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東高考歷史一輪模擬試題及答案

字號:

1.按照周初禮制,周王用九鼎,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隨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據此可知該墓主所處的時代
    A周統(tǒng)治中心在隨州B分封制遭破壞C青銅冶煉技術成熟D宗法等級森嚴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2
    2.漢安帝時,某地方官犯罪,大臣們認為應給以“禁錮二世”的處罰,太尉劉愷指出:“《春秋》之義,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所以進人于善也?!庇谑前驳巯略t禁錮罪臣本人,不株連子孫。漢代多次出現(xiàn)這種援引《春秋》判決案件的情況。這反映了當時
    A地方吏治廢弛B試圖重建禮樂制度C君主專制加強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3
    3.據史書記載,南宋時期太湖洞庭山區(qū)“地方共幾百里,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這反映了南宋時期該地區(qū)
    A區(qū)域間的長途販運興盛
    B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C農業(yè)生產以市場為導向
    D傳統(tǒng)農業(yè)精耕細作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4
    4.明代君臣沖突激烈,官員經常尖銳地批評皇帝所為,敢于自請辭官,還多次群體性的直接上朝抗爭;皇帝好用廷杖,許多官員因建言而死于杖下。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因為
    A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腐敗B丞相制度被廢除C三綱五常受到了批判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5
    5.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規(guī)定:嗣后大清國大臣與大合眾國大臣公文來往,應照平行之禮,用“照會”字樣;領事等官與中國地方官公文往來,亦用“照會”字樣。這一規(guī)定
    A擴大了美國在華的領事裁判權
    B表明中美兩國開始平等外交往來
    C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國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規(guī)則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6
    6.上海輪船招商局籌建時,商人入股并不踴躍,清政府撥款20萬串錢以“示信于眾商”。此后,招商局還獲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緩付利息的借款,以及減免部分稅費的優(yōu)待。這反映
    A政府推動了中國早期工業(yè)化的發(fā)展
    B“官”與“商”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C輪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
    D政府對民間資本的控制日漸加強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7
    7.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有計劃的與敵人發(fā)行偽幣與破壞法幣的政策做斗爭,允許被割斷區(qū)域設立地方銀行,發(fā)行地方紙幣。”1941年4月,新四軍在根據地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銀行,隨后建立印鈔廠,發(fā)行抗幣,并禁止日偽貨幣在根據地流通。中共的這些舉措
    A加劇了淪陷區(qū)的通貨膨脹
    B挫敗了日寇對國統(tǒng)區(qū)的經濟封鎖
    C為持久抗戰(zhàn)提供經濟和物質支持
    D使抗幣成為國民政府的合法貨幣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8
    8.1960年,中共中央發(fā)出《十二條》,肯定了農村集市在活躍農村經濟發(fā)展方面的作用; 1961年,中共中央發(fā)出《農業(yè)六十條》等指示,允許和鼓勵社員種自留地和發(fā)展家庭副業(yè)。這些決策有利于
    A改變農村所有制結構
    B 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
    C深入推進“大躍進”運動
    D扭轉當時農村經濟形勢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9
    9.下列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民主政治核心觀念的是
    A用抽簽方式選舉議員和陪審員等
    B政府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生活的公民發(fā)放工資
    C陪審法庭依據訴訟人的演說了解案情、進行判決
    D每部落各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0
    10.英國史學界對1832年議會改革后的議員成分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工業(yè)、商業(yè)和知識界等“中等階級”的議員,在議會中所占比例約四分之一;貴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議員占議員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這反映出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
    A抑制了“中等階級”的發(fā)展
    B加速了貴族政治的瓦解
    C推動了英國工人運動的興起
    D使工業(yè)資產階級控制了英國政權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1
    11.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互惠貿易法案》,規(guī)定:由行政部門實施關稅減讓談判并與國外政府簽署相關協(xié)議;以1930年關稅法案規(guī)定的關稅(美國歷關稅稅率)為標準,總統(tǒng)有不超過50%的稅率減讓和讓外國商品維持免稅進入美國市場待遇的權利;實行無條件最惠國原則。根據這一法案
    A國會喪失貿易立法的權力
    B關稅壁壘被廢除,實行自由貿易政策
    C行政機構在對外貿易中的權力擴大
    D美國確立了國際貿易體系的核心地位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2
    12.冷戰(zhàn)時期的政治評論員曾經指責一些軍事聯(lián)盟如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并使地區(qū)沖突有轉變成超級大國之間核對抗的危險。冷戰(zhàn)結束后,贊揚這些軍事聯(lián)盟具有控制沖突升級的能力卻成為時尚。這些評論員認識變化的背景是
    A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B兩極格局瓦解使大國對抗的危險消失
    C聯(lián)合國作用的增強
    D冷戰(zhàn)結束后的世界出現(xiàn)新的不穩(wěn)定性因素
    分值: 4分 查看題目解析 >
    簡答題(綜合題) 本大題共82分。簡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
    1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主張把教育作為施政的基本手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促成忠君孝親奉公守禮的社會風俗的形成。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是造就一批有道德有才能可從政的賢人,即君子。君子應做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鬃犹岢隽恕坝薪虩o類”的主張,即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但他又把人分為上中下三等,認為可以受教育的是中人。上人是生而知之無須受教,對于下愚之人,則只能用刑罰來管制他們??鬃永^承西周傳統(tǒng),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并吸納有用學科加以充實調整。孔子主張教學要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要求學生溫故知新,學而不厭,學思結合,積極實踐等。
    ——摘編自《論語》等
    材料二 柏拉圖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鞏固一個“理想”社會秩序的工具。柏拉圖認為理想社會應該由優(yōu)秀的哲學家來當統(tǒng)治者,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哲學王”。他認為“哲學王”應該熱愛知識、熱愛真理、熱愛國家、堅持正義且勇敢、大度、機智、靈敏。柏拉圖主張“精英”教育。教育的對象應是那些中上層統(tǒng)治者,而下層的勞動者則應習慣于克制欲望,盡心盡力地為統(tǒng)治者服務。柏拉圖的教學內容,被后人總結為“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柏拉圖在教學中多用演講、交談、對話、辯論來傳授知識,教育中重思維的培養(yǎng)和理性的啟發(fā)。
    ——摘編自柏拉圖《理想國》等
    1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和柏拉圖教育思想的共同點。(13分)
    1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12分)
    分值: 25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4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是行動實際產生的結果并不是預期的,或者這種結果起初似乎還和預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
    ——恩格斯《論歷史規(guī)律》
    15.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行動的目的與結果”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簡述須有史實依據)
    分值: 12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5
    [歷史——選修1:歷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地方機構沿襲元朝行省舊制。洪武九年,廢行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號稱“三司”,共同組成省級政權機構,分別執(zhí)掌行政、司法和軍事。“三司”各司其職,每遇“大事”,布政使須再申報有關部門批準。特別是遇到地方“民變”或*,布、按二司無權調動軍隊,須向朝廷申報,往往形成被動局面。
    宣德八年,朝廷發(fā)布設置“巡撫”的諭旨。及至萬歷年間,“巡撫”總領一省軍民大政,“三司”悉聽節(jié)制的新體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撫”只是管轄一個省。而在正德年間農民起義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數(shù)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書都察院御史以“總督”去總管數(shù)省,“總督”一職出現(xiàn),督撫制度初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規(guī)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為主,“巡撫”和“總督”始終是臨時差派,仍被視為京官。清代,總督、巡撫正式演變成為省級地方行政長官,并且有較為完備的機構建制。
    ——摘編自唐進《中國國家機構史》等
    16.根據材料,概括明朝督撫制度的內容。(9分)
    17.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督撫制度的作用。(6分)
    分值: 15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6
    [歷史——選修2: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極端殘酷性以及交戰(zhàn)各國經濟危機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戰(zhàn)情緒日益高漲。到戰(zhàn)爭后期,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成為一些國家發(fā)生革命的重要動力?!昂推?、面包、自由”是1917年的俄國革命、1918 年的德國革命和奧匈帝國境內革命的普遍口號。戰(zhàn)后歐美各國的反戰(zhàn)與和平運動得到了大發(fā)展。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嘗試保障和平從而保護列強利益的國際組織——國際聯(lián)盟應運而生。在英國,由于大戰(zhàn)后長期的經濟不景氣,民眾和他們的領導人都不想再有新的戰(zhàn)爭,不論這種戰(zhàn)爭是由誰挑起的以及英國是否應該為正義而戰(zhàn)。這種民意,對英國綏靖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與社會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曾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結束一切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然而,僅僅過了20年,另一場大戰(zhàn)就在1939年爆發(fā)。美國歷史學家H·斯圖爾特·休斯在其頗有影響的著作《歐洲現(xiàn)代史》中認為:“正是第一次大戰(zhàn),使得歐洲社會不可能在舊基礎上重建。這次戰(zhàn)爭‘為未來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種人們無法維持國內國際穩(wěn)定的局面,從而下一次大戰(zhàn)終于不可避免?!?BR>    ——摘編自徐藍《一戰(zhàn)史研究的新問題新進展新觀點》
    18.根據材料,說明當時的人們?yōu)槭裁凑J為第一次大戰(zhàn)是“結束一切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8分)
    19.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7分)
    分值: 15分 查看題目解析 >
    17
    [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徐光啟(1562—1633),南直隸松江府上??h(今屬上海市)人。徐光啟出生那年,上??h遭受倭寇侵擾,松江府又發(fā)生災荒。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親為了生活而從事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生產。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徐光啟從小就對治產興家、抗擊倭寇有著直接的印象。1581年,徐光啟二十歲時,考中了秀才。但此后兩次京試進士,均落第。1596年,徐光啟開始教私館。在韶州時,遇見了耶穌會傳教士郭居靜,第一次聽到有關西洋的自然科學學說。后來在南京又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并加入了天主教。1604年,43歲的徐光啟中進士,艱辛的科舉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時文,真是無用”。他還曾設想廢棄八股文,叫學生去學一些“有用之學”。他赴北京任職后,向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識。并先后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1633年徐光啟主持編寫《崇禎歷書》,其中采用了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創(chuàng)立的宇宙體系,引進了經、緯度及其有關的測定、計算方法等。另外徐光啟還編寫了《農政全書》?!掇r政全書》轉錄了很多古代和當時的農業(yè)文獻,同時也收錄了徐光啟自己撰寫的農業(yè)方面的專門論述,這部分論述都是徐光啟經過試驗和觀察之后取得材料寫成的,科學性較強。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20.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徐光啟接受并傳播西學的因素。(8分)
    2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徐光啟對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貢獻。(7分)
    17 第(1)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
    正確答案
    因素:徐光啟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科舉經歷;明朝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西學東漸。(每點2分,共8分)
    解析
    根據材料“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生產……治產興家、抗擊倭寇有著直接的印象”得出徐光啟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根據“徐光啟二十歲時,考中了秀才。但此后兩次京試進士,均落第”“艱辛的科舉/之路使他反思”得出科舉經歷;根據“第一次聽到有關西洋的自然科學學說”“向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識。并先后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得出西學東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科學技術。
    考查方向
    本題考查的是徐光啟
    解題思路
    仔細的多讀幾遍材料,對材料的核心信息進行分析概括,提取歸納,形成答案,不要照搬材料。
    易錯點
    材料比較長,學生對于這樣的材料往往缺乏耐心,不能系統(tǒng)的整體上把握材料,從而不能完整的提煉材料信息,回答遺漏答案。
    17 第(2)小題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
    正確答案
    貢獻:翻譯西方著作,介紹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采用西方科學方法和知識,發(fā)展傳統(tǒng)天文、歷法;編著總結性的科學著作。(每點2分,不超過7分)
    解析
    根據材料“先后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得出翻譯西方著作,介紹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根據材料“徐光啟主持編寫《崇禎歷書》,其中采用了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創(chuàng)立的宇宙體系,引進了經、緯度及其有關的測定、計算方法等”得出采用西方科學方法和知識,發(fā)展傳統(tǒng)天文、歷法;根據“徐光啟還編寫了《農政全書》”得出編著總結性的科學著作。
    考查方向
    本題考查的是徐光啟
    解題思路
    解答此題需要仔細的閱讀材料,找到材料中關于徐光啟傳播西學所起的作用,同時根據所學知識對答案進行補充。
    易錯點
    讀不懂材料,不能準確的提煉材料的核心思想,對材料一知半解,形不成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