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傳染病學輔導003

字號:

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治療:
    診斷
    1.接觸史
    近期有不潔的飲食史或與菌痢患者密切接觸史。
    2.急性腹瀉
    伴有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黏液膿血便,左下腹有壓痛。
    3.血象
    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加。
    4.糞便常規(guī)
    黏液膿血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與紅細胞;糞便細菌培養(yǎng)可分離到痢疾桿菌;糞便免疫檢測示痢疾桿菌抗原陽性。
    5.急性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fā)生呼吸衰竭。腸道癥狀輕或缺如。
    6.慢性菌痢
    過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瀉兩個月以上。
    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于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嘔吐者需靜脈補液??股刂委熢瓌t上不少于5~7日。
    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本型來勢兇猛,應及時針對病情采取綜合性措施搶救。
    (1)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藥物,靜脈給藥,待病情好轉后改口服。
    (2)控制高熱與驚厥
    (3)循環(huán)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
    ①擴充有效血容量;
    ②糾正酸中毒;
    ③強心治療;
    ④解除血管痙攣;
    ⑤維持酸堿平衡;
    ⑥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
    (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的治療
    (1)尋找誘因,對癥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zhì)虛弱者可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改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以利腸道正常菌群恢復。
    (2)對于腸道黏膜病變經(jīng)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腸療法。
    囊尾坳病的概述:
    豬囊尾坳病的病原體是寄生在人體內(nèi)的豬帶絳蟲的幼蟲—豬囊尾坳,豬與野豬是最主要的中間宿主,而人則是豬帶絳蟲的終末宿主。幼蟲與成蟲均為病原體。
    幼蟲:豬囊尾坳一般叫做豬囊蟲,多寄生在中間宿主的橫紋肌里,腦、眼和其他臟器也常有寄生。成熟的豬囊尾坳外形橢圓,約黃豆大,為半透明的包囊,長徑6一10毫米,短徑約5毫米,囊內(nèi)充滿液體,囊壁是一層薄膜,壁上有一個圓形米粒大的乳白色小結。
    成蟲:豬囊尾蝴的成蟲寄生在人的小腸里,叫豬帶絳蟲,或叫鏈狀帶絳蟲,因其頭節(jié)的頂突上有小鉤,故稱“有鉤絳蟲”。成蟲體長2一5米,偶有長達8米的。整個蟲體有700一100個節(jié)片。
    豬帶絳蟲的成蟲只寄生在人的小腸前半段,以其頭節(jié)深埋在粘膜內(nèi)。蟲卵或孕節(jié)隨糞便排出后污染地面或食物。中間宿主最主要的是豬,被豬吞食的蟲卵或孕節(jié),養(yǎng)豬設備在胃腸道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鉤坳破殼而出,在2天內(nèi)鉆人腸壁,進人淋巴及血管內(nèi),隨血流帶到豬體的各組織。首先是蟲體積增大,然后逐步形成一個充滿液體的囊包體。20天后囊上出現(xiàn)凹陷,2個月后在該處形成的頭節(jié)已長成明顯的吸盤與有鉤的頂突,即囊尾拗,對人具有感染力。
    豬囊尾蝴多寄生在肌肉內(nèi),以咬肌、舌肌、隔肌以及頸、肩、腹等處最常見;內(nèi)臟以心肌較多見;在感染嚴重時各處均有,脂肪中也有。豬囊尾坳在豬體可生存數(shù)年,年久后即鈣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