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教小故事【三篇】

字號:


    #兒童故事# #兒童早教小故事【三篇】#:好的故事能夠帶給孩子好的熏陶和感染,對于激發(fā)孩子的智慧和潛能有一定的幫助。還等什么吶!快來給寶寶講個有趣的早教故事吧!
    早教故事:螞蟻看大鰲(一)
    古時候,東海里面住著一只大鰲(ao)。這只大鰲身形非常巨大,讓人看了驚嘆不已,它頭頂著蓬萊仙山,在浩瀚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它的舉動非常壯觀,飛騰而起的時候,一直沖入九霄,水柱噴涌直上,水花直濺到方圓百里的地方;它潛入水中的時候,巨浪翻滾,濤聲震天,海中卷起巨大的漩渦,這樣的奇特景象簡直叫人嘆為觀止。
    有一群紅螞蟻住在蟻冢上,整天為了生活忙忙碌碌,沒有見過什么世面。有一只去外面旅行的紅螞蟻聽說了這只大鰲的情形,心中很是向往,就回來對螞蟻們說:“聽說東海有只大鰲,行動時的奇觀舉世無雙,我們也去見識見識吧!”螞蟻們聽了,覺得這確實是個開眼界長見識的好機會,就高興地答應(yīng)了。
    螞蟻們長途跋涉,終于來到了東海邊上。它們?nèi)盏纫古?,只希望能親眼一睹大鰲的風(fēng)采。足足等了一個多月,大鰲都一直沒有露面,螞蟻們想見到它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急切。
    螞蟻們實在等得有些灰心了,就商量著想回去了。正當它們準備離開的時候,突然天昏地暗,刮起了一陣狂風(fēng),海面上掀起萬丈高的巨浪,浪濤相撞的聲音如雷鳴一般震人耳鼓。螞蟻們差一點被風(fēng)刮跑,它們掙扎著大聲喊道:“要小心哪,恐怕大鰲就要出現(xiàn)了?。 ?BR>    過了幾天,風(fēng)漸漸停息,海水也恢復(fù)了以前的寧靜。遠遠望見海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了一座大山,它的頂端已沒入了空中的云團甲,有時候向東邊飄移,有時候又向西邊飄移。
    這時候,螞蟻們禁不住議論紛紛。它們說:“跑了這么多路,又等候了這么多天,原來也不過如此呀。大鰲頭頂仙山就好比我們頭頂著米粒;它在海里游動、停息還不是就如同我們在蟻冢里爬行和休息。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罷了,也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枉費我們的力氣千里迢迢來看它了!”
    螞蟻們竟然把大鰲驚天動地的壯舉和它們微不足道的行為相提并論,實在是有眼不識泰山。我們做人,需要多一份虛心,少一份驕傲;多一點不斷努力的上進心,少一點盲目自滿自足的惰性。
    早教故事:不龜手之藥(二)
    宋國有個人善于炮制防止凍裂的不龜(jun)手之藥,他的家族靠著這個祖?zhèn)髅胤?,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yè),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
    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說有不龜手之藥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shù)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zhèn)鞯拿胤揭u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zhuǎn)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后總算統(tǒng)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為?于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奔赴吳國,對吳王說,今后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tǒng)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zhàn)。由于吳軍將士涂抹了不龜手之藥,戰(zhàn)斗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后,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tǒng)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jié)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zhàn),則可以戰(zhàn)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對象不同,其結(jié)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
    早教故事:澆水與添薪(三)
    戰(zhàn)國時代有個哲學(xué)家名叫巫馬子,他有一次對墨子說:“您提倡兼愛哲學(xué),主張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yīng)當團結(jié)友愛、平等相待,可是卻沒能給別人帶來什么直接的好處;我主張各人顧各人,人人自行其是,獨來獨往,也沒聽說傷害了誰。我們兩人迥然不同的哲學(xué)主張,目前都還沒有顯示出其應(yīng)有的社會效果來,可是為什么您總是認為只有自己的理論是對的,而要全盤否定我的理論呢?”
    墨子并沒有正面回答巫馬子的提問,而是另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假如現(xiàn)在有人在這里放火,一個人看到后趕緊去提水,準備把火澆滅;而另一個人則打算往火里添柴,希望這火勢越燒越旺。不過,這兩個人現(xiàn)在僅僅只是在心里這樣想,一時還未付諸行動。那么請問,您對這兩個人作何評價呢?”
    巫馬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當然認為那個準備提水滅火的是好人,而想在火上添柴的人則是居心叵測、需要提防的?!?BR>    墨子于是笑了,他說:“對呀!這就說明我們議人論事不能忽視其動機。而今,我主張兼愛天下的動機是好的,所以我肯定它;而您主張不愛天下的動機則令人費解,所以我當然要否定它。”
    墨子與巫馬子的這場論辯證明: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判斷一件事的好壞,當然主要是看其所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但有時當某人的計劃、打算尚未付諸實行時,我們也可以從他提出的這一計劃、打算的動機出發(fā),推斷其效果的好壞。這就是哲學(xué)上的動機與效果的統(tǒng)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