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手記之:歷史篇(二)

字號: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1.明清專制皇權的加強
    (1)明太祖廢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xié)理奏章,并不參與決策);明成祖設立內閣; 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2)清初承襲明制,設內閣管理日常事務,軍國大事由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清朝設軍機處:雍正帝設軍機處。
    清朝設軍機處:為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
    權限:上傳下達(皇帝政令的傳達部門)
    積極作用:簡化處理政務手續(xù),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結果: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標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2.明清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xiàn)*;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
    【真題再現(xiàn)】
    例題1 (2008·江蘇卷)“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qū)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たh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解析】C 西周時實行分封制,分封了齊國、魯國、燕國等,后又分封了楚國等?!褒R人”、“魯人”、“楚人”的表述顯然是因分封而來。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分封制被徹底打破,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故應選C項。
    【點睛】此題考生出錯的原因是分不清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關系,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分封制的瓦解,理解分封制的消亡和郡縣制的興起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忌⒁鈴闹贫鹊淖兓瘉砝斫馍鐣F(xiàn)象的變化。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隨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露出來,周王直轄地越來越小,一些諸侯國勢力越來越大。維持分封的宗法血緣紐帶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導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動搖,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tǒng)一天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
    例題2 (2017·蘇州五市三區(qū)高三調研)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到站再到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A。等級制度越加嚴格 B。君臣關系越加緊張
    C?;蕶嗖粩嗉訌?D。對地方控制越加規(guī)范
    【答案解析】C 此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從題干材料所描述的君臣關系看,大臣的地位是越來越低,這是由于皇權的不斷加強而造成的。
    【點睛】此題考生出錯的原因是不能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歷史現(xiàn)象。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用唯物史觀分析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演變及影響,而君臣關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忌趶土曋幸⒁庹_認識君主專制。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之上,與中國的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它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為封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時,它也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敗的根源;到了封建社會后期,這種制度愈來愈加強,并且趨于反動,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第2講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復習要點】
    (1)雅典民主政治
    (2)羅馬法
    【復習思路】
    復習本講要一要注意理清兩條線索:一是雅典民主制的孕育、發(fā)展;二是羅馬法的創(chuàng)立、完善與發(fā)展。二注意把握這兩個大方面的相關知識: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發(fā)展、特點和影響;羅馬法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意義和局限性。三要形成一個觀點:希臘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和羅馬的法律制度,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發(fā)展演進留下了寶貴遺產。
    復習時注意注意把握希臘民主政治與羅馬法律,都屬于上層建筑方面的知識,應結合背景把握其形成的原因、條件;并要準確把握、分析其具體內容。還要結合歷史的發(fā)展運用哲學常識分析其意義、影響。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城邦、政體、城邦公民、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僭主制、羅馬執(zhí)政官、元老院、元首制、羅馬法、《十二銅表法》等這些歷史概念都比較抽象,但都是教學的重點,考查的熱點。
    預計2010年高考,本講知識在選擇和非選擇題型中均有可能出現(xiàn),選擇多以創(chuàng)設新情景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非選擇要注意古今結合,探究這些古代文明對當今社會影響的具體實例,把抽象的法律知識同今天的現(xiàn)代文明有機地進行聯(lián)系和比較。在復習過程將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的法律與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道路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
    【知識歸納】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確立過程
    (1)形成的條件
    地理條件: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huán)境促成了希臘小國寡民。
    政治條件:希臘城邦。 城邦特征:小國寡民。
    經濟條件:以工商、航海為主。
    思想條件:向海外殖民擴張,富有開拓、冒險精神。
    (2)民主政治確立的過程
    雅典民主制的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取代君主制,為民主政治準備了條件。
    梭倫改革,將雅典引上民主政治軌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最終確立起來。
    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進入“黃金時代” 。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主要內容
    運作機構:公民大會(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權力的代表,負責監(jiān)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與監(jiān)督機關,負責審理各類重要案件。)
    運作方式: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
    特別措施: “陶片放逐法”,打擊野心家。(克里斯提尼時期)
    向公民發(fā)放工資和津貼,保障公民參政。(伯里克利時期)
    (2)民主制的特點 :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雅典民主的實質 :少數(shù)人的民主、奴隸主階級的民主。
    (4)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chuàng)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為雅典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奠定基礎。
    消極: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廣大婦女、奴隸、外邦移民無權利);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
    2.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羅馬法的起源與確立
    概念: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的總稱。
    目的:維護帝國的統(tǒng)治。
    起源:《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意義: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完備:《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形成。
    (2)分類
    從形式上:分為成文法與習慣法。
    習慣法:特點: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局限:為保護貴族特權提供可方便。
    成文法:背景:平民和貴族斗爭。 誕生的標志:《十二銅表法》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從結構上:包括公民法、萬民法。(公民法與萬民法的主要區(qū)別是適用范圍)
    公民法: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
    萬民法: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背景:羅馬對外擴張,版圖擴展 目的:解決民族矛盾與經濟問題)
    從內容上:分為公法(關于國家利益的法律)、私法(關于私人利益的法律,是羅馬法的核心)
    (3)羅馬法的內容:主要調整財產關系,規(guī)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核心)
    保護除奴隸以外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他們的多種權利。
    制約或消除父家長權、夫權等。
    (4)重要理念:“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滲透著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正義等。
    (5)影響:對羅馬:維系和穩(wěn)定了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
    對后世:是歐洲大陸法系的起源和基礎。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的古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