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知識點總結:詩歌鑒賞

字號:

古代詩歌鑒賞
    第1節(jié)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真題探究
    1.考點要求
    2.解讀考點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學作品刻
    畫的藝術形象的內(nèi)涵,分析、判斷它們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詩歌的形象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命題規(guī)律
    設題方式:
    (1)人物形象
    詩(詞)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或者詩中的人物具有怎樣的特點?
    (2)意象
    詩(詞或某句某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詩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詩(詞)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有時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達技巧結合起來考查。如:某某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整合與點撥
    知識整合
    一、鑒賞詩歌的形象
    鑒賞詩歌的形象,包括詩歌的人物形象、事物
    形象、景物形象。
    考點1 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的人物形象有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
    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
    考點2 鑒賞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詠物詩中描寫的形象。
    考點3 鑒賞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二、常見藝術形象類舉
    三、意象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
    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
    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
    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
    帶來很大幫助。
    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思念)
    (1)楊柳。它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
    的依依之態(tài)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傲?BR>    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在古詩詞中,它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
    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
    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
    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思鄉(xiāng)類(或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
    的牽掛)
    (1)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
    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BR>    (2)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
    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感
    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
    中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雙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
    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
    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
    樓,望斷雙魚信。”
    (4)搗衣。月下?lián)v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
    思婦傷情,也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
    是思鄉(xiāng)主題的傳統(tǒng)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
    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
    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愁苦類(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涼氣氛)
    (1)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梧桐是凄涼悲
    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
    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2)芭蕉。在詩文中,它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
    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兒》中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
    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股腦兒傾吐出來。
    (3)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思
    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
    愁。如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
    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BR>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BR>    (4)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
    悲傷的感情。如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
    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BR>    (5)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
    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
    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
    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
    月,愁空山?!卑拙右住杜眯小罚骸捌溟g旦暮聞何
    物?杜鵑啼血猿哀鳴?!?BR>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
    蒼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
    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彼未醢彩豆鹬ο恪そ?BR>    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BR>    抒懷類(或托物顯志,或抒發(fā)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
    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zhì)。東
    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
    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lián)系
    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梅花。梅花在嚴寒中先開放,然后引出
    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
    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陸游的著
    名詞作《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句,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
    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詩“不要
    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
    的梅花來寫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言淺而意深。
    (3)松柏?!墩撜Z·子罕》中說:“歲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弊髡哔潛P松柏的耐寒,來歌
    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深遠,啟迪了
    后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如三國劉楨《贈從弟》: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代李白《贈書侍
    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表f黃裳
    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
    直的人。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
    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
    喜愛和稱頌。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
    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于
    巖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
    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黍離?!笆螂x”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
    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姜夔《揚州慢》:“予懷愴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
    離》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
    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
    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
    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BR>    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BR>    愛情類(用以表達戀愛、相思之情)
    (1)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
    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
    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
    相思?!?BR>    (2)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
    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
    如水。”
    (3)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
    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
    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對恩愛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
    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戰(zhàn)爭類(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1)投筆?!逗鬂h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
    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
    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
    武。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
    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BR>    (2)長城?!赌鲜贰ぬ吹罎鷤鳌酚涊d,檀道濟是
    南朝宋的大臣,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
    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后來
    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詩《書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BR>    (3)樓蘭?!皹翘m”代指邊境之敵,用“破
    (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如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
    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BR>    (4)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
    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
    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jīng)周亞夫許
    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后
    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如唐代王維
    《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
    市,還歸細柳營。”
    (5)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
    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
    南越王抓來?!焙笠云溆鳉硤髧T里w《滿江
    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
    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BR>    (6)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jīng)常提到,如王之渙
    《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BR>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
    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狈吨傺汀稘O家
    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
    悠霜滿地?!鼻嫉寻l(fā)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技法總結
    一、如何正確把握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論世,準確記憶詩人的有關資
    料,包括生平經(jīng)歷、代表作、所處時代特征、作者
    的政治主張、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吟詠物象的詩更
    須關注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
    其次,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對于人物形象來
    說,分析描寫出的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等,關
    注反映心情的詞語;分析描寫出的人物所處環(huán)境
    (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分析詩
    中出現(xiàn)的具體景物的含義。對于物象來說,分析詩
    中描寫敘述了物體的哪些方面,描寫用語及評價用
    語的感情色彩,聯(lián)系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理性的、有
    關人的品質(zhì)或理想的深層分析。鑒賞問題可以仁者
    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能自圓其說,在高考評卷過
    程中也考慮給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礎畢竟是詩歌本身。二、思路剖析
    1.考查形象方面
    一般提問:詩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變式提問:有人認為塑造了這樣的形象,有人認為塑造了那樣的形象,談談你的看法。
    答題步驟:(1)談出個人觀點概括形象特點。
    (2)結合詩句具體分析。(3)形象的典型性或代
    表意義。(4)對表現(xiàn)主題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題套路:這首詩塑造了一個( )的形象,
    這可以從( )句中看出,這句通過對( )的描
    寫展示出來;(這個形象)是( )的代表,在
    (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 )的社會現(xiàn)實,傳達出詩人( )的情感。
    2.考查意境方面
    一般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題步驟:(1)描繪詩中的畫面。(2)概括氛圍特點。(準確)(3)分析思想感情。(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營造了一種( )的氛圍,從而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返回第2節(jié) 鑒賞詩歌中的語言
    真題探究
    1.考點要求
    2.解讀考點
    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包括:
    (1)分析詩歌語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
    精確性,揭示語言所表達的具體意義,即從情感、
    意境上品味語言,挖掘詞語的深層含義。
    (2)分析詩歌運用的修辭格及其作用。
    (3)分析詩歌語言的主體風格及其藝術魅力,
    感受其明快、朦朧、沉郁、飄逸、雄奇等藝術特征。
    3.命題規(guī)律
    (1)煉字題型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
    經(jīng)過錘煉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
    的效果。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品味,要放在
    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設問方式:
    ①這一聯(lián)中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②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③請對×字進行賞析。
    ④本詩的×字,換成另外一字好不好?為什么?
    答題步驟:
    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這個
    字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或修辭手法,如詞類活用、擬人、
    通感、化靜為動等;
    第二步,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
    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藝術效果。
    (2)語言風格
    不同詩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詩人不同的詩歌,
    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風格。鑒賞語言特色,也就
    是對詩歌語言的格調(diào)、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
    賞析,要記憶一些常用術語,如沉郁頓挫、綺麗典雅、
    清新質(zhì)樸、簡潔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
    便表述恰當,答題規(guī)范。
    設問方式:
    ①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②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③本詩語言××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請簡
    要分析。
    答題步驟:
    整合與點撥
    知識整合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鑒賞詩歌的語言,就要著眼
    詩歌的用詞用語。高考試題一般從兩個方面去設題:煉字(詞)的角度和語言風格的角度。
    考點1“煉字”藝術
    煉字,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現(xiàn)象。鑒賞
    古詩詞的煉字藝術是高考詩歌鑒賞題的重要命題點,
    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1.動詞2.形容詞3.副詞4.數(shù)量詞5.疊詞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杳杳寒山道寒 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能直接表現(xiàn)詩人情懷的兩句詩是“朝朝不見
    日,歲歲不知春”,賞析這兩句詩中疊詞運用
    的藝術效果。
    解析 寒山是唐朝的詩僧,長期住在天臺山寒巖。
    詩中描寫寒巖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
    意,表達了詩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兩句才直
    接表現(xiàn)詩人情懷,讓人聯(lián)想起“山中無歷日,寒盡
    不知年”的意出紅塵、超然物外的情趣。
    答案 “朝”“歲”是單個的名詞,一經(jīng)疊用,就表
    現(xiàn)出時間的悠長。這里寫出詩人長期置身于深山密
    林之中,經(jīng)常見不到陽光,因而不知時序的變化,
    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達了他冷淡孤寂
    的心情,與前面寂靜幽深寒冷的環(huán)境描寫自然地融
    合為一體。
    考點2 語言風格
    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是針對不同的詩人,不
    同的詩歌,或者同一詩人不同的詩歌,乃至不同時
    代不同流派的詩歌,往往呈現(xiàn)出的不同語言風格而言。
    語言風格種類繁多,常見的語言風格有:
    1.平淡: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詞藻的華麗,
    顯現(xiàn)出質(zhì)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
    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實則
    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2.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
    理解時可以借助對仗。例如,杜甫《觀山水圖》中
    的“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
    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
    色彩鮮明的畫面。
    3.直率:語言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
    的原樣子直接寫出。如《詩經(jīng)·碩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
    而是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
    而委婉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例如,李商隱的《夜雨
    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
    直接寫出,而是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
    夜雨時”。又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
    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
    唱《后庭花》?!弊髡哂秒h永洗練的筆墨,活用典
    故,對沉溺于荒*腐朽生活的統(tǒng)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評。5.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跡,不使人感到
    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
    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
    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寫
    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xiàn)出月亮的形
    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6.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
    細細體味卻意味深遠。例如,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
    苔上?!鼻皟删溆貌灰娙擞岸勅寺暤那榫埃嫱?BR>    出山的空寂清冷,后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
    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
    幽的美感。
    7.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例如,李賀
    《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就是說九州小得像九個煙點,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氣勢。例如,蘇軾《念奴
    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
    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于一體,
    凸現(xiàn)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
    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9.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
    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
    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
    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例如,陳子昂《登幽
    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
    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姼枰陨n茫原野為背景,
    勾勒出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孤獨悲傷的詩
    人形象,蒼涼悲壯,慷慨激昂。
    10.洗練: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煉而達到質(zhì)
    樸、省凈、流暢、圓潤灑脫、意韻無盡的境界。例
    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
    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
    在玉壺。”“連”與“入”相攜,織出一幅煙雨迷
    蒙的愁網(wǎng),并以“孤”為動力,把人進一步推進縈
    懷的離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壺”的絕妙比喻,
    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脫然而出。語近俗
    白卻字字枝根相連,不可分割,匠意極深而不見斧鑿。
    11.沉郁: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diào)去描繪廣闊的
    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
    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
    和鏗鏘的音韻。杜甫《登高》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風格指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獨到
    之處,每一個詩人都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而同一
    個詩人也可能具有多種風格。
    附:部分詩人的語言風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燦爛出巨匠。
    豪放高唱須鐵板,婉約妙齡來淺唱。
    屈原絢麗與沉雄,三曹慷慨兼順暢。
    淵明寄情山與水,恬淡自適心內(nèi)曠。
    子昂憤激兼慷慨,李白飄逸又順暢。
    王維恬然又含蓄,詩中有畫有暗香。
    浩然恬靜又渾健,語淡情濃蘊味長。
    杜甫沉郁又頓挫,樂天流麗又順暢。
    商隱典麗寓幽婉,杜牧明麗加清爽。
    蘇軾豪放又曠達,棄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傷感又纏綿,陸游流暢又雄放。
    清照凄婉又清麗,姜夔崎拔注感傷。
    致遠清俊又酣暢,漢卿潑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養(yǎng)浩警僻又深廣。
    技法總結
    一、對詩歌語言的鑒賞對策
    1.要善于抓住詩中的關鍵詞,這個關鍵詞常
    常是表現(xiàn)形象、表達情感態(tài)度的點。
    2.要善于分析鑒賞關鍵詞,把握一定的分析方
    法,比如分析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要放在句中,
    結合全詩的意境來分析。
    3.要注意答題形式和語言的規(guī)范。如回答該字
    (詞)的妙處,要明確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
    (詞)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詞)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詞)烘托
    出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對于語
    言風格的鑒賞要注意用詞的規(guī)范,能用來答題的詞
    一般有:清新明麗、平淡自然、淺顯通俗、詞藻華
    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等。
    二、思路剖析
    1.煉字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中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變式提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答題步驟:(1)指出該字。(2)解釋該字的含義(表層、深層)。(3)描述該字所在詩句
    的景象。(4)揭示作者傳達的深層情感。(5)評
    價表達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題套路:某字在詩中的意思是( ),生
    動形象地寫出了( )的情景,淋漓盡致地表達
    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詞領全詩型
    一般提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步驟:(1)該詞對表達感情、突出主旨的
    作用(內(nèi)容上)。(2)該詞在結構上、表達效果上
    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語言特色
    一般提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
    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1)點明語言特色。(明確、簡練)(2)結合相關詩句分析。(具體)(3)分析表現(xiàn)
    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 ),如
    ( ),這種風格很好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小結:考查語言——解說表層含義:字面意義①
    表現(xiàn)景象②
    分析深層含義:表達情感③
    突出主旨④
    評價形式作用:表達效果⑤
    答題時依序答出,避免遺漏;依據(jù)詩作具體
    情況適當減少項目,不牽強附會,強加于“詩”。返回第3節(jié) 鑒賞詩歌中的表達技巧
    真題探究
    1.考點要求
    2.解讀考點
    “表達技巧”是個廣義的綜合概念。它是指使詩歌形象更鮮明、語言更凝練、意境更蘊藉、詩歌的表現(xiàn)力更強的所有方法。“表達技巧”包括五個方面:一是修辭方法,二是表達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寫手法,五是表現(xiàn)手法。
    3.命題規(guī)律
    (1)提問角度
    直接提問
    該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該句(詩)使用了哪些表達技巧?
    間接提問
    該句(聯(lián)、詩)是如何描寫景物的(或如何表達感情的)?這類提問,答題時必須寫出表達技巧。
    (2)區(qū)分題干中的“一”“些”“主要”等關鍵詞問:運用了哪一種表達技巧?只寫一種即可。
    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至少寫兩種以上。
    主要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必須寫出主要
    的,可寫一到兩個。
    (3)問題指向
    “表達技巧”是個寬泛的概念,“修辭手
    法”“表現(xiàn)手法”“結構技巧”“描寫手法”等是
    具體的概念。如果提問“表達技巧”這個寬泛的概
    念,則要首先從修辭手法角度考慮,然后把“表達
    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結合起來考慮。
    整合與點撥
    知識整合
    從近幾年全國高考試題來看,鑒賞詩歌的表達
    技巧是指準確判斷作品所運用的各種藝術技巧,并
    賞析其表達效果??疾閮?nèi)容主要包括對修辭手法的
    鑒賞,對表達方式的鑒賞,對行文結構的鑒賞和對
    其他表現(xiàn)手法的鑒賞。
    考點1 修辭手法的技巧
    經(jīng)??疾榈男揶o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
    借代、對偶、雙關等。
    考點2 描寫手法的技巧
    詩歌中主要考查側(cè)面描寫中的渲染烘托、動靜
    結合、虛實相生、細節(jié)描寫、白描等。
    1.渲染 對環(huán)境、景物進行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2.烘托 “烘云托月”,借助描繪別的事物突
    出主要對象。烘托又叫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表達不同的情感。
    3.動靜結合 對景物進行動景和靜景的描寫,
    有以靜襯動、以動寫靜等手法。
    4.虛實相生 實寫就是正面描寫,寫現(xiàn)實中的真
    實景物;虛寫就是側(cè)面描寫,寫想象中的景象,寫所感。5.白描 繪畫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用簡潔的筆
    墨,不加烘托和細致的修飾,直接描畫鮮明生動的形象。考點3 抒情方式的技巧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對人物或事物的愛憎情感。
    2.借景抒情 通過景物描寫來寄寓、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況下“景”和“情”產(chǎn)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樂情,惡景抒哀情,但詩歌鑒賞中還經(jīng)常運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讓“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 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帶景,情景融為一體。
    4.托物言志 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來表現(xiàn)作者的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象帶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 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來抒發(fā)情感,來諷喻時政。
    6.借古喻今 借助歷的人物或事件來隱喻、
    規(guī)勸當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考點4 表現(xiàn)手法的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
    如用典、襯托、對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揚結合、
    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1.抑揚結合 “抑”就是貶抑,對事物進行否
    定、貶低;“揚”就是褒揚,對事物進行肯定、贊
    賞。抑揚運用時,只強調(diào)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起
    襯托作用。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欲揚先抑,一種
    是欲抑先揚。
    2.象征 借助于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征,寄
    寓作者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
    的事理的藝術手法。象征的本體意義和象征意義之
    間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通過作者對本體事物特征
    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chǎn)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
    從而領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
    如紅色象征喜慶、白色象征哀悼、喜鵲象征吉
    祥、烏鴉象征厄運、鴿子象征和平、鴛鴦象征愛情等。
    考點5 行文結構的技巧
    行文結構方面的技巧有: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等。
    1.卒章顯志 在文章的結尾運用直抒胸臆的手
    法,點明志向、文章的主旨。
    2.以景結情 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
    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
    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
    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chǎn)生韻
    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附:詩歌鑒賞中的常用典故
    1.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做彭
    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而棄
    官歸隱?!罢垩币鉃楣戆菀荆髞碛髦盖硎?BR>    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
    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shù)厝擞糜裣话阉难仄饋?,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yè)而蒙冤受屈。
    3.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
    4.桑榆:《淮南子》中“日西垂,景在數(shù)端,謂之桑榆”?!吧S堋敝溉章鋾r余光所照之處,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5.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
    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
    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
    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6.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
    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
    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
    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7.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
    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xiàn)辭官歸隱后的田
    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
    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8.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9.青鸞:《山海經(jīng)》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來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0.鴻鵠:《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xiāng)。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
    11.雕蟲:語出漢代揚雄《方言》“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
    指文學技巧。
    12.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
    少康)發(fā)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
    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
    有杜康”。
    13.風騷:原指《詩經(jīng)》的《國風》,《楚辭》
    的《離騷》,后泛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
    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
    祖,稍遜風騷”。
    14.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
    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的送別之地?!皠诟琛?BR>    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15.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為“陽關”。
    16.楊柳曲:樂府曲調(diào)“楊柳枝”,有時也作
    “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
    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如“羌笛何須
    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一)。
    17.關山月:樂府曲調(diào),多寫征戍離別之情。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之二)。
    18.梅花落:曲調(diào)名。如“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聲想象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飄落產(chǎn)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詩人當時的心境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出了冷落的感受。
    19.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編的樂舞曲,
    主要表現(xiàn)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20.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相傳是南朝
    后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12.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白云泉[注]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注】 白云泉:在蘇州市西二十里,號稱“吳中
    第一水”。自白居易題以絕句,白云泉遂名顯
    于世。白居易貶官江州后,濟世抱負漸減,隨
    遇而安、獨善其身的思想日增。本詩反映了其
    后期人生觀的一個側(cè)面。
    (1)詩評家說“云自無心水自閑”一句極為傳神。
    你同意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2)本詩采用象征手法,寫景寓志。請結合詩句
    加以解說。(★)
    答案 (1)同意。寫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
    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瀉,從容自得。表
    現(xiàn)了白云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嫻靜雅致的神態(tài)。
    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diào)云、水的自由自在,
    逍遙愜意。
    (2)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會風浪。意在象外,
    理趣盎然。
    13.閱讀下面一首清詩,然后回答問題。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注】 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參加抗清
    斗爭,后退隱不仕。其地位與顧炎武、吳嘉紀相
    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結交前明遺民志士
    抗清,冀求恢復。
    (1)本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突出運用
    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
    (2)本詩的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怎樣的語言風格?
    請任選一聯(lián)簡要賞析。
    答案 (1)主要抒發(fā)了作者反清無望的幽憤和悲愴。融情于景(或:比喻、對比)。
    (2)含蓄委婉(或:深沉蘊藉)。
    頷聯(lián):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鳥”來比喻為清廷賣力幫腔的小人,含蓄地表達了深沉悲愴的情懷。
    技法總結
    思路剖析
    1.考查技巧方面
    一般提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xiàn)技巧。(或詩人
    是如何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1)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
    具體詩句,加以闡釋。(3)分析表達效果,即這種
    手法是如何有效地傳達出詩人感情的。
    答題套路:這首詩用了( )的表現(xiàn)手法(藝
    術手法、修辭手法),如( ),從而突出了(強
    調(diào)了,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心情、心境)。
    2.考查詩歌的對比方面
    一般提問:對兩首詩或詞進行形象、內(nèi)容與主題、
    方法等方面的對比,也有與學過的課文詩句的對比。
    變式提問:請說出兩首詩詞在某方面的相同點或不同點。
    答題步驟:(1)確認問題的角度或找出相關的比
    較點。(2)結合原詩中具體語句分別進行分析,分
    條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