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日語等級考試詞匯:稱謂詞特點歸納

字號:


    
  • 新東方助力!2016年日語能力考全程課程火熱開售中>>

  •     稱謂詞是社會人際關系在語言中的反映,不同民族的語言中,既有作為人類社會共同現(xiàn)象的稱謂詞,也有區(qū)別于其它社會、民族的不同稱謂詞,并且因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結構及社會關系的變化而出現(xiàn)局部的變體,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樣態(tài)。日語稱謂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亦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
        (一) 人稱代詞類
        人稱代詞是代替人的名稱的詞,具有明顯的指代性質,而不表示實質性概念。然而,較之其他語言,日語的人稱代詞較為復雜,有如下幾個特點。
        1、日語用于同一指向的人稱代詞存在多種變體。如:第一人稱代詞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わし、小生」等;第二人稱代詞有「あ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きみ、てまえ、てめえ、貴様、貴下」等;第三人稱代詞有「彼、彼女、あの人、あの方」等,尤其是第一、二人稱代詞尤為豐富。
        2、種類繁多的人稱代詞一因談話人雙方及雙方與第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嚴格的區(qū)分,這種關系基本上以上下關系和親疏關系為軸心運轉,對上者和疏者使用一類稱呼,對下者和親者使用另一類稱呼、涇渭分明。另外,性別不同,場合不同,使用的人稱代詞也不同。通常男性不用女性用的詞,反之亦然。口語中也不用書面語的稱謂。
        3、日語人稱代詞多由實詞性名詞轉用而來,例如「私、僕、君、お前」等,體現(xiàn)了日語人稱代詞的間接性和暗示性特征。同時,日語人稱代詞的價值取向還一直處于急劇變化的狀態(tài)之中,例如“僕”在開始作為人稱代詞使用時具有謙卑的含義,但隨著使用的普及變得自尊自大起來。與此相反,第二人稱的“てまえ”“きさま”開始時是出于尊敬用來稱呼對方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變成了有點瞧不起對方深知斥責對方的稱謂。其它如“あなた”等詞,現(xiàn)在仍處于變化之中。
        (二)姓名類
        日本人的姓名或姓或名都可以直接用來稱謂。但一般情況下需要在其后加上結尾詞“さん”、“くん”、“さま”、“ちゃん”、“氏”等一起使用。稱姓較莊重,稱姓名全稱為莊重,而稱名則較為親近、隨便。
        姓名類稱謂也有上下、性別及場合之分,但不是由姓名自身而是通過接尾詞表現(xiàn)的。例如“さま”“氏”“殿”較具敬意和禮貌,多用于稱呼上者、疏者使用,同時也多用于書面語;“さん”“くん”用于有一定社會聯(lián)系的同齡或年齡相仿的人之間,也用于上者對下者的稱呼,但是“くん”一般不用于稱呼女性。
        (三)親屬關系類
        親屬稱謂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
        日本民族的親屬稱謂襲用的是分類法,即不標明親族是父系的或木系的,不標明親族是直系的或旁系的,不標明親族的排行順序,而只標明尊卑備份。例如“おじ”等于漢語稱謂的伯父、叔叔、舅舅、姨父、姑父等;“おば”等于漢語稱謂的伯母、嬸嬸、舅媽、阿姨、姑姑等。
        另外一個特點是,同一種稱謂存在多種的變體。以“父親”為例,有「パパ、父、お父さん、お父ちゃん、おやじ、父親、父上、お父様」等多種,這些變體的使用依據(jù)是稱呼自己的父親還是別人的父親,是直接稱呼父親還是間接稱呼、是口語還是書面語等不同而各異。
        (四)身份地位類
        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令人尊敬的,因而用身份地位名稱稱謂顯得禮貌尊敬。因此多發(fā)生在對有“權勢”的人得稱呼中,這是下者對上者的佳選擇。例如“○○社長”。
        (五)職業(yè)類
        在日語中,以職業(yè)名稱作稱呼時,需要在其后加上接尾詞“さん”或同時在其前加上接頭詞“お”使用,例如“運転手さん”、“八百屋さん”“お巡りさん”“お醫(yī)者さん”。
        作為一種特殊現(xiàn)象,日本人還將組織名稱擬人化,加上接尾詞“さん”來稱呼該組織的人。例如“NHKさ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