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曾說過:“兒童就是科學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兒童天生對這個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而事實上,幼兒正是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獲得對世界的認識。在幼兒學習科學活動中,教師首先為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愉快的心理環(huán)境,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在孩子們心中,科學只不過是周圍的花草樹木,身邊的各種昆蟲、有趣的風云雷電,使他們在大自然中快樂的游戲。
孩子們渴望了解周圍世界,他們經(jīng)常問大人:“媽媽,太陽為什么只在白天出來?”“爸爸為什么筷子到水里會彎呢?”“老師為什么雞有翅膀卻不能像小鳥那樣飛翔?”這些小問號不正說明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科學的興趣嗎?據(jù)說,愛迪生小的時候在課堂上提問:2+2為什么等于4?被老師誤認為是在搗亂轟出了教室。古代的天文學家張衡小時候也經(jīng)常問這問那,比如:為什么太陽會從西落下,從東邊升起來,它是在地上爬了一夜嗎?還有許多這樣的實例都可以證明古今中外的名人,科學家發(fā)明家小時候都愛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我所帶的班里,也有一個很聰明的、愛提問題的小朋友,孩子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問號”。所以作為老師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為“會思考”、“會探索”的“智慧人”就必須適應幼兒的天性,在幼兒時期就開始科學啟蒙教育。
以下是我對幼兒進行科學啟明教育過程中嘗試
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始于好奇” 。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周圍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一座神圣的寶庫。如:有,一場大雨過后,幼兒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一條又長又細的蚯蚓,幼兒紛紛圍過來,有的說是蚯蚓,有的說是小蛇,圍觀的幼兒越來越多,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這個小動物發(fā)生了興趣,他們迫切想弄明白這到底是啥,于是因為幼兒的“偶發(fā)性科學活動”所以我將它延伸為正式的科學教育活動—認識蚯蚓。
利用區(qū)角活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
(1)自然角是幼兒園孩子認識自然界的窗口,他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可以天天觀察、天天管理、動手記錄、進行比較的場所。在自然角孩子們看見各種植物的生長過長。比如:土豆塊里冒出了小芽,長出了葉子,結出了“小土豆”。蘿卜的根須在水里長得像老爺爺?shù)暮右粯娱L,而水上面的葉子也一天天長得茂盛。孩子們還可以親自動手捕蝴蝶、捉螞蟻、采集樹葉,并將這些小巧的植物制成標本,他們會因為標本盒里多了一只昆蟲而歡呼雀躍,因為洋蔥又長出一片葉子而興奮不已,也常常為魚缸里死了一條魚兒傷心掉淚。自然角的一切,成為孩子們心里掛念的事,外人看來似乎很有趣、很可笑,而我卻感覺這一切是那樣的真切、溫馨,重要的是它不僅陶冶了孩子們的美好情感,還使幼兒掌握了許多的科學知識。
(2)科學去里我們投放了彈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試驗用品、放大鏡、萬花筒等豐富的廢舊材料我們讓幼兒知道了使用方法和操作規(guī)則后,還注重讓幼兒進行反復嘗試,從而感知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幼兒在認識事物時總喜歡擺弄、拼拆、移動等,這表示幼兒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所以我們?yōu)橛變簻蕚涞牟牧?,必須有利于他們的動手操作,從而吸引他們生動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如:“什么東西不見了”我們就為幼兒提供了紙杯、鹽、糖、筷子、熱水等不同材料。我們先介紹四種準備放在水里的物品,然后向幼兒講解紙杯、筷子、水如何使用,后說出目的,讓幼兒分別將各種材料放入杯中試試,比比哪種物品更易被水溶解,哪些物品不溶于水,使幼兒在次的嘗試中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變化的過程。我們還在區(qū)角種選擇,幼兒感興趣、操作性強的內(nèi)容,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愿望和好奇心。如:我們設計了“水”系列的科學游戲,水是幼兒日常接觸多的事物,從“水是怎樣的”“水怎么了”到“冰塊到哪里去了”“什么東西不見了”等,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水的特性“會溶解某些物品,水會變成冰,冰會變水,由淺入深?!痹偃纾弘u蛋是幼兒熟悉的食物,因此我們利用開展讓“蛋寶寶站起來“的活動,讓幼兒了解圓的特點,活動時我們準備了多種材料,讓幼兒在做做玩玩的實踐中感知讓雞蛋又快又穩(wěn)的站立方法,充分調動幼兒認知、探索,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科學原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生活的每個小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著多種科學知識,所以對于孩子的科學教育,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認真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為什么”,和他們共同努力尋求答案,獲取知識。記得戶外活動時,幼兒發(fā)現(xiàn)許多蜻蜓都飛的低,他們就互相討論起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蜻蜓?”“它們?yōu)槭裁达w得這么低”?這些幼兒都很感興趣,于是我引導幼兒討論這些問題,幫助幼兒理解蜻蜓低飛和天氣的關系。還有,早晨的霧特別大,有些孩子把霧稱為煙,我及時地進行了糾正,告訴幼兒霧的形成過程,但幼兒并未完全理解,我又通過實驗讓幼兒掌握了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
集體教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師巧妙設計,有效組織教育活動,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和主動。例如:有在“采雞蛋”的活動中,當老師慢慢跨上用4只雞蛋支撐的木板時,幼兒不約而同的驚叫起來:“不能采雞蛋會碎的!”然而雞蛋并沒有像預料的那樣破碎,此時幼兒的興趣激發(fā)起來。接著老師又拎起兩桶水,當幼兒發(fā)現(xiàn)雞蛋在如此大的壓力下仍沒有碎時,一齊鼓起掌來了,說:“老師會氣功?!边@時老師卻神秘的說:“老師不會氣功,秘密在這里?!痹诒敬位顒又?,幼兒正是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地推動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和操作活動之中。
運用大自然,培養(yǎng)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關心自然、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運用大自然,充分體現(xiàn)教育的實踐性、直觀性,豐富了孩子的直接經(jīng)驗,使他們身臨其境,真正理解科學教育的指示。我們生活在農(nóng)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組織幼兒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到田野里去觀察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過程;到樹林里去采集樹種;到河邊觀察游來游去的小魚。讓幼兒在大自然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感覺四季的不同,并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領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其無窮的樂趣。
孩子們渴望了解周圍世界,他們經(jīng)常問大人:“媽媽,太陽為什么只在白天出來?”“爸爸為什么筷子到水里會彎呢?”“老師為什么雞有翅膀卻不能像小鳥那樣飛翔?”這些小問號不正說明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科學的興趣嗎?據(jù)說,愛迪生小的時候在課堂上提問:2+2為什么等于4?被老師誤認為是在搗亂轟出了教室。古代的天文學家張衡小時候也經(jīng)常問這問那,比如:為什么太陽會從西落下,從東邊升起來,它是在地上爬了一夜嗎?還有許多這樣的實例都可以證明古今中外的名人,科學家發(fā)明家小時候都愛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我所帶的班里,也有一個很聰明的、愛提問題的小朋友,孩子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問號”。所以作為老師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為“會思考”、“會探索”的“智慧人”就必須適應幼兒的天性,在幼兒時期就開始科學啟蒙教育。
以下是我對幼兒進行科學啟明教育過程中嘗試
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始于好奇” 。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周圍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一座神圣的寶庫。如:有,一場大雨過后,幼兒在院子里發(fā)現(xiàn)一條又長又細的蚯蚓,幼兒紛紛圍過來,有的說是蚯蚓,有的說是小蛇,圍觀的幼兒越來越多,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這個小動物發(fā)生了興趣,他們迫切想弄明白這到底是啥,于是因為幼兒的“偶發(fā)性科學活動”所以我將它延伸為正式的科學教育活動—認識蚯蚓。
利用區(qū)角活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
(1)自然角是幼兒園孩子認識自然界的窗口,他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可以天天觀察、天天管理、動手記錄、進行比較的場所。在自然角孩子們看見各種植物的生長過長。比如:土豆塊里冒出了小芽,長出了葉子,結出了“小土豆”。蘿卜的根須在水里長得像老爺爺?shù)暮右粯娱L,而水上面的葉子也一天天長得茂盛。孩子們還可以親自動手捕蝴蝶、捉螞蟻、采集樹葉,并將這些小巧的植物制成標本,他們會因為標本盒里多了一只昆蟲而歡呼雀躍,因為洋蔥又長出一片葉子而興奮不已,也常常為魚缸里死了一條魚兒傷心掉淚。自然角的一切,成為孩子們心里掛念的事,外人看來似乎很有趣、很可笑,而我卻感覺這一切是那樣的真切、溫馨,重要的是它不僅陶冶了孩子們的美好情感,還使幼兒掌握了許多的科學知識。
(2)科學去里我們投放了彈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試驗用品、放大鏡、萬花筒等豐富的廢舊材料我們讓幼兒知道了使用方法和操作規(guī)則后,還注重讓幼兒進行反復嘗試,從而感知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幼兒在認識事物時總喜歡擺弄、拼拆、移動等,這表示幼兒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所以我們?yōu)橛變簻蕚涞牟牧?,必須有利于他們的動手操作,從而吸引他們生動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如:“什么東西不見了”我們就為幼兒提供了紙杯、鹽、糖、筷子、熱水等不同材料。我們先介紹四種準備放在水里的物品,然后向幼兒講解紙杯、筷子、水如何使用,后說出目的,讓幼兒分別將各種材料放入杯中試試,比比哪種物品更易被水溶解,哪些物品不溶于水,使幼兒在次的嘗試中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變化的過程。我們還在區(qū)角種選擇,幼兒感興趣、操作性強的內(nèi)容,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愿望和好奇心。如:我們設計了“水”系列的科學游戲,水是幼兒日常接觸多的事物,從“水是怎樣的”“水怎么了”到“冰塊到哪里去了”“什么東西不見了”等,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水的特性“會溶解某些物品,水會變成冰,冰會變水,由淺入深?!痹偃纾弘u蛋是幼兒熟悉的食物,因此我們利用開展讓“蛋寶寶站起來“的活動,讓幼兒了解圓的特點,活動時我們準備了多種材料,讓幼兒在做做玩玩的實踐中感知讓雞蛋又快又穩(wěn)的站立方法,充分調動幼兒認知、探索,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科學原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生活的每個小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著多種科學知識,所以對于孩子的科學教育,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認真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為什么”,和他們共同努力尋求答案,獲取知識。記得戶外活動時,幼兒發(fā)現(xiàn)許多蜻蜓都飛的低,他們就互相討論起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蜻蜓?”“它們?yōu)槭裁达w得這么低”?這些幼兒都很感興趣,于是我引導幼兒討論這些問題,幫助幼兒理解蜻蜓低飛和天氣的關系。還有,早晨的霧特別大,有些孩子把霧稱為煙,我及時地進行了糾正,告訴幼兒霧的形成過程,但幼兒并未完全理解,我又通過實驗讓幼兒掌握了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
集體教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師巧妙設計,有效組織教育活動,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和主動。例如:有在“采雞蛋”的活動中,當老師慢慢跨上用4只雞蛋支撐的木板時,幼兒不約而同的驚叫起來:“不能采雞蛋會碎的!”然而雞蛋并沒有像預料的那樣破碎,此時幼兒的興趣激發(fā)起來。接著老師又拎起兩桶水,當幼兒發(fā)現(xiàn)雞蛋在如此大的壓力下仍沒有碎時,一齊鼓起掌來了,說:“老師會氣功?!边@時老師卻神秘的說:“老師不會氣功,秘密在這里?!痹诒敬位顒又?,幼兒正是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地推動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和操作活動之中。
運用大自然,培養(yǎng)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關心自然、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運用大自然,充分體現(xiàn)教育的實踐性、直觀性,豐富了孩子的直接經(jīng)驗,使他們身臨其境,真正理解科學教育的指示。我們生活在農(nóng)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組織幼兒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到田野里去觀察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過程;到樹林里去采集樹種;到河邊觀察游來游去的小魚。讓幼兒在大自然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感覺四季的不同,并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領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其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