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各地民俗大全

字號:

今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二月二龍?zhí)ь^”的日子,農歷二月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渴求雨水滋潤的時節(jié),龍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龍?zhí)ь^”是復蘇和吉祥的象征。在“龍?zhí)ь^”的這一天,我們民間有各種風俗來慶祝,“剃龍頭”、“吃龍鱗”、“引錢龍”、舞長龍等在“剃頭和吃”上做足了文章,來盼望在新的一年中風調勻順,鴻運當頭。
    二月二要“剃龍頭”理發(fā)去舊迎來一年好兆頭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每年驚蟄前后,大地返青,開始農耕。因此“二月二龍?zhí)ь^”這個節(jié)日民間也叫“春耕節(jié)”、“農事節(jié)”、“龍頭節(jié)”。其實,“龍?zhí)ь^”的由來,與中國古代天文學也頗有淵源。古人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將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合稱為東方蒼龍。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jié)更迭而變化。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東方蒼龍的角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時,恰是二月二前后,人們認為這代表“東方蒼龍”之首,故稱“龍?zhí)ь^”。因此,民間傳說這一天“龍”會從睡眠中醒來,于是人們在會焚香禱告,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民間認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在這一天“剃龍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也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的說法。每逢二月二這一天,理發(fā)店大多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由于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普遍流傳“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說,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fā)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fā)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這使得二月二這一天理發(fā)店是生意異常火爆,要想在這一天理發(fā),起早去排長隊是一門必修的功課。
    民俗學會專家劉振超此前曾表示,“正月剃頭死舅舅”這其實是一種誤傳,“死舅”是“思舊”的諧音,清朝初期漢人以正月里不剃頭的方式懷念明朝,但又不敢公開與下達“剃頭令”的清政府對抗,因此就有了上述說法。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正月里剃頭的人也在增多。
    吃食統(tǒng)統(tǒng)與“龍”掛鉤“龍子”“龍須”“龍眼”“龍鱗”都是啥
    二月二這天,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面條叫食“龍須”,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餛飩叫吃“龍眼”,吃春餅叫吃“龍鱗”,這么多“龍食”你記得住嗎?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在二月二這天也有不少獨特的吃食與說法。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會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在山東,二月二是春節(jié)后的一個重大節(jié)日,有吃炒豆子的習慣。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二月二吃炒豆子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人們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干,在龍?zhí)ь^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
    晉北地區(qū)人們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qū)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qū)講究青龍節(jié)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jié)。晉北地區(qū)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guī)卓谌耍瑢椛角谐蓭讐K,人均一份,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wèi)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y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在呼和浩特一些地方的居民還有個傳統(tǒng)習俗就是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這是因為以前人們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到了正月初一、破五、元宵節(jié)的時候,肉也基本上吃得差不多了,后只剩下一顆豬頭。所以,到了“二月二”的時候,就把它作為供品拿來享用了。
    各地習俗花樣繁多開筆禮 、引錢龍、舞長龍 迎春游
    民間流傳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因此在古代,兒童會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我國山東等地區(qū)過節(jié)會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yè)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在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在晉西北地區(qū),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后,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fā)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此外,民間流傳婦女們在二月二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zhèn)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游甚為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游人數眾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tǒng)的方式迎接著新一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