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第二十一中學介紹

字號:

每到中學報名季的時候,很多家長和同學都在思考什么學校好,各個學校有什么特色,為此特別整理了國立第二十一中學的基本情況介紹,希望可以為大家選擇中學提供一份參考。
    為國儲才將軍辦學
    國立第二十一中學(連云中學前身),始創(chuàng)于1942年初。
    這時,臺兒莊戰(zhàn)役中戰(zhàn)功卓著的抗日將領(lǐng)王仲廉將軍(黃埔軍校第一屆畢業(yè)生,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蘇魯豫皖邊區(qū)二路挺進軍總指揮),不顧艱難險阻,抱定為國儲才之宗旨,于1942年在安徽太和創(chuàng)辦了蘇魯豫皖四省邊區(qū)戰(zhàn)時中學(后改為國立第二十一中學)。
    1942年3月,王仲廉將軍受命之時,即指派本部丁熙民總參議、仝菊圃參議、秘書李厚庵擬定具體計劃,緊鑼密鼓進行籌備。時肖縣中學遷太和,經(jīng)協(xié)商決定以該校為基礎(chǔ),著手籌建戰(zhàn)時中學?;I建處設在太和縣徐禪堂,籌建處成員:丁熙民主持全面工作,劉漢川、桑逸卿負責延聘教職員工及教學組織工作,李壽山、李厚庵負責籌措糧秣及教室建設。由于學生日漸增多,徐禪堂校址不足應用,于是選定城內(nèi)西南隅山西會館及徐氏祠堂舊址,利用城磚以及兵工建筑校舍。55師及保安的兩個團擔任建筑任務,于7月初開工,至1943年2月,完成校舍250間。經(jīng)費來源:諸如學校辦公、教職員工生活及學生食宿、書籍等費用,月需經(jīng)費100多萬元,在改國立前全由王校長籌措,改國立后,每月中央教育部僅撥款十幾萬元,其余仍由王將軍設法彌補。
    穎水之濱戰(zhàn)中成立
    各項籌備工作基本就緒后,隨即開始招收學生。蘇魯豫皖淪陷區(qū)廣大失學青年聽到這個消息,紛紛沖破敵人封鎖線,到太和報考戰(zhàn)時中學。學校原計劃招收500人,到6月底,已錄取800人之多,還有不少青年學生繼續(xù)從四面八方涌來,王仲廉校長當機立斷:凡來自淪陷區(qū)的失學青年,一個也不能拒收。臨時供給問題由軍需處籌措解決,每人每天不得少于一斤糧食,并供應菜金。8月間共錄取1920名學生,竟達原計劃近4倍。錄取的學生年齡不等,水平不一,男女都有。初步確定,分班前以上大課為主,主要進行抗日救國、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和了解,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重新進行了編班,分高中、初中、師范、職業(yè)、女生5個部,共40個班級。高中、初中部設在校本部,由教導處直接管理,不另設主任。師范部設在徐禪堂;女生部設在徐寨,后遷到太和城內(nèi)徐家祠堂;職業(yè)部設在附近農(nóng)村,各部均有主任分管。
    更名國立二十一中
    1942年8月,教育部劉季鴻司長來皖北視察工作,王校長向教育部申請將蘇魯豫皖戰(zhàn)時中學改為國立中學。9月接教育部電令蘇魯豫皖四省戰(zhàn)時中學改為國立第二十一中學,校長王仲廉、代校長丁熙民、教導處主任仝菊圃、總務主任王子石、總隊長秦克明。10月初,山西會館改擴建工作完成,新建、改建30多口教室和宿舍,新建圍墻和大門,大門兩側(cè)書寫“明恥、教戰(zhàn)、樹人、建國”八個大字。樓兩側(cè)書寫“尊師重道、敬業(yè)樂群”八個大字。這都是當時國立第二十一中學的校訓。
    1942年10月10日,隆重舉行慶祝國立第二十一中學開學典禮并掛校牌,從此,學校走上正軌,各部門工作有條不紊,各種文體活動分別展開。歌詠隊、管弦樂隊、籃球隊等分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學校還組織了冬令營、春季運動會、話劇表演等。1943年5月4日青年節(jié),學校組成代表隊參加邊區(qū)組織的論文、演講、歌詠、籃球等比賽,各項比賽均獲得優(yōu)良成績,整個學校呈現(xiàn)出一派熱氣騰騰、生機勃勃的景象。
    1944年學校舉行第二屆初中畢業(yè)生考試,150名初三學生升入本校高中一年級,同時招收初中一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