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司法的功能
司法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判斷性的活動,對于實現法律目的、發(fā)揮法律作用、保障法律權威、維持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司法是運用法解決個案糾紛,將法適用于具體案件的過程。司法既是使書本上的法落實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中的法律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法進行宣示,使民眾形成具體的法認知的過程。司法所擔負的功能除了將社會糾紛消解在法程序之中外,還負有適用法、發(fā)展法的社會職能,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④
司法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著廣泛的功能。我們可以從應然和實然兩個層面理解司法的功能定位。就司法的應然功能而言,除法院組織法對司法職能的規(guī)定外,我們通常說的“定分止爭”、“懲*除惡”、“止惡揚善”、“實現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以及亞里士多德講的“校正正義”等,大都屬于人們對司法功能的應然期待和理想要求。在這種應然的語境下,人們往往會誤以為,立法權和行政權出現濫用和腐敗并不可怕,只要司法能夠公正獨立高效權威地發(fā)揮其功能,權力腐敗、違法犯罪、冤假錯案、定分止爭等事關公平正義的諸多問題,最后似乎都可以通過司法得到解決。
然而,就司法的實然功能而言,司法實際上能夠發(fā)揮什么樣的功能,在不同法律文化傳統(tǒng)、不同司法體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國家中,司法的實際功能是千差萬別甚至是迥然而異的,司法的實然功能與應然功能之間是有相當差距的。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到體制、機制、文化、經濟社會條件、法官素質、職業(yè)倫理等多種內外部條件和因素的影響制約,司法的實然功能是比較有限的。于是,人們對司法應然功能的高期待與其實然功能的低現實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反差,司法功能定位得越高,其反差就越大。因此,我們應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探討充分實現司法功能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實事求是地對司法作出功能定位,賦予它實際能夠承擔和實現的功能。①
從總體上看,司法具有解決糾紛的直接功能和調整社會關系、解釋和補充法律、形成公共政策、秩序維持、文化支持等間接功能。
1.解決糾紛。解決糾紛是司法的主要功能,“在生存與競爭的社會,對立與紛爭的發(fā)生乃無法避免的事實。若任由其以暴力解決,則人類將在叢林之弱肉強食中消滅殆盡。為求社會的久遠,人類的和平共存,勢必明確地解釋及適用法,解決內部紛爭,維持其統(tǒng)一的秩序”。②于是乎,司法須走上前臺擔當主角,解決糾紛以維持社會秩序和正義。日本法學家棚瀨孝雄曾經說過,審判制度的首要任務就是糾紛的解決。③美國學者盧埃林更深刻地指出,解決爭端是法院最為重要的職能,并始終為其他功能的實施創(chuàng)造條件。④因此,解決糾紛是司法制度的普遍特征,它構成司法制度產生的基礎、運作的主要內容和直接任務,亦是其他功能發(fā)揮的先決條件。
在我國社會,從程序上解決已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解決糾紛僅僅意味著案件處理的程序與實體暫告終結,但當事人、社會并不一定偃旗息鼓,有可能上訴、申訴、上訪案了事不了,官了民不了。如果無法消除當事人心理與精神的對抗對立情緒,使訴訟不斷升級,則司法解紛功能遠沒有實現。人民法院要從根本上實現解決糾紛功能,不僅要從訴訟程序上公開、公平地處理案件,更要達到定分止爭、案結事了的境界。案結事了不僅意味著案件從審理到執(zhí)行,從實體到程序已經結束,而且當事人與社會對處理的結果皆服。因此,我國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應該延伸拓展到“案結事了”的程度,強調司法解決糾紛功能以“案結事了”為標準,是以實質意義與實體效果取代單純與形式上的糾紛解決方式,既是司法審判面臨的社會轉型期的必要應對,也是司法功能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
與此相聯(lián)系,司法還有懲罰功能。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司法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因此,懲罰犯罪也是我國司法機關的功能。
2.調整社會關系。司法制度的調整社會關系功能是通過司法機關和司法組織的各項司法活動發(fā)揮出來的。人民法院通過審理民事、商事、海事、海商案件,解決糾紛,以調整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等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近年來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范圍,無論從性質、類型、特征以及數量等方面,都呈現出與傳統(tǒng)民事案件顯著的差異,出現了許多新型的民事案件。一些原來屬于行政主管的事項、單位內部糾紛以及由同一法律關系引起的某些競合性糾紛,也都逐漸進入民事訴訟程序加以解決。司法權的主管范圍直接決定了其司法功能輻射廣度與深度,體現出司法對社會的影響力與滲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在法治社會里,公民的權利只要受到侵犯,就應允許其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救濟,這是司法最終解決原則的基本要求。以往一些本應由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被排除在外,轉型期社會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使得人民法院主管范圍不斷擴大,阻礙與制約司法功能的一些規(guī)定與做法正在不斷修改與調整,司法功能在更為廣闊的領域里得以顯現。
3.解釋、補充法律。法律相對于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滯后性,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不應當機械性地適用法律,而應根據社會生活的變化,對法律進行正確完整的闡釋。在美國卡多佐看來,由于法律文字和法律精神之間的反差,而司法的解釋職能“堅持回應了人的需求,而正是這種需求,司法的職能繁榮起來了并堅持下來了”。①法官在裁判中對解釋法律與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準確,無疑也是消減不確定性的主要途徑。當然,如果解釋與裁量不合立法目的與實情,有可能加劇司法中的不確定性,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應力求達到合法與合理高度統(tǒng)一,盡可能地減少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防止司法擅斷與專橫。
合理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考量指標體系,包含法律、道德、情感諸因素在內,判斷自由裁量是否合理,主要是看法官在自由裁量的過程中是否考慮了包括法定與酌定情節(jié)在內的相關因素。然而,判決時是否應該考慮相關因素,不同的法官之間意見并不一致,其原因在于法官對法律的理解、經驗乃至個性、情感等問題存在個體差異。法官要做到合理自由裁量,必須正確選擇裁判依據的法律條文并明確法律條文的意思,把握立法目的、法律原則和法理及有關司法政策。
4.形成公共政策?,F代法治社會,司法機關特別是人民法院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表征了司法權在國家權力配置與運作中的角色與定位。我國人民法院公共政策形成的司法功能,主要表現在司法對法律與政策沒有規(guī)范的問題的妥善處理,符合法律與政策精神,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愿望,促進裁判結果發(fā)動相關法律、政策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在我國轉型期社會,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呈現出日益多元化、動態(tài)化的趨勢,新的問題層出不窮而且越來越復雜,對此,法律與政策的廢、改、立不可能因情勢變化馬上進行,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任務就擺在人民法院面前,司法判決、裁定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將會越來越明顯。
對于法律由于真空或滯后而帶來的社會問題,人民法院如果裁判得當,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立法精神和社會公眾的價值標準,獲得公認,會促進相關機關或部門都以此作為制定該類政策的參考或依據,以調整或形成公共政策,而社會公眾則依此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這種公共政策形成功能的發(fā)揮,表明現代司法的作用已經不是僅僅局限于就具體紛爭事件進行個別解決,而是超越于各該具體個別事件,對于一般社會主體的利害取向或價值觀念,造成事實上的波及和影響?!八痉▽徟兄饔茫鉀Q對立當事人間之紛爭外,并透過判決,具體證明人民權利及自由的價值。同時社會大眾之正義感,亦因而獲得若干滿足?!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