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凡爾賽體系
基本要求:知道凡爾賽體系,理解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發(fā)展要求 :分析凡爾賽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體會“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
1919年6月28日 (1)《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同盟國承擔戰(zhàn)爭責任;重新劃定德國疆界;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嚴格限制德國軍備;德國支付大量賠款。
(2)性質:是協(xié)約國強加給戰(zhàn)敗德國具有掠奪性和強制性和約
(3)評價 進步性:會議形式解決爭端;謀求和平的努力;民族自決;緩和矛盾。
局限性 :埋下了會滋生出罪惡的種子;大國強權政治;和平的短暫性。
2、影響:(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qū)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
(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wěn)定
3、系內的矛盾(不穩(wěn)定性):
(1)戰(zhàn)敗國和戰(zhàn)勝國矛盾:戰(zhàn)勝國對戰(zhàn)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
(2)戰(zhàn)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zhàn)敗國和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
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掠奪戰(zhàn)敗國和相互妥協(xié)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
華盛頓體系
基本要求:了解華盛頓會議的召開,理解《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條約的內容及作用。了解“中國山東問題”,認識山東問題的解決是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發(fā)展要求:分析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和不穩(wěn)定性。
★華盛頓會議
l.背景 (1)巴黎和會留下遺缺,亞太地區(qū)的矛盾沒有真下緩和 (2)戰(zhàn)后美日英國在亞太地區(qū)的爭奪發(fā)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3)為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4)中國掀起反帝愛國運動
2、發(fā)起國:美國
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qū)的勢力范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
4、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
6、操縱國:美、英、日
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
★華盛頓體系
1、構成:《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
A 《四國條約》(1)簽訂國:美、英、法、日(2)內容: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 。英日同盟終止(3)影響:對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在太平洋的稱霸障礙。對英:維持了與美日的表面關系,后英日矛盾日漸激化。對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損,但一戰(zhàn)的獲利大多承認,也獲得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B 《五國海軍條約》(1)簽訂國:美、英、日、法、意 (2)內容:分別規(guī)定了它們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 (3)影響:對美: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并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膨脹.。對英: 喪失了海上霸權。對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軍基地,實際了日本在這一區(qū)域內擁有戰(zhàn)術上的優(yōu)勢。總評:是第一個裁軍協(xié)定,暫時緩和了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制止戰(zhàn)爭
C 《九國公約》(1)簽訂國:九國(2)內容: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 完整”.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3)影響:實質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2、體系內的矛盾:(1)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國的矛盾
(2)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間的矛盾:中國與列強矛盾
3、影響 (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xù),,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華盛頓體系(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并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4)中國是的受害國(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
【考點釋疑】中國山東問題的由來與解決
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德國強占膠州灣。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對德國宣戰(zhàn),日本侵入中國山東,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占有的權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凱做皇帝為條件,提出“二十一條”,其中包括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并加以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戰(zhàn)爭時期奪取的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必須由中國收回。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這次會議的英美等國所拒絕,由此導致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由于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和英美反對日本獨占中國而施加的壓力,日本與中國在會外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歸還中國山東主權,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權和很大的經濟利益。日本還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這是對凡爾賽和約中關于山東問題不公正條款的修正,是中國取得的外交成果
【考點釋疑】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
相同點:背景:在大國力量對比發(fā)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性會議
過程:會議都是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的,充滿矛盾和斗爭
結果:會議簽訂了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的一系列條約;都涉及中國問題并侵犯中國主權;條約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決原則,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作用:新的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
不同點: 巴黎和會是一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宰割戰(zhàn)敗國的分贓會議,成立了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lián)盟,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英國和法國成為會議的勝利者;
華盛頓會議遏制了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美國成為會議的主導者和勝利者。
國際聯(lián)盟
基本要求:知道國際聯(lián)盟的建立、主要機構及國際聯(lián)盟盟約的主要內容。
1.背景:A一戰(zhàn)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 B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lián)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 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2.時間:1919通過了國際聯(lián)盟盟約,并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偛浚喝鹗咳諆韧?BR> 3.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lián)行政院;秘書處
4.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并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
5.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tǒng)治。
6.操縱:英法。由于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lián)。
7.解散:二戰(zhàn)時名存實亡。聯(lián)合國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8.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9.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10.評價: A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為以后聯(lián)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
B在恢復戰(zhàn)后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C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zhàn)(原因)
凡爾賽體系
基本要求:知道凡爾賽體系,理解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發(fā)展要求 :分析凡爾賽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體會“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
1919年6月28日 (1)《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同盟國承擔戰(zhàn)爭責任;重新劃定德國疆界;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嚴格限制德國軍備;德國支付大量賠款。
(2)性質:是協(xié)約國強加給戰(zhàn)敗德國具有掠奪性和強制性和約
(3)評價 進步性:會議形式解決爭端;謀求和平的努力;民族自決;緩和矛盾。
局限性 :埋下了會滋生出罪惡的種子;大國強權政治;和平的短暫性。
2、影響:(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qū)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
(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
(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wěn)定
3、系內的矛盾(不穩(wěn)定性):
(1)戰(zhàn)敗國和戰(zhàn)勝國矛盾:戰(zhàn)勝國對戰(zhàn)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
(2)戰(zhàn)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zhàn)敗國和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
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掠奪戰(zhàn)敗國和相互妥協(xié)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
華盛頓體系
基本要求:了解華盛頓會議的召開,理解《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條約的內容及作用。了解“中國山東問題”,認識山東問題的解決是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發(fā)展要求:分析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和不穩(wěn)定性。
★華盛頓會議
l.背景 (1)巴黎和會留下遺缺,亞太地區(qū)的矛盾沒有真下緩和 (2)戰(zhàn)后美日英國在亞太地區(qū)的爭奪發(fā)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 (3)為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4)中國掀起反帝愛國運動
2、發(fā)起國:美國
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qū)的勢力范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
4、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
6、操縱國:美、英、日
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
★華盛頓體系
1、構成:《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
A 《四國條約》(1)簽訂國:美、英、法、日(2)內容: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 。英日同盟終止(3)影響:對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在太平洋的稱霸障礙。對英:維持了與美日的表面關系,后英日矛盾日漸激化。對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損,但一戰(zhàn)的獲利大多承認,也獲得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
B 《五國海軍條約》(1)簽訂國:美、英、日、法、意 (2)內容:分別規(guī)定了它們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 (3)影響:對美: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并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膨脹.。對英: 喪失了海上霸權。對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軍基地,實際了日本在這一區(qū)域內擁有戰(zhàn)術上的優(yōu)勢。總評:是第一個裁軍協(xié)定,暫時緩和了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制止戰(zhàn)爭
C 《九國公約》(1)簽訂國:九國(2)內容: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 完整”.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3)影響:實質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創(chuàng)造了條件
2、體系內的矛盾:(1)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國的矛盾
(2)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間的矛盾:中國與列強矛盾
3、影響 (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xù),,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華盛頓體系(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并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4)中國是的受害國(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
【考點釋疑】中國山東問題的由來與解決
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德國強占膠州灣。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對德國宣戰(zhàn),日本侵入中國山東,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占有的權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凱做皇帝為條件,提出“二十一條”,其中包括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并加以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戰(zhàn)爭時期奪取的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必須由中國收回。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這次會議的英美等國所拒絕,由此導致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由于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和英美反對日本獨占中國而施加的壓力,日本與中國在會外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歸還中國山東主權,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權和很大的經濟利益。日本還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這是對凡爾賽和約中關于山東問題不公正條款的修正,是中國取得的外交成果
【考點釋疑】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
相同點:背景:在大國力量對比發(fā)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性會議
過程:會議都是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的,充滿矛盾和斗爭
結果:會議簽訂了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的一系列條約;都涉及中國問題并侵犯中國主權;條約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決原則,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
作用:新的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
不同點: 巴黎和會是一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宰割戰(zhàn)敗國的分贓會議,成立了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lián)盟,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英國和法國成為會議的勝利者;
華盛頓會議遏制了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美國成為會議的主導者和勝利者。
國際聯(lián)盟
基本要求:知道國際聯(lián)盟的建立、主要機構及國際聯(lián)盟盟約的主要內容。
1.背景:A一戰(zhàn)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 B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lián)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 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2.時間:1919通過了國際聯(lián)盟盟約,并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偛浚喝鹗咳諆韧?BR> 3.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lián)行政院;秘書處
4.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并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
5.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tǒng)治。
6.操縱:英法。由于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lián)。
7.解散:二戰(zhàn)時名存實亡。聯(lián)合國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8.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9.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10.評價: A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為以后聯(lián)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
B在恢復戰(zhàn)后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C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zhàn)(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