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議論文:讓與不讓

字號:

“讓”是中華民族得傳統(tǒng)美德,“讓”締造了許多佳話,成為中華文明得一分子。但“讓”也讓我們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這就讓我們對讓”有了新的思考。
    古有孔融讓梨,這一讓讓出了謙遜,讓出了文明,讓出了親情;漢有韓信受胯下之辱,他的忍讓讓出了風度與理智;晉有退避三舍,文公的讓,讓出了誠信與機智……他們的讓,體現(xiàn)了大人物的風范與氣度,向史冊展示了他們的遠見卓識與魄力。有時讓也是一種美麗。
    他們的讓是有原則的,是可以體現(xiàn)他們個人良好風范或是一些無傷大雅之事,謙讓一些反而是一種美德,但如果是一些舉足輕重或事關(guān)國格的事情就一步不能讓。
    1840年英國用罪惡的鴉片與大炮打開了侵略中國的大門,軟弱的清政府面對強敵膽怯了,簽署《南京條約》,使香港淪為殖民地,此后西方不斷割占我華夏大陸,使我中華蒙受大辱,清政府的軟弱導致的一味退讓使我們成為弱國,這種事關(guān)國格和榮譽的事情根本不能讓;白色恐怖期間被捕的革命黨人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咬緊牙關(guān)不肯泄露半分機密,這種事關(guān)黨的生死存亡的事情我們必須當仁不讓。
    生活中的瑣碎事件我們不必斤斤計較,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但對于民族之計,國家之計,我們就不能讓。
    “讓”與“不讓”因事而定。
    這篇文章立意淺顯而耐人尋味,作者具體地闡述了“讓與不讓”,通過孔融讓梨和清政府的賠款割地兩個事例為論據(jù)加以充分論證,合情合理,有理有據(jù)。結(jié)尾處不可或缺的點晴之筆,較好地突現(xiàn)了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