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重要的代表作品,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感情真摯,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優(yōu)美洗練。它以美的語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眷戀和那似清煙如微波般是離情別緒,猶如一首憂傷的小夜曲,輕柔舒緩,令人回味無窮。鑒于本詩的這些特點,我制作了帶有藍天白云,岸邊垂柳,潺潺小溪等畫面的課件,再配上輕柔的具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曲子,首先為學生營造出自然景物與個人自由天性相融合的氛圍,并以誦讀法貫穿教學全程,使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其別具一格的意境之美,進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說學生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并且缺乏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訓練學生誦讀、鑒賞詩歌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領(lǐng)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 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素質(zhì)要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我的教學目標包括: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主動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反復朗讀,品味現(xiàn)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四、 說教學重點
1.感受《再別康橋》內(nèi)容上的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shù)上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
2.把握意象的含義和作用,品味詩歌的意境
3.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說教學難點
1.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把握詩歌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jù)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jié)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復朗讀,深入體會。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已經(jīng)成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lián)想法,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教學程序: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nèi)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簽”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tài).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guān)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nèi)心。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后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diào)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diào)和節(jié)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fā)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diào)。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diào):舒緩 低沉
節(jié)奏:輕柔 和諧
(三)研析結(jié)構(gòu),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jié)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fā),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1、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币簿褪钦f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們稱它為意象。那么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保ā段鼰熍c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梢哉f,“康橋情結(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jīng)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復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jié),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么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么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zhí)著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后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jié)“輕輕地”變?yōu)楹蟆扒那牡亍?,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為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fā)掘詩歌的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四)、作業(yè)布置:
一節(jié)好課的結(jié)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3、小結(jié)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并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yè)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說課結(jié)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