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全賠償原則
根據(jù)《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違約方承擔補償性損害賠償?shù)姆秶▽嶋H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兩部分。
①實際損失。指因違約行為遭受的財產(chǎn)損害和人身損害,但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
②可得利益的損失。主要指利潤的損失,例如獲得標的物以后轉賣所獲得的純利潤;獲得機器設備后投入使用所獲得的營業(yè)純利潤。
(2)補償性損害賠償?shù)南拗?BR> ①可預見規(guī)則。根據(jù)《合同法》第113條的規(guī)定,損害賠償?shù)臄?shù)額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②減損規(guī)則。根據(jù)《合同法》第119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jīng)]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③損益相抵。如果違約行為在給對方造成損失的同時,還給對方帶來了收益或者給對方減少了費用的支出,則在計算損害賠償?shù)臄?shù)額時應當減去該收益或者節(jié)約的費用。例如:委托人甲指示受托人乙拋出A股票,購買B股票,乙未按照甲的指示辦理,而是購買C股票。3個月后甲發(fā)現(xiàn)此事時,B股票每股上漲了100元,C股票每股上漲了70元。在計算乙對甲的損害賠償數(shù)額時,應當將其在C股票上為甲賺的錢“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