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下冊語文復(fù)習(xí)資料

字號:

第22課 《陋室銘》
    一、文學(xué)常識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唐代中期詩人、哲學(xué)家,字夢得。他政治上主張革新,曾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專政和藩鎮(zhèn)割據(jù)。王叔*新失敗后,他屢遭放貶。本文就是他被貶為和州刺史的時候?qū)懙?。后?jīng)人推薦,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著有《劉賓客集》,也稱《劉夢得集》。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二、背誦默寫
    1.本文緊扣“陋室不陋”立意。開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隱喻陋室具有“名”“靈”的性質(zhì)。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結(jié)尾點題句是:何陋之有?
    4.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寫主人生活環(huán)境清雅的駢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6.表現(xiàn)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7.表現(xiàn)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8.作者運用典故,表明自己雖然身居陋室,卻同古代圣賢一樣安貧樂道,具有遠大抱負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BR>    9.“何陋之有?”語出《論語》,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敝刑峒皟蓚€歷史人物,一個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諸葛亮,一個是西漢時的文學(xué)家揚雄。
    11.文中實寫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虛寫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三、注意字詞讀音
     馨 苔痕 鴻儒 案牘 諸葛 西蜀
    四、古今異義
    1.談笑有鴻儒 古義:大,淵博。 今義:大雁
    2.無案牘之勞形 古義:身體。 今義:形狀
    五、一詞多義
    1.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助詞,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2.則:有仙則名(則:就,那么)
    至則無可用(則:卻,但是)
    六、詞類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出名,。 名詞做動詞。)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顯靈,有靈驗。 形容詞做動詞。)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方位名詞做動詞)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亂:使……擾亂;勞:使……勞累。使動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斷句,是,動詞,表判斷。與現(xiàn)代漢語中判斷“是”相同。)
    譯:這是簡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它簡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裝,賓語前置,正確應(yīng)為“有何陋?”)
    譯:有什么簡陋的呢?
    八、重點問題
    1.本文立意有何特點?
     題目雖為“陋室銘”,但作者要表現(xiàn)的是“陋室不陋”,這是反向立意。
    2.緊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陋室不陋”的?
     從三個方面來表現(xiàn):居住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居住環(huán)境。寫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靜的氣氛。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人物。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來襯托自己的德才兼?zhèn)?,高雅脫俗?BR>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日常生活。
    3.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隱含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表明雖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個像他們那樣德才兼?zhèn)涞娜恕?BR>    4.本文的寫作上有什么特點?試結(jié)合課文簡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過對居室環(huán)境的描寫,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現(xiàn)作者安貧樂道的情懷和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
    5.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
     除主旨句與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駢句。(相鄰的兩句話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對,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xiàn)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lián)句之末,用韻母、聲調(diào)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韻腳為;名、靈、青、丁、經(jīng)、形、亭,所押的韻是ing。)
     好處是:駢句對偶讓文章具有音樂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也便于吟誦和記憶。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對偶)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對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問)
    第23課《愛蓮說》
    一、文字常識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北宋哲學(xué)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書堂講書,因書堂前有發(fā)源于蓮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鄉(xiāng)營道濂溪給書堂命名為“濂溪書堂”,世稱“濂溪先生”。
    周敦頤繼承了《易經(jīng)》等傳統(tǒng)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發(fā)展成為濂溪學(xué)派,他又是宋代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哲學(xué)占有重要地位。
    “說”是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fā)表議論的文體,偏重于議論。
    二、成語
    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F(xiàn)比喻說話或?qū)懳恼潞喢鞫笠?,不拖泥帶水?BR>    三、背誦默寫
    1.比喻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許的名句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與《紅樓夢》中“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與古人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剛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句子:香遠益清。
    3.比喻君子通達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端莊儀態(tài),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隱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貴者,用“蓮”比喻君子。
    四、重點字音字形
     甚蕃 淤泥 濯 清漣 褻玩 隱逸 噫 鮮有聞
    五、古今異義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植: 古:豎立 今:種植
    六、一詞多義
    1.鮮 鮮有聞:少。 2.獨 獨愛菊:惟獨,只。
     寡廉鮮恥:少。 寡孤獨:老而無子。
     芳草鮮美:新鮮。 無獨有偶:單獨,一個。
     屢見不鮮:新鮮。
    3.玩 玩物喪志:玩弄,戲弄。 4.者 可愛者甚蕃(……的東西)
     玩世不恭:玩弄,戲弄。 蓮,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斷)
     同予者何人(的)
     5.而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連詞,表轉(zhuǎn)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連詞,表轉(zhuǎn)折)
    6.之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水陸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7.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語氣詞,相當(dāng)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嬖~,相當(dāng)于“與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罢咭病北砼袛?。翻譯時,分句中間要加“是”。)
    譯: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
    2.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倒裝句,“菊之愛”應(yīng)為“愛菊”)
    譯:對于菊花的喜愛,自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
    八、重點問題
    1.作者筆下的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請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蓮花表現(xiàn)了君子怎樣的品質(zhì)?
    (1)從生長環(huán)境來看,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顯示了一種高潔、質(zhì)樸,就像君子不與惡濁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許一樣讓人欽佩。
    (2)從它的體態(tài)香氣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不趨炎附勢,美名遠揚。
    (3)從風(fēng)度氣質(zhì)看,“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高潔、莊重,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儀態(tài)莊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2.作者在文中寫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三種花的態(tài)度分別是怎樣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寫菊、牡丹的作用:寫菊是正面襯托蓮(正襯),寫牡丹是反面襯托蓮(反襯),這樣襯托出蓮高尚可愛,從而突出作者對蓮的的欣賞、鐘愛之情。
     態(tài)度:對菊是惋惜,從“陶后鮮有聞”可以看出;對牡丹是鄙視,從“宜乎眾矣”可以看;對蓮是“欣賞、鐘愛”,從“同予者何人”的反問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敘述、描寫,第二段主要采用議論、抒情。
    4.本文中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在蓮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本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贊賞,表明自己對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fēng)的鄙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