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務員面試熱點:“篡改高考志愿”是“分數(shù)決定命運”的思想作祟

字號:

【課程免費試聽】成公不等待!2017年省考課程 護航 備戰(zhàn) 免費體驗>>
北 京 天 津 上 海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td>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云 南
陜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黑龍江 新 疆 西 藏 兵 團
2017年公務員面試熱點:“篡改高考志愿”是“分數(shù)決定命運”的思想作祟
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8月1日深夜,多位青島膠州網(wǎng)友爆料,青島膠州一中高三考生常升,今年報考陜西師范大學的免費師范生,但志愿竟然被人偷偷篡改,結果導致上不了大學。常升說,是自己的同班同學郭某偷改了他的志愿?。?月3日《華商報》)
    山東膠州考生篡改同宿舍同學高考志愿事件有了新進展,被篡改志愿的考生常升近日收到陜西師范大學今年發(fā)出的全?!昂蟆币粡埍究其浫⊥ㄖ獣?,常升和父親相擁而泣。在奔向大學校園之前,常升要為篡改自己志愿的舍友郭同學寫一份“諒解書”,希望可以讓昔日同窗得到輕的處罰(8月9日《北京晨報》)。
    空面試熱點解析
    @京華時報敬一山:現(xiàn)實中,“分數(shù)至上”的高考制度,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殘酷性,父母和家庭應該成為一種“潤滑劑”,緩解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讓孩子能更理性地面對分數(shù)和高考,而不是進一步強化分數(shù)的魔力。很多高考生的悲劇背后,都有父母錯誤迷信“分數(shù)改變命運”的因素,這樣的教訓不能再被漠視。
    此外,還值得反思的是高考錄取制度。在依照分數(shù)集中錄取的格局下,一名考生的分數(shù)或者志愿變動,的確會影響別的考生的名次和命運。就此而言,高考的秩序和公平似乎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能及早探索雙向錄?。忌缮暾埗嗨髮W,大學再獨立錄?。┑确桨?,或許能減少類似損人利己的事件。
    當然,任何考試制度下,都難以杜絕投機取巧的事件,就個案而言,依法處理、依法追責仍是必要的。教育層面的反思,只是以此為契機,追求更健康、更公平的考試招生制度。法律的歸法律,教育的歸教育,是對篡改志愿事件好的善后。
    @檢察日報:繼郭某篡改同學高考志愿后,山東省單縣一中高三學生陳某,也因篡改兩名同學高考志愿,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雖說這兩起高考志愿篡改案未必有因果聯(lián)系,但如果不嚴懲犯罪者,提高犯罪成本,將來就可能發(fā)生更多的“高考志愿篡改案”,考生的利益和高考的尊嚴都將再次受到威脅。
    換個角度看,假如因為郭某的犯罪導致常升無法上大學,常升還會給郭某寫“諒解書”嗎?常母還會希望郭某順利上大學嗎?估計就不是這么回事了。常升終能夠上大學,應該感謝警方的及時破案、省招辦和陜西師大的“特事特辦”以及輿情的關注和呼吁,而不能認為是“郭某犯罪不夠嚴重”所致。
    總而言之,常升及其家人對郭某的諒解,不能構成對郭某從輕處罰的充分條件。常升的“諒解書”也不應動搖法律對郭某的嚴懲。
    @紅網(wǎng)鄭建鋼:在今年的高考中出現(xiàn)了如此不光彩事件,誰是應該反思的?
    郭同學該反思。從事件的整個過程來看,郭同學做這件事,顯然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該考慮的都考慮到了,可謂滴水不漏??上?,聰明才智全用錯了地方。越深思熟慮,產(chǎn)生的后果就越嚴重,對他人和自己的傷害就越大。郭同學的家長該反思。自己的兒子做了錯事,錯了就是錯了,該道歉的道歉,該擔責的擔責??上?,他們找種種借口一直耗著,全然不顧心急如焚的常升全家的心情。而該反思的是,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以及高考指揮棒下的唯分數(shù)馬首是瞻的客觀現(xiàn)實。在高考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分數(shù)越高,希望越大,哪怕只差0.5分,說不定就有幾百甚至更多的人落在后面。就算相同的分數(shù),只要語文(數(shù)學)、文綜(理綜)的分數(shù)比別人高,那也具有相當?shù)膬?yōu)勢,能夠在填報志愿時搶得先機。這個時候,分數(shù)真的很重要,競爭真的很殘酷。除了對高考分數(shù)的極端追求,許多人在考場以外還要使用種種極端手段為自己加分。據(jù)《新京報》披露,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利用職務之便,根據(jù)加分的不同,分別收取5萬至80萬的賄賂,高降分200分錄入人民大學。至于王娜娜事件、羅彩霞事件、高職院校搶生源篡改考生志愿事件人們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常升的志愿被篡改,不過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同樣該反思的還有對學生教育的方法。每年的高考一結束,對高考狀元的宣傳鋪天蓋地,眾星捧月般地宣揚狀元所取得的成績和驕人分數(shù),甚至狀元的學習筆記本都能賣出好價錢,而對于其他學習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缺少關照甚至無人過問。無形之中拉開了兩者的距離,造成了后者的心理落差。道德層面的缺失和報復心態(tài)的畸形爆發(fā),是常升志愿被篡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該反思的要認真反思,該改革的要痛下決心改革。否則,類似的事件還會出現(xiàn)。
    @南方都市報金澤剛:就本案侵害他人的受教育權而言,郭某的行為無論是對受害人的精神,還是對當?shù)亟逃芾碇刃蚨荚斐闪藝乐乩_,評價為“后果嚴重”或者“情節(jié)嚴重”并不為過。重點還要看郭某的行為方式?!盁o行為則無犯罪”,影響再大的案件如果行為不符合具體犯罪的特征也不能夠定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郭某的行為是通過計算機篡改了他人的高考志愿,其具體實施的行為實際上包括修改計算機上他人填報志愿的信息,以及此前先獲取他人的準考證號碼和進入密碼等信息。
    首先,就前者而言,對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shù)臄?shù)據(jù)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這似乎符合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的特征。然而,該罪立法保護的是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這種安全主要包括客觀儲存數(shù)據(jù)的保密性和計算機功能的正常運行。郭某是因獲悉了他人的密碼等信息,而能夠修改某個同學的高考志愿,并不是廣大同學的高考志愿,這對于相關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似乎不能造成多大的威脅。因此定這個罪不夠準確。
    再看后者。事實上,從該案相關老師的介紹來看,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即受害人常某在報志愿的時候,是和比他分數(shù)低的同班同學郭某一起在體育老師家的電腦上報的名。如果他的準考證號碼和密碼泄露的話,很可能就是發(fā)生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確實如此,郭某就是非法獲取了受害人填報志愿的密碼等信息,并利用該信息篡改了其高考志愿。根據(jù)2009年刑法修正案的相關規(guī)定,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填報高考志愿的有關信息是不是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根據(jù)2013年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fā)布的《關于依法懲處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的通知》指出,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公民的姓名、年齡、有效證件號碼、婚姻狀況、工作單位、學歷、履歷、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或者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信息、數(shù)據(jù)資料??梢?,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在于“識別公民個人身份或者涉及公民個人隱私”,故將本案受害者填報高考志愿的賬號、密碼等信息資料理解為公民個人信息顯然不成問題,包括填報的高校也可能屬于填報人的個人信息。
    也許還是有人認為將本案定為非法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罪并沒有“切中肯綮”,這涉及到法律中的罪名與生活中的罪行的區(qū)別問題。罪名是抽象和概括性的,而且有嚴格的構成條件,罪行卻是犯罪的實際表現(xiàn),所以表面直觀,具體可見,不能發(fā)生一種罪行就制定一個罪名。因而,有的罪名能夠直接表現(xiàn)罪行,如殺人罪,盜竊罪等,有的罪名只能體現(xiàn)罪行的實質所在,二者未必合一。
    @新京報社論:應看到的是,面對屢屢發(fā)生的篡改志愿案件,教育部門也該全面提升填報志愿的安全級別,把籬笆扎緊。填報、修改高考志愿這么重要的事情,僅有準考證、密碼等信息就能完成,這本就留下不小的隱患。對比起很多商業(yè)網(wǎng)站防范ID惡意登錄的技術手段,就知道目前志愿報考系統(tǒng)安全系數(shù)相當?shù)汀?BR>    基于此,利用現(xiàn)在某些基本的防范技術很有必要。比如說,志愿改動后,能否對考生本人進行手機驗證碼,或是電子信箱驗證?再比如,對于異常的IP地址登錄,招生系統(tǒng)應有相應的預警機制。這些年來,考場防作弊的科技手段有了長足進步,防止志愿被篡改的技術手段也當跟上。
    還值得一說的是,志愿被篡改事件頻現(xiàn),在對篡改者依法嚴懲的同時,也要完善對無辜受害者的救濟機制,不能讓他們平白無故承擔極為沉重的損失,這是個現(xiàn)實問題。這包括:在篡改志愿惡例初現(xiàn)端倪或是有考生申訴時,教育招生系統(tǒng)、公安部門就該及時形成聯(lián)動,展開協(xié)同調查,而不能是鬧到網(wǎng)絡上才有反應;而考生分數(shù)線達到,卻因志愿被篡改而未被錄取,有關方面也該在聽證與事由公開的前提下,必要時開啟補錄補救的綠色通道。篡改高(中)考志愿行為,必須得到嚴懲。而讓志愿沒那么容易被篡改,更是眼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華圖解析:近年來,高考志愿被篡改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篡改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某些民辦高校因招生壓力而惡意篡改考生志愿以吸納生源;有的是因同學間產(chǎn)生矛盾或攀比而惡意篡改打壓對方……無論是哪種形式,無疑都給當事考生帶來難以挽回的權益損害,也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惡劣影響。揆諸近年來頻發(fā)的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我們應當進行某種程度的社會反思。
    就法律方面而言,本案郭某偷改他人志愿涉嫌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依法或應承擔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伇的刑事責任。同時,應承擔相關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進入電子信息時代,然而這給高考招生帶來了便捷的同時,卻也因某些原因隱藏了一定風險。所以說,有必要對高招志愿被篡改者構建制度性救濟常規(guī),給他們一個復議和追加錄取的機會,從而避免千萬考生擔憂甚至恐懼于志愿被篡改,避免被篡改后高分考生無學可上的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抑制了不法者篡改別人志愿的蠢蠢欲動。因為徒勞,所以才不會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