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所有權
一、所有權的種類
1、國家所有權
國家專有的財產:礦藏、水流、郵電通訊、軍用設施與物資
2、集體組織所有權
3、自然人(公民)財產所有權
因土地、山嶺、森林、草原、荒地、灘涂、水面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發(fā)生權屬爭議的,應當由有關行政部門處理。對行政處理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根據(jù)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向法院提起訴訟;因侵權糾紛起訴的,法院可以直接受理。
二、不動產所有權
1、土地所有權;
2、國家土地所有權:城市市區(qū)土地屬于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
3、集體土地所有權:村農民集體所有;屬于村范圍內各農業(yè)集體經(jīng)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村民小組或村?);屬于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體所有。
三、房屋所有權
建筑物區(qū)分所有:
共有部分: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釘子不能超過墻心。高層公寓看地下室開發(fā)有沒有攤予到購房款中,攤了則為共有。高層公寓前的草坪、道路按此原則處理。
相鄰關系:通行(有些是相鄰權的通行權,有些是地役權的通行權)
相鄰權“和”地役權“這兩個概念應當說,其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要注意,相鄰權和地役權都是調整相鄰的土地使用而發(fā)生的權利,但是地役權是相鄰各方通過約定而產生的一種獨立的物權;而相鄰權是直接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而產生的一種相鄰各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相鄰防險權“和”竹木刈除權“,”鄰地流水權“(包括”排水和疏水權“),”相鄰管線的安設權“和”鄰地使用權“,”鄰地的通行權“,”越界建筑權“,”滴水糾紛“,相鄰環(huán)保關系,鄰界物),所以叫做”法定地役權“。相鄰權從本質上講是所有權行使中的一個內容,或者說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相反,對相鄰權人來講是其所有權的一種擴大。
a.相鄰權對財產所有權本身并不發(fā)生爭議。
b.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準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并采取適當?shù)谋Wo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c.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準許;因此造成損失的,通過方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d.對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jīng)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在下列民事糾紛中,哪些應按相鄰關系處理?
A.甲在乙的房屋后挖菜窖,造成乙的房屋基礎下沉,墻體裂縫,引起糾紛
B.甲村為了取水澆地,在乙、丙、丁村的土地上修建引水渠,引起糾紛
C.甲新建的房屋滴水滴在乙的房屋上,引起糾紛
D.甲村在河流上流修建攔河壩,使乙村用水量驟減,引起糾紛
AB?CD.[S3] 本題考相鄰關系。 關于相鄰關系,《民法通則》第83條作了籠統(tǒng)規(guī)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民通意見》第103條規(guī)定:“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窯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盇當選?!睹裢ㄒ庖姟返?02條規(guī)定:“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盋當選?!睹裢ㄒ庖姟返?8條規(guī)定:“一方擅自堵截或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D當選。B則屬于地役權?關于地役權的內容,只是在理論上討論,并沒有實際規(guī)定。
四、動產所有權
1、善意取得(動產)
原物由占有人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
如果第三人無償從無權轉讓該項財產的占有人那里取得財產,所有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向該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質權可善意取得。
第三人如果有償并善意地從占有人處取得財產,即支付了適當?shù)膬r金,并且也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占有人無轉讓財產的權利,此時分兩種情況:
(1)被盜物、遺失物或因與所有權人意志無關的原因(如自然災害)失去占有的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第三人若從出賣同類物品的公共市場上買得的,所有人有權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適當補償。拍賣方式,即使是贓物,也適用善意取得。(因為有公信機關介入)
(2)如果占有人的占有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取得的(如承租人、保管人),適用善意取得。
貨幣和有價證券(特殊,一般等價物)一律適用善意取得。
例:我把甲表賣給乙,乙付款,約定三天以后交付,三天以內甲知道,因此提起返還表之訴,乙提起交付標的物占有之訴,此時,乙能否取得表的所有權?未取得,則不可,此時物權高于債權。
動產善意取得屬于原始取得(取得所有權基于法律直接規(guī)定,不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我借甲表,以我的名義賣給乙,交付但未付款,我與乙的買賣合同從合同角度屬于效力未定合同,欠缺處分權,要由出借人追認。追認則有效,拒絕無效。拒絕時乙能否取得所有權?能取得。(取得的是物權,追認只是一個行為)
甲因出國留學,將自家一幅名人字畫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間乙一直將該字面掛在自己家中欣賞,來他家的人也以為這幅字畫是乙的,后來乙因做生意急需錢,便將該幅字畫以3萬元價格賣給丙。甲回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字畫在丙家中,詢問情況后,向法院起訴。下列有關該糾紛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確的?
A.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無效合同
B.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甲對該幅字面享有所有權
D.丙對該幅字面享有所有權
BD.本題考無處分權人出賣他人之物的效力。
《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的效力取決于權利人追認或合同當事人處分權的取得,是所謂“效力未定”。B當選。丙為善意相對人,根據(jù)善意取得制度獲得所有權。D正確。
二、先占
垃圾筒撿出物品,民法理論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根據(jù)?拋棄物、無主物、隱藏物還是先占?只有廢舊物品存在先占問題(廢舊物品回收條例)
先占取得只適用于法律對于無主財產的歸屬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形。
三、拾得遺失物、漂流物和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不適用善意取得,民法通則規(guī)定拾得人應當將其歸還失主。
四、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a.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b.公民、法人對于挖掘、發(fā)現(xiàn)的埋藏物、隱藏物,如果能夠證明屬其所有,而且根據(jù)現(xiàn)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歸其所有的,應當予以保護。
c.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d.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拾得人將拾得物據(jù)為已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e.埋藏物、遺失物中的文物屬于國家。
有人將一頭牛送到屠宰場屠宰,約定下水歸殺牛的,肉都是牛主人的。結果工人在牛下水里取出了一塊牛黃,這個牛黃是應當歸殺牛的人所有呢?還是歸牛的主人所有呢?結論是,牛黃是牛的孳息,而不是牛下水的孳息,故誰享有牛的所有權,誰就是牛黃的所有人。屠宰場僅按約定取得了下水的所有權,但不是牛的所有權人,當然也就不可能是牛黃的所有人。
五、添附
添附是附和、混合的通稱,廣義的還包括加工在內。
(一)附合: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分離,若分離會毀損該物或花費較大
動產與動產的附合應當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動產的價值,共有合成物,如果可以區(qū)別主物或從物,或者一方動產的價值顯然高于他方的動產,則應當由主物或價值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并給對方以補償。
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所有權,但應當給原動產所有人以補償。
(二)混合:混用準用附合規(guī)定
(三)加工:在他人之物上附加自己有價值的勞動(與侵權的區(qū)別:有沒有惡意)按價值大小歸屬,再給予補償。
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xié)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王、潘兩家同住李村。王家有子王達,潘家有女潘美,兩人正在戀愛。兩家為子女結婚住房問題議定由潘家出錢,王家出工,在王家已有的3間平房上面加蓋上房3間作新人成親之用。雙方對上房3間的權屬未作約定。上房3間蓋成后,王達和潘美因性情不合解除戀愛關系。為此,王、潘兩家反目成仇,并對房屋權屑發(fā)生爭議。根據(jù)民法原理,上房3間的所有權應屬誰?
A.王家因附合而取得所有權,但應返還潘家所出錢
B.王家因加工而取得所有權,但應返還潘家所出錢
C.潘家因出錢而取得所有權,但應給王家適當補償
D.王家和潘家因合作建房而成為房屋的共有人
A.本題考所有權的取得方式。
《民通意見》第86條規(guī)定:“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xié)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钡景覆⒉皇窃摋l的典型適用對象,其間最為重要的區(qū)別是,本案增加的財產不是非產權人一方完成的,而是由原財產的所有人與該非產權人共同完成。不過,這一區(qū)別反而使得原所有權人取得房屋所有權更具有正當化理由:未就增添財產付出努力者尚且能夠取得增添物的所有權,何況本案原所有人付出了勞力?在拆除顯屬浪費資源的情況下,舉輕以明重,王家能夠取得上房3間的所有權,但為避免不當?shù)美?,王家應返還潘家所出的錢。
考生也可能會相中D,應該說,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判定為共有的更為合適的情形是:兩家在空地上合作蓋起了3間房。本案所涉3間上房蓋在王家平房之上,而且是為子女結婚而蓋的,蓋房目的未能達成,潘家卻因此而在王家平房之上取得了房屋所有權,似乎對王家不太妥當,而且兩家既已反目成仇,以后各自在行使所有權的時候可能產生諸多麻煩。與A相較,這不是理想的處理方式。
一、所有權的種類
1、國家所有權
國家專有的財產:礦藏、水流、郵電通訊、軍用設施與物資
2、集體組織所有權
3、自然人(公民)財產所有權
因土地、山嶺、森林、草原、荒地、灘涂、水面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發(fā)生權屬爭議的,應當由有關行政部門處理。對行政處理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根據(jù)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向法院提起訴訟;因侵權糾紛起訴的,法院可以直接受理。
二、不動產所有權
1、土地所有權;
2、國家土地所有權:城市市區(qū)土地屬于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
3、集體土地所有權:村農民集體所有;屬于村范圍內各農業(yè)集體經(jīng)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村民小組或村?);屬于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體所有。
三、房屋所有權
建筑物區(qū)分所有:
共有部分: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釘子不能超過墻心。高層公寓看地下室開發(fā)有沒有攤予到購房款中,攤了則為共有。高層公寓前的草坪、道路按此原則處理。
相鄰關系:通行(有些是相鄰權的通行權,有些是地役權的通行權)
相鄰權“和”地役權“這兩個概念應當說,其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要注意,相鄰權和地役權都是調整相鄰的土地使用而發(fā)生的權利,但是地役權是相鄰各方通過約定而產生的一種獨立的物權;而相鄰權是直接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而產生的一種相鄰各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相鄰防險權“和”竹木刈除權“,”鄰地流水權“(包括”排水和疏水權“),”相鄰管線的安設權“和”鄰地使用權“,”鄰地的通行權“,”越界建筑權“,”滴水糾紛“,相鄰環(huán)保關系,鄰界物),所以叫做”法定地役權“。相鄰權從本質上講是所有權行使中的一個內容,或者說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相反,對相鄰權人來講是其所有權的一種擴大。
a.相鄰權對財產所有權本身并不發(fā)生爭議。
b.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準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并采取適當?shù)谋Wo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c.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準許;因此造成損失的,通過方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d.對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jīng)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在下列民事糾紛中,哪些應按相鄰關系處理?
A.甲在乙的房屋后挖菜窖,造成乙的房屋基礎下沉,墻體裂縫,引起糾紛
B.甲村為了取水澆地,在乙、丙、丁村的土地上修建引水渠,引起糾紛
C.甲新建的房屋滴水滴在乙的房屋上,引起糾紛
D.甲村在河流上流修建攔河壩,使乙村用水量驟減,引起糾紛
AB?CD.[S3] 本題考相鄰關系。 關于相鄰關系,《民法通則》第83條作了籠統(tǒng)規(guī)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民通意見》第103條規(guī)定:“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窯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盇當選?!睹裢ㄒ庖姟返?02條規(guī)定:“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盋當選?!睹裢ㄒ庖姟返?8條規(guī)定:“一方擅自堵截或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D當選。B則屬于地役權?關于地役權的內容,只是在理論上討論,并沒有實際規(guī)定。
四、動產所有權
1、善意取得(動產)
原物由占有人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
如果第三人無償從無權轉讓該項財產的占有人那里取得財產,所有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向該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質權可善意取得。
第三人如果有償并善意地從占有人處取得財產,即支付了適當?shù)膬r金,并且也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占有人無轉讓財產的權利,此時分兩種情況:
(1)被盜物、遺失物或因與所有權人意志無關的原因(如自然災害)失去占有的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第三人若從出賣同類物品的公共市場上買得的,所有人有權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適當補償。拍賣方式,即使是贓物,也適用善意取得。(因為有公信機關介入)
(2)如果占有人的占有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取得的(如承租人、保管人),適用善意取得。
貨幣和有價證券(特殊,一般等價物)一律適用善意取得。
例:我把甲表賣給乙,乙付款,約定三天以后交付,三天以內甲知道,因此提起返還表之訴,乙提起交付標的物占有之訴,此時,乙能否取得表的所有權?未取得,則不可,此時物權高于債權。
動產善意取得屬于原始取得(取得所有權基于法律直接規(guī)定,不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我借甲表,以我的名義賣給乙,交付但未付款,我與乙的買賣合同從合同角度屬于效力未定合同,欠缺處分權,要由出借人追認。追認則有效,拒絕無效。拒絕時乙能否取得所有權?能取得。(取得的是物權,追認只是一個行為)
甲因出國留學,將自家一幅名人字畫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間乙一直將該字面掛在自己家中欣賞,來他家的人也以為這幅字畫是乙的,后來乙因做生意急需錢,便將該幅字畫以3萬元價格賣給丙。甲回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字畫在丙家中,詢問情況后,向法院起訴。下列有關該糾紛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確的?
A.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無效合同
B.乙與丙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甲對該幅字面享有所有權
D.丙對該幅字面享有所有權
BD.本題考無處分權人出賣他人之物的效力。
《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的效力取決于權利人追認或合同當事人處分權的取得,是所謂“效力未定”。B當選。丙為善意相對人,根據(jù)善意取得制度獲得所有權。D正確。
二、先占
垃圾筒撿出物品,民法理論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根據(jù)?拋棄物、無主物、隱藏物還是先占?只有廢舊物品存在先占問題(廢舊物品回收條例)
先占取得只適用于法律對于無主財產的歸屬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形。
三、拾得遺失物、漂流物和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不適用善意取得,民法通則規(guī)定拾得人應當將其歸還失主。
四、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a.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b.公民、法人對于挖掘、發(fā)現(xiàn)的埋藏物、隱藏物,如果能夠證明屬其所有,而且根據(jù)現(xiàn)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歸其所有的,應當予以保護。
c.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d.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拾得人將拾得物據(jù)為已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e.埋藏物、遺失物中的文物屬于國家。
有人將一頭牛送到屠宰場屠宰,約定下水歸殺牛的,肉都是牛主人的。結果工人在牛下水里取出了一塊牛黃,這個牛黃是應當歸殺牛的人所有呢?還是歸牛的主人所有呢?結論是,牛黃是牛的孳息,而不是牛下水的孳息,故誰享有牛的所有權,誰就是牛黃的所有人。屠宰場僅按約定取得了下水的所有權,但不是牛的所有權人,當然也就不可能是牛黃的所有人。
五、添附
添附是附和、混合的通稱,廣義的還包括加工在內。
(一)附合: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分離,若分離會毀損該物或花費較大
動產與動產的附合應當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動產的價值,共有合成物,如果可以區(qū)別主物或從物,或者一方動產的價值顯然高于他方的動產,則應當由主物或價值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并給對方以補償。
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所有權,但應當給原動產所有人以補償。
(二)混合:混用準用附合規(guī)定
(三)加工:在他人之物上附加自己有價值的勞動(與侵權的區(qū)別:有沒有惡意)按價值大小歸屬,再給予補償。
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xié)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王、潘兩家同住李村。王家有子王達,潘家有女潘美,兩人正在戀愛。兩家為子女結婚住房問題議定由潘家出錢,王家出工,在王家已有的3間平房上面加蓋上房3間作新人成親之用。雙方對上房3間的權屬未作約定。上房3間蓋成后,王達和潘美因性情不合解除戀愛關系。為此,王、潘兩家反目成仇,并對房屋權屑發(fā)生爭議。根據(jù)民法原理,上房3間的所有權應屬誰?
A.王家因附合而取得所有權,但應返還潘家所出錢
B.王家因加工而取得所有權,但應返還潘家所出錢
C.潘家因出錢而取得所有權,但應給王家適當補償
D.王家和潘家因合作建房而成為房屋的共有人
A.本題考所有權的取得方式。
《民通意見》第86條規(guī)定:“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xié)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钡景覆⒉皇窃摋l的典型適用對象,其間最為重要的區(qū)別是,本案增加的財產不是非產權人一方完成的,而是由原財產的所有人與該非產權人共同完成。不過,這一區(qū)別反而使得原所有權人取得房屋所有權更具有正當化理由:未就增添財產付出努力者尚且能夠取得增添物的所有權,何況本案原所有人付出了勞力?在拆除顯屬浪費資源的情況下,舉輕以明重,王家能夠取得上房3間的所有權,但為避免不當?shù)美?,王家應返還潘家所出的錢。
考生也可能會相中D,應該說,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判定為共有的更為合適的情形是:兩家在空地上合作蓋起了3間房。本案所涉3間上房蓋在王家平房之上,而且是為子女結婚而蓋的,蓋房目的未能達成,潘家卻因此而在王家平房之上取得了房屋所有權,似乎對王家不太妥當,而且兩家既已反目成仇,以后各自在行使所有權的時候可能產生諸多麻煩。與A相較,這不是理想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