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司法考卷三合同法總論:違約金

字號:


    1.違約金的概念和性質。違約金是指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時應當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shù)量的金錢或財物。依不同標準,違約金可分為:
    (1)法定違約金和約定違約金;
    (2)懲罰性違約金和補償性(賠償性)違約金。合同法施行之前,我國的違約金制度兼容以上各種形態(tài),合同法則作了新的規(guī)定。
    根據現(xiàn)行合同法的規(guī)定,違約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是在合同中預先約定的(合同條款之一);
    (2)是一方違約時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定額損害賠償金);
    (3)是對承擔賠償責任的一種約定(不同于一般合同義務)。
    2.違約金的增加或減少。違約金是對損害賠償額的預先約定,既可能高于實際損失,也可能低于實際損失,畸高和畸低均會導致不公平結果。為此,各國法律規(guī)定法官對違約金具有變更權,我國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也作了規(guī)定。其特點是:
    (1)以約定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或“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為條件;
    (2)經當事人請求;
    (3)由法院或仲裁機構裁量;
    (4)“予以增加”或“予以適當減少”。
    關于違約金的增加,《合同法解釋(二)》第28條還規(guī)定: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的規(guī)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后的違約金數(shù)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后,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關于違約金的減少,《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還規(guī)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30%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guī)定的“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