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心理學:北大普通心理學筆記整理(12)

字號:

第12章 人格
    01. 人格,指表現(xiàn)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人格心理學家既研究人格結構(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組織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維度上的個體差異。
    02. 與人格有關的其他術語有:性格、個性、氣質等。它們的含義有共性,但略有區(qū)別。
    03. Freud的心理動力學認為,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這樣的心理力量決定著行為。他的地形模型區(qū)分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心理過程。Freud認為,心理沖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情緒,即沖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類經驗的原則而非例外。人們努力程度地同時實現(xiàn)矛盾沖突的動機,這種解決方案稱為“妥協(xié)形成”。
    04. Freud的驅力或本能模型將性(libido)和攻擊視為人類的基本動機。他的發(fā)展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階段,即人格和性發(fā)展的階段: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一個階段的問題體驗會導致固著(即混亂的沖突或關注某個特定階段的愿望),或者導致退化(以前階段的問題再次出現(xiàn))。在生殖器期,兒童經歷Oedipus情節(jié),即希望與異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覺/性關系的愿望。
    05. Freud的結構模型區(qū)分出:本我(性和攻擊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須在愿望、現(xiàn)實和道德之間尋求某種平衡)。
    06. Neo-Freudians繼承了無意識過程和心理力量之間沖突的觀點,但是,他們放棄了Freud的驅力理論,更多地強調文化的作用。Jung的分析心理學強調集體無意識;Adler的個體心理學強調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積極力量??腕w關系理論,強調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人際功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經驗在塑造親密關系、以及發(fā)展成熟愛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07. 心理動力學觀點一般用生活歷史和投射法評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跡測驗、主題統(tǒng)覺測驗(TAT)。他們也用經驗的程序檢驗假設。
    08. 認知-社會理論突出編碼、個人價值、期望、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對人格的作用。人們用于編碼和提取社會信息的圖式在人格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個人價值,指個體對各種結果或潛在結果賦予的重要性。期望,是對所盼望的結果的期待。行為-結果期望,是認為某種行為將導致特定結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是人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動去產生某個想要的結果的一種信念。能力,指用于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自我調節(jié),指設定目標、評定自己的表現(xiàn)、在不斷反饋的情形下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實現(xiàn)這些目標。認知-社會理論把人格看成是解決問題以實現(xiàn)目標。
    09. 認知-社會理論能解釋多種行為,有很多實證支持。但是,它顯得過于理性化,認為人能夠報告自己人格的絕大多數(shù)方面。
    10. 特質理論,依據的是特質這一概念。特質,是構成個體差異變化的人格維度背后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傾向。Allport是特質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特質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重疊。按照概括性和彌散性的大小,他將特質區(qū)分為樞紐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他還假定有一個叫“統(tǒng)我”的人格組織者。
    11. 用因素分析的辦法,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構成因素理論。Eysenck認為主要的因素(他稱之為type)有:外向、神經質和精神質。目前特質理論學者基本一致認為人格由五種特質構成,被稱為“大五”理論(外向、愉快、正直、神經質和開明)。
    12. 人格特質的遺傳性千差萬別,多數(shù)特質同時受天性和撫養(yǎng)的影響,但有一些特質是高度遺傳的。
    13. 有關人格的一致性的爭論持續(xù)了近三十年。如今心理學家已經意識到人-情境交互作用的復雜性,有些人格過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會顯現(xiàn)。
    14. 特質人格理論走的是實證測量之路。由此產生了大量人格量表和遺傳性的經驗研究。但是,他們顯得只是描述而非解釋人格。
    15. 人本主義的人格理論認為,個體內部是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們尋求表現(xiàn)、發(fā)展和成長。Rogers的“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個人的“現(xiàn)象經驗”,即他們如何認識現(xiàn)實存在,如何體驗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說法,個體有“真實自我”、“虛假自我”和“理想自我”。從心理學探討這些內容需要移情。
    16. 存在主義人格理論,強調主觀體驗和個體探求生活意義的重要性。人類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存在恐懼”,即認識到生活沒有絕對的價值或意義,死亡不可避免。人們處理意義、死亡和存在恐懼的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方面。
    17. 人本主義理論對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貢獻,但是,它們不如其它理論那么好理解。
    18. 人格有些方面可能是普遍的存在,有些則可能只在特定文化存在。Marx將人格歸溯到經濟,F(xiàn)reud則將文化歸溯到人格。從文化的角度,人格首先是文化的附屬。按照互動的觀點,人格是經濟和文化需要塑造的,而文化和經濟過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滿足心理需要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