖突日益尖銳的今天社會來說,很可能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用來“忽悠”弱勢群體的一個充饑的畫餅。)
第二課時
內(nèi)容
串講課文其他章節(jié),完成課后練習題。
步驟
一、導入由口頭作文引入,提出問題,這課中,哪一接涉及“惜時”的話題?
二、復習歸納上一課講到的要點,通過課件展示如下:
1首先要“規(guī)劃”明確人生各個階段的任務重點(讓學生回答練習一第1小題的問題)
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生任務如何?這對我們今天的人有什么啟發(fā)?
(答: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志于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六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生任務分別是:學習前人;立足社會,學習創(chuàng)業(yè);不受利誘,通達事理;把握命運規(guī)律,走進必然王國;辨別各種是非,泰然處之;從心所欲,進入自由王國。這可以幫助我們充分認識到人生漫長艱辛奮斗的歷程,增強自身的責任感。)
2 其次要“立志”,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讓學生回答練習一第3小題的問題)
談談你對孔子、子路、顏淵的志向的理解,然后談一談自己的志向。
(答:孔子的理想確實是一個非常祥和的理想社會,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種幻想很象所謂的“和諧”社會,對于轉(zhuǎn)型時期各種利益沖突日益尖銳的今天社會來說,也許可以起到撫慰受傷心靈作用。但它缺乏人性發(fā)展的邏輯性和社會實踐的操作性,所以可能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用來“忽悠”弱勢群體的一張無法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子路說,有好車好衣就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遺憾,把與民同樂當作志向;而顏淵說,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邀功,把提高自身修養(yǎng)當作理想。子路似乎重在“處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顏淵更重在“立身”,追求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本人更認同子路,因為他率真坦直,豪爽義氣,而顏淵看似謙恭,但謙恭的話語中似乎還隱含著對同學的冷嘲熱諷,有點陰陽怪氣的味道。 本人的志向就是,在養(yǎng)活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為家人為朋友(學生)盡自己一份責任,從而在為他人提供快樂的同時,收獲自己人生的快樂。)
三、過渡到講析第三節(jié),討論如下:
1 第二節(jié)師生各言其“志”應該說是從“處世”的角度表述的,而這一節(jié)曾子言說卻從什么角度表述的?按照他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爭做什么?
(明確:曾子是從“立身”的角度表述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要爭做“君子”。)
2 那么要成為君子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明確:要具備三個條件,在私人生活中,值得朋友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在國家生活中,能不辱使命;在特殊情境中,不變操守氣節(jié)。)
3 曾子為什么要說讀書人任重而道遠?
(明確:首先讀書人是立志成為“君子”的人,但還不是君子,而要成為君子,就必須把實現(xiàn)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這個責任自然就很重,而要完成這個重任,就要畢生努力直至生命的終點,所以路程就很遙遠。)
四、精讀第四節(jié),討論如下問題:
1 如果說上一節(jié)是從立身的角度談成為“君子”使命要求是一個橫向的表述,那么這一節(jié)就是從縱向表述“君子”成長過程中的要求,那么第一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句是什么口吻?
(明確: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抓緊時間學習;孔子說那話是一種感嘆而傷感的口吻,含有警示學生珍惜時間的意味。)
2 這節(jié)中的“奪”與上一節(jié)中的意思一樣嗎?為什么?
(明確:意思一樣,都含有“在外力強迫下而改變”的意思,前面加是一個否定詞,就含有盡管受到強迫卻沒有能改變,這就不但說明心志堅定而且還有堅韌毅力?!蛾惽楸怼芬晃闹小熬藠Z母志”也含有此意。)
3 把“三軍”和“匹夫”相提并論,重在說誰?這在強調(diào)對讀書人什么的要求?
(明確:重在說“匹夫”,這強調(diào)的是對讀書人意志力的高要求;這種要求我以為達到了苛求的地步,這讓我想起顧炎武的那個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話如果是一介匹夫言說的,固然可貴也很高尚,但是如果是從“肉食者”口里說出來的,我又要提醒各位匹夫,這大概就是一個推脫責任的陰謀,我要追問,“天下” 究竟是誰的天下?為什么“盛世”歌舞升平,沒人出來說,“天下昌盛,匹夫有功”呢?。)
4 “松柏”作為喻體,喻指的是什么?又表述了一個怎樣的要求?
(明確:喻指的是讀書人,這句話的表述的要求就是,讀書人還要準備接受災難挫折的磨煉,只有如此,才可以歷練成為“君子”。)
五、精讀第五節(jié),討論如下:
1 經(jīng)過橫向縱向的要求后,讀書人總算有了成就,那么這一節(jié)實際上就是來談如何界定成就的,在這節(jié)師生對話中,用來界定成績的關鍵概念是哪兩個?
(明確:“聞”和“達”。)
2 那么,按照孔子的解釋,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點在哪里?
(明確:“聞”就只是追求在“處世”社會的名聲,而“達”追求則是“立身”的個人修養(yǎng),其實在強調(diào)對社會的默默奉獻。)
3 孔子后一句“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其實向讀書人提出了一個前提性的要求,那么這個要求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接受這個要求嗎?
(明確:這個要求就說讀書人不能在生活上貪圖安逸,否則就不配做讀書人;我不能接受這樣苛刻的要求,我以為讀書本來就應該是人生快樂的組成部分,如果讀書過程就是痛苦,我寧愿不讀書。也許長期以來有了這樣的要求,所以在中國讀書就成了一種痛苦的修煉生活。)
六、歸納小結完成練習一中的第2小題,并展示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請你談談對“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的理解。
(答:這句話的意思含有兩層意思:第一,讀書人應該從自己做起,把實現(xiàn)“仁政”當作自己終生努力的責任;第二,實現(xiàn)“仁政”社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讀書人畢生努力,甚至要幾代人為之不懈地奮斗。對于“論語”中這個“志”以及對讀書人的要求,我是不茍同的,因為它是以犧牲個人現(xiàn)實幸福為前提,要讀書人為一個彼岸的美好理想消耗生命,這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當然作為古人,這種“童年”的天真還是很值得欣賞的,可是今天我們畢竟“成年”了,更“懂事” 了,不應該把“兒時”的幻想當真,而如果因為害怕“長大”,就要拼命嚷著要回到“童年”,那這不是智力發(fā)育有問題的話,就很可能是別有用心。)
七、布置作業(yè),晚自習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文言文基
第三課時
內(nèi)容
幫助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
步驟
一、導入
二、請學生在課本上翻譯練習二全部例句(10分鐘)
三、教師講解,學生在課本上訂正,展示如下: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并注意其詞性的變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翻譯:我十五歲就立志努力學習做學問。(名詞用如動詞)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翻譯: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成就,那就沒什么可敬畏的了。(動詞用如名詞)
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翻譯:和朋友共同享受,即使用破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使動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翻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得到關懷。(使動用法)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譯文:這樣之后才知道松柏是后凋謝的 。(名詞用如動詞)
士不可以不弘毅。
譯文:士不可以沒有大的抱負和堅韌的毅力(形容詞用如名詞)
士而懷居。
譯文:士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動詞用如名詞)
慮以下人。
譯文:思考著如何虛心待人(使動用法)
2 辨別下列各句中虛詞的用法
⑴ 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表承接關系,“才”的意思。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表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表轉(zhuǎn)折關系,“卻”的意思。
任重而道遠。表遞進關系,“而且”的意思。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表承接關系,“才”的意思。
察言而觀色。表并聯(lián)關系,相對于“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選擇關系,可譯為“還是”。
⑵ 之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用在主謂之間,不譯。
與朋友共,敝之無憾。指代前文的“車馬輕裘”
愿聞子之志。結構助詞,可譯成“的”。
老者安之。代詞,可譯為“他們”。
居之不疑。代詞,指代“仁人”。
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代詞,指代 “仁”這件事
四、學生完成練習三,把譯文直接寫在課本上。
五、教師講解,學生訂正,自評;展示課件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公治長 二十六》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原文】(略)
【譯文】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鬃诱f:“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废蚩鬃诱f:“希望聽聽您的志向?!笨鬃诱f:“(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相互信任,讓未成年人得到關懷。”
六、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習四,直接在課本加標點。
七、教師展示答案,并口譯文段,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 給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wèi)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弊痈嶙淙?。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笔壜樃ヂ?,于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1 積累文言詞語,重點掌握“志”“奪”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 能夠正確理解孔子對人生的“規(guī)劃”,理解《論語》在“立身處世”方面的基本觀點;
3 學習解讀“論語”的“空白”。
第一課時
內(nèi)容
解題 串講課文第一第二節(jié)。
步驟
一、導入,由口頭作文引入到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話題上來。
二、解題,討論如下:
1 “立身”字面意思什么?深沉含義又是什么?
明確:字面意思就是“使身立”,(使動用法),也就是說讓自己站穩(wěn);其深沉含義就是要解決人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也就是如何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思。
2 “處世”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含義?
明確:字面意思就是“處于世”,(省略介詞),也就是說,在社會上生活;其深沉含義就是要解決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正確認識人生和社會,尋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
3 那么“立身”與“處世”是什么關系?
明確:如果說“立身”就是“修身”的話,那么,“處世”就是“齊家平天下”;也就是說,“立身”是前提基礎,“處世”是目的。
三、串講第一節(jié),先快速地口譯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與譯文;討論如下:
1 這段話是孔子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還是人生的總結?為什么?
(明確:這是孔子人生的總結,因為他說此話時已經(jīng)是人到晚年了,也只有飽經(jīng)人生滄桑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總結;當然對于我們來說,這確實是很好的人生規(guī)劃。)
2 孔子說他十五歲才開始立志學習,那么十五歲之前干什么呢?他為什么不說呢?
(明確:既然十五歲才開始“專心致志”地學習,那么這之前應該是隨性而學,讓人充分享受童年的無拘無束的玩耍游戲,在游戲中學習,讓兒童天真的好奇心得到保護。這說明孔子其實并非像我們那些新儒家那么“功利”,逼著兒童去背什么經(jīng)典,過早地把成人的“功利”壓在兒童頭上,來扼殺他們的天性??梢娊裉炷切┙腥潞霌P“傳統(tǒng)”的人其實恰恰是悖“傳統(tǒng)”而行的。)
3 孔子說三十而立,那么這個“立”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個“立”含義就是“獨立”“創(chuàng)立”,不但是指經(jīng)濟上人格的上的獨立,而且還應該指學業(yè)上思想的創(chuàng)新。)
4 “不惑”注釋里說是不迷惑的意思,這還不夠明確,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惑”其實應該指什么(用“惑”組一個詞)?為什么?
(明確:可以組成“誘惑”一詞;因為這就意味著,獨立之后的人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社會生活中還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誘惑,也就是說,人在三十歲后,四十歲前這一段時創(chuàng)業(yè)階段也許會因為不能很清醒的辨別事理,難免被“誘惑”而犯錯誤,遭致失敗,但這可以為今后的成功積累經(jīng)驗教訓,所以到了四十歲后,憑著豐富的社會人生的經(jīng)驗,就不會再被迷惑,做到通達事理了。)
5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這個“知”和前面的“不惑”有什么關系?
(明確: “知天命”的含義就是“理解人生命運社會規(guī)律”;“知”與前文的“不惑”是順接關系,如果說“不惑”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的話,那么“知”便悟出了許多社會的理性知識;作為兩種人生境界來說,“知天命”的境界自然高于“不惑”。)
6 “耳順”表面上看,是說人到了六十,對各種言論對能泰然處之,而實際上是說這個時候的人的什么?
(明確:實際上是說這個人的修養(yǎng)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無論別人激情地褒揚還是惡意地貶斥,都能從容鎮(zhèn)定聽得進容得下,既不沾沾自喜,陶醉在別人的甜言蜜語中,也不會妄自菲薄,哀怨于別人的流言蜚語。)
7 “從心所欲,不逾規(guī)”是一種什么境界?
(明確:這是一個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境界;自由可以說就是“從心所欲”,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這時你“心欲”所“想”當然應該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也就是在“規(guī)矩”范圍之內(nèi)。)
四、串講第二節(jié),快速口譯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譯文,討論如下:
1 這一節(jié)里所說的“志”與上一節(jié)中的“志”有什么異同?
(明確:這節(jié) “志”的含義是“志向”“理想愿望”,上節(jié)中的志是“專心致志”,“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竭盡全力”的意思。)
2 孔子的兩個學生在此談自己的志向,他們各自的志向是什么?。
(明確:子路說,有好車好衣就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遺憾,是一種與民同樂的志向;而顏淵說,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邀功,是把提高自身修養(yǎng)當作一種理想。他們前者似乎重在“處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后者重在“立身”,追求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3 對于這樣兩個學生,你更認同哪位?。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題,認同誰只要說出理由就行。本人更認同子路,因為這個人率直,而且豪爽有義氣,而顏淵看似謙恭,但謙恭的話語中似乎還隱含著對同學的冷嘲熱諷,給人感覺有點陰陽怪氣的味道。)
4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他這個理想好不好?在當時條件下能否實現(xiàn)?對今天社可能產(chǎn)生什么影響?
(明確:孔子的理想就是讓老人們無憂無慮安度幸福的晚年,讓朋友間互相信任,讓未成年人能得到關愛,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祥和的理想社會,但是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種幻想的所謂的“和諧”社會理想,對于轉(zhuǎn)型時期各種利益沖突日益尖銳的今天社會來說,很可能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用來“忽悠”弱勢群體的一個充饑的畫餅。)
第二課時
內(nèi)容
串講課文其他章節(jié),完成課后練習題。
步驟
一、導入由口頭作文引入,提出問題,這課中,哪一接涉及“惜時”的話題?
二、復習歸納上一課講到的要點,通過課件展示如下:
1首先要“規(guī)劃”明確人生各個階段的任務重點(讓學生回答練習一第1小題的問題)
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生任務如何?這對我們今天的人有什么啟發(fā)?
(答: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志于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六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生任務分別是:學習前人;立足社會,學習創(chuàng)業(yè);不受利誘,通達事理;把握命運規(guī)律,走進必然王國;辨別各種是非,泰然處之;從心所欲,進入自由王國。這可以幫助我們充分認識到人生漫長艱辛奮斗的歷程,增強自身的責任感。)
2 其次要“立志”,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讓學生回答練習一第3小題的問題)
談談你對孔子、子路、顏淵的志向的理解,然后談一談自己的志向。
(答:孔子的理想確實是一個非常祥和的理想社會,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種幻想很象所謂的“和諧”社會,對于轉(zhuǎn)型時期各種利益沖突日益尖銳的今天社會來說,也許可以起到撫慰受傷心靈作用。但它缺乏人性發(fā)展的邏輯性和社會實踐的操作性,所以可能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用來“忽悠”弱勢群體的一張無法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子路說,有好車好衣就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遺憾,把與民同樂當作志向;而顏淵說,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邀功,把提高自身修養(yǎng)當作理想。子路似乎重在“處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顏淵更重在“立身”,追求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本人更認同子路,因為他率真坦直,豪爽義氣,而顏淵看似謙恭,但謙恭的話語中似乎還隱含著對同學的冷嘲熱諷,有點陰陽怪氣的味道。 本人的志向就是,在養(yǎng)活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為家人為朋友(學生)盡自己一份責任,從而在為他人提供快樂的同時,收獲自己人生的快樂。)
三、過渡到講析第三節(jié),討論如下:
1 第二節(jié)師生各言其“志”應該說是從“處世”的角度表述的,而這一節(jié)曾子言說卻從什么角度表述的?按照他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爭做什么?
(明確:曾子是從“立身”的角度表述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要爭做“君子”。)
2 那么要成為君子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明確:要具備三個條件,在私人生活中,值得朋友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在國家生活中,能不辱使命;在特殊情境中,不變操守氣節(jié)。)
3 曾子為什么要說讀書人任重而道遠?
(明確:首先讀書人是立志成為“君子”的人,但還不是君子,而要成為君子,就必須把實現(xiàn)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這個責任自然就很重,而要完成這個重任,就要畢生努力直至生命的終點,所以路程就很遙遠。)
四、精讀第四節(jié),討論如下問題:
1 如果說上一節(jié)是從立身的角度談成為“君子”使命要求是一個橫向的表述,那么這一節(jié)就是從縱向表述“君子”成長過程中的要求,那么第一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句是什么口吻?
(明確: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抓緊時間學習;孔子說那話是一種感嘆而傷感的口吻,含有警示學生珍惜時間的意味。)
2 這節(jié)中的“奪”與上一節(jié)中的意思一樣嗎?為什么?
(明確:意思一樣,都含有“在外力強迫下而改變”的意思,前面加是一個否定詞,就含有盡管受到強迫卻沒有能改變,這就不但說明心志堅定而且還有堅韌毅力?!蛾惽楸怼芬晃闹小熬藠Z母志”也含有此意。)
3 把“三軍”和“匹夫”相提并論,重在說誰?這在強調(diào)對讀書人什么的要求?
(明確:重在說“匹夫”,這強調(diào)的是對讀書人意志力的高要求;這種要求我以為達到了苛求的地步,這讓我想起顧炎武的那個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話如果是一介匹夫言說的,固然可貴也很高尚,但是如果是從“肉食者”口里說出來的,我又要提醒各位匹夫,這大概就是一個推脫責任的陰謀,我要追問,“天下” 究竟是誰的天下?為什么“盛世”歌舞升平,沒人出來說,“天下昌盛,匹夫有功”呢?。)
4 “松柏”作為喻體,喻指的是什么?又表述了一個怎樣的要求?
(明確:喻指的是讀書人,這句話的表述的要求就是,讀書人還要準備接受災難挫折的磨煉,只有如此,才可以歷練成為“君子”。)
五、精讀第五節(jié),討論如下:
1 經(jīng)過橫向縱向的要求后,讀書人總算有了成就,那么這一節(jié)實際上就是來談如何界定成就的,在這節(jié)師生對話中,用來界定成績的關鍵概念是哪兩個?
(明確:“聞”和“達”。)
2 那么,按照孔子的解釋,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點在哪里?
(明確:“聞”就只是追求在“處世”社會的名聲,而“達”追求則是“立身”的個人修養(yǎng),其實在強調(diào)對社會的默默奉獻。)
3 孔子后一句“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其實向讀書人提出了一個前提性的要求,那么這個要求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接受這個要求嗎?
(明確:這個要求就說讀書人不能在生活上貪圖安逸,否則就不配做讀書人;我不能接受這樣苛刻的要求,我以為讀書本來就應該是人生快樂的組成部分,如果讀書過程就是痛苦,我寧愿不讀書。也許長期以來有了這樣的要求,所以在中國讀書就成了一種痛苦的修煉生活。)
六、歸納小結完成練習一中的第2小題,并展示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請你談談對“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的理解。
(答:這句話的意思含有兩層意思:第一,讀書人應該從自己做起,把實現(xiàn)“仁政”當作自己終生努力的責任;第二,實現(xiàn)“仁政”社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讀書人畢生努力,甚至要幾代人為之不懈地奮斗。對于“論語”中這個“志”以及對讀書人的要求,我是不茍同的,因為它是以犧牲個人現(xiàn)實幸福為前提,要讀書人為一個彼岸的美好理想消耗生命,這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當然作為古人,這種“童年”的天真還是很值得欣賞的,可是今天我們畢竟“成年”了,更“懂事” 了,不應該把“兒時”的幻想當真,而如果因為害怕“長大”,就要拼命嚷著要回到“童年”,那這不是智力發(fā)育有問題的話,就很可能是別有用心。)
七、布置作業(yè),晚自習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文言文基
第三課時
內(nèi)容
幫助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
步驟
一、導入
二、請學生在課本上翻譯練習二全部例句(10分鐘)
三、教師講解,學生在課本上訂正,展示如下: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并注意其詞性的變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翻譯:我十五歲就立志努力學習做學問。(名詞用如動詞)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翻譯: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成就,那就沒什么可敬畏的了。(動詞用如名詞)
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翻譯:和朋友共同享受,即使用破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使動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翻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得到關懷。(使動用法)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譯文:這樣之后才知道松柏是后凋謝的 。(名詞用如動詞)
士不可以不弘毅。
譯文:士不可以沒有大的抱負和堅韌的毅力(形容詞用如名詞)
士而懷居。
譯文:士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動詞用如名詞)
慮以下人。
譯文:思考著如何虛心待人(使動用法)
2 辨別下列各句中虛詞的用法
⑴ 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表承接關系,“才”的意思。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表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表轉(zhuǎn)折關系,“卻”的意思。
任重而道遠。表遞進關系,“而且”的意思。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表承接關系,“才”的意思。
察言而觀色。表并聯(lián)關系,相對于“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選擇關系,可譯為“還是”。
⑵ 之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用在主謂之間,不譯。
與朋友共,敝之無憾。指代前文的“車馬輕裘”
愿聞子之志。結構助詞,可譯成“的”。
老者安之。代詞,可譯為“他們”。
居之不疑。代詞,指代“仁人”。
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代詞,指代 “仁”這件事
四、學生完成練習三,把譯文直接寫在課本上。
五、教師講解,學生訂正,自評;展示課件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公治長 二十六》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原文】(略)
【譯文】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鬃诱f:“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废蚩鬃诱f:“希望聽聽您的志向?!笨鬃诱f:“(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相互信任,讓未成年人得到關懷。”
六、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習四,直接在課本加標點。
七、教師展示答案,并口譯文段,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 給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wèi)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弊痈嶙淙?。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笔壜樃ヂ?,于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