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猴王出世》

字號:

語文課件對大家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五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猴王出世》,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避暑、楷書、造化、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腦、抓耳撓腮”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古典小說的語感。
    教學重點:
    了解石猴從出世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讀語言,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設計理念:
    《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我國文化一燦爛的瑰寶,是學習祖國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喜歡讀、樂意讀的好書。教學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讀書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積累課文的優(yōu)美語言,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游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1、《西游記》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記》中,你喜歡誰?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2、這就是神通廣大,無人不曉的孫悟空,那他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讀通課文。
    1、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所以有些句子會覺得不好讀,不好懂。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交流自學情況,說說自己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現在還有什么不懂的?教師引導學生大概了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石竅、圍圓、與狼蟲為伴
    拱伏無違、抓耳撓腮、力倦神疲、序齒排班、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讀通并理解)
    三、自主學文,感悟猴趣。
    1、讀閱讀提示,給我們提出什么要求?
    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與同桌交流一下。
    4、組織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里來的?先找出課文中的句子,朗讀感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相機板書出:仙石迸裂。
    (2)這只快樂的石猴是如何成為猴王的?
    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內容的句子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板書:尋源稱王。
    四、學習語言,欣賞美文。
    1、同學們,石猴出世并成王,這一經過很精彩,課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優(yōu)美。請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想想為什么喜歡。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讀,指名讀,讀正確。
    B、這個句子在寫法上很有特色,你發(fā)現了嗎?請再讀一讀。
    (語言簡練,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
    A、讀句子,圈出動詞。結合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B、采用對比的寫法。
    C、朗讀句子。
    D、模仿寫話。
    (3)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A、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B、朗讀體會。
    五、小結,感悟特點。
    1、我們了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說說。
    (活潑可愛、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敘的只是孫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說《西游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游記》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學們講的這些都是他協(xié)助唐僧取經的路上的故事。孫悟空能協(xié)助唐僧成功取經,這與他的特點分不開。再一起讀這些詞。
    六、拓展延伸,激發(fā)積累欲望。
    1、《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有名的語句,并想想美在哪?
    2、從19世紀開始,《西游記》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于世,受人們喜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游記》,準備好召開一個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題曲,師: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這一課吧!
    板書設計:
    21、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勇敢無畏
    仙石迸裂——毛遂自薦聰明伶俐——尋源稱王
    身手不凡……
    教學反思
    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直關注的,討論的話題。真正有效教學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今天,秀芳工作室又開展課堂研討活動,對課堂教學中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的分配、課堂問題的有效性、學生集體學習的時間和學生發(fā)言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觀察統(tǒng)計,分析討論。利用課堂觀察對課堂的有效性進行科學地分析與評價。
    
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文前“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用精讀、略讀、默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讀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王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味語言,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游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并做出注釋,標注出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出示長篇小說《西游記》,這本書你們看過嗎?大家對《西游記》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記》中,你喜歡誰?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喜歡的理由嗎?
    2、很多同學都喜歡神通廣大,能力非凡的孫悟空,那他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了解大意,整體感知猴王形象。
    1、根據文前“閱讀提示”,明確問題。
    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所以有些句子會覺得不好讀,不好懂。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3、交流學習課文主要內容。
    (1)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說說石猴是哪里來的。(相機板書:來歷--仙石迸裂。)
    (2)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石猴是如何成為猴王的?。(板書:成王--跳水尋源。)
    (3)留在你腦海里的是一個怎樣的猴王?(神奇、活潑、勇敢、無畏、自信……)
    4.小結過渡。仙石迸裂,化出一個石猴,往水簾洞一跳,跳出一個猴王,從這里開始,一個美猴王的形象,走進每一個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吳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樣的語言,把一個猴子的形象寫得深入人心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石猴的生活,去發(fā)現,去感受。
    三、品味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學習“猴王出世”,感悟語言的“精煉”。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想想為什么喜歡。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讀,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讀這段話,讀出猴的快樂和自由
    3.提問:你發(fā)現這句話有哪些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從三方面觀察發(fā)現,
    關注語言形式--對聯;排比;精煉。
    關注語言內容--飲食、交友、起居。
    關注語言節(jié)奏--三個字(動賓結構),短促有力
    4.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guī)律,讀出活力
    5、你讀到了一只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上批注。
    6、小結。作者寫的是一只歡快跳躍的猴子,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jié)奏?;蛘哒f,從這樣的語言,我們讀到了一個活潑可愛、頑皮跳躍的猴子。像這樣內容與語言高度統(tǒng)一,這就是經典。課文還有哪些這樣經典的句子呢?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
    (二)研讀“猴子成王”,感受語言的魅力。
    1、快速瀏覽“石猴稱王”的內容,請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注。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A、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的?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B、朗讀體會。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
    A、讀句子,圈出動詞。結合表演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B、指導朗讀,體會猴子的“膽小”。
    四、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1、我們了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說說。(活潑可愛、機智勇敢,敢作敢為,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敘的只是孫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說《西游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游記》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學生講述《西游記》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題曲,師:讓我們在歌聲中再感受猴王的風采!
    五、拓展延伸,激發(fā)學生積累欲望。
    1、《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從19世紀開始,《西游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們喜愛。希望同學們都能讀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經典的魅力,
    2、同學讀過《西游記》后,我們要召開一個故事會,每人準備好一個故事,看誰講的故事精彩。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來歷:仙石迸裂--頑皮可愛
    成王:跳水尋源--敢作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