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勵志:勵志演講三篇

字號:


    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為您提供以下內容,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篇一】把孤島連成大陸
    始終有兩種力量,在我們一生中激蕩。一種推著我們向外走,一種拉著我們向內收。一種力量去遠方,一種力量回原鄉(xiāng)。
    這一年,我們依然在工地上揮汗如雨,依然進出寫字樓風風火火,或者像候鳥一樣滿世界飛翔……無論我們有多忙,走得有多遠,卻始終被一種力量牽絆,被一種惦記溫暖,被一種責任召喚。于是,我們看到阿拉善沙漠的沙生植物在公益人腳下不斷綿延,看到山間角落里的塵肺病人被一個個找到送醫(yī),看到涼山格斗孤兒們被“遣送”后重新回來學習與訓練。高速運轉的時代陀螺,將社會切割成一個個網格,將人們隔離成一個個原子。但生命意志頑強地向外向上生長,激勵我們從一個個原點走出,又將一個個原子彼此相連,讓吾國斯民,遙相守望。
    曾經,我們以為只要努力工作、播灑汗水,就可以自然獲得更多的收入,站上更高的平臺,讓孩子得到更優(yōu)的教育,使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總有一些意外,可能先于明天到達;總有一些事情,超出個人能力之外。交了昂貴學費,幼兒園不一定就能安全放心;住了高檔小區(qū),空氣不一定就比別處清新;攢了一輩子錢,銀行卡收得再緊也不一定躲得過詐騙的厄運。
    在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獨善其身越來越不可能。我們?yōu)樽约罕济?,也給他人幸福。我們撿起一片廢紙,也是在為自己清潔環(huán)境。你我都是社會生態(tài)鏈的一環(huán),是休戚相依的命運共同體。美好生活需要你我發(fā)自內心的善意,也需要更溫暖的公共產品和制度供給。政府放開生育政策,讓信奉家庭價值的中國人更好地親其親、子其子,不僅滋養(yǎng)著個體的終極幸福,也涵育著中華民族的繁榮之源。
    曾經,我們以為人類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歷史早已教會人們珍惜和平與發(fā)展,但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版圖,一直波譎云詭。有的國家將國門打開,有的卻關門“退群”;有的經濟體高歌猛進,有的增長缺乏后勁;有的可能遍地黃金,有的滿目戰(zhàn)亂貧病……
    世界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的警報一直在為你我鳴響。氣候變化利劍高懸,核爆危機陰魂不散,霸權與恐怖主義的雙頭怪胎競相瘋長,基因技術與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倫 理與法律挑戰(zhàn)?沒有一個國家能退回孤島,自理人類的這些困難。只有深悟命運共同體的真義,穿過看似冰冷的商業(yè)與國家競爭,將一個個漂流的孤島連成共享繁榮的大陸,我們才可能在“天下為公”中牽手大同,這個日夜旋轉的星球,才不會在浩渺宇宙中顯得寒冷寂寥。
    時空坐標中,個體局限性總是影響對歷史大轉折的感知,即使親歷者,也往往在事后才突然醒悟。40年前,改革開放春雷炸響,父輩們篳路藍縷,用一代人的時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也讓百年中國告別積弱積貧,重拾偉大復興的民族自信。今天,“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已過中年,但新時期勇猛精進的圖景,依然讓人怦然心動。曾經念茲在茲近40年的“下個世紀中葉目標”,終于在2017年秋天正式由“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變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歷史的接力棒,由“新時期的新一輩”交給了“新時代的這幾輩”。
    拉開新時代的大幕,讓現(xiàn)代化的列車帶上每一個人。我們重申古老的中華文明,只因它既凝聚于內在的德性,又延伸到無限的遠方。仁不在別處,就在你光明的初心;義不在別處,就在你該走的大道;文明不在別處,就在每一個居仁由義的現(xiàn)代中國人。在忙碌中懂得相互關愛,在逆境中記得堅守良知。無論何時都珍惜自己的選擇,珍惜你我站立的中國。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沐浴新年的陽光,一些朝向內心的期許會在瑣碎的生活中誕生,一些面向世界的夢想會從平淡的日子里升起。我們祝福你,祝福你的期許和夢想,在溫暖的大陸棲息生長。
    【篇二】我們?yōu)槭裁慈鄙倏茖W精神
    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科學,因為科學的知識大部分是從書本上來的。一本和科學有關的書,對我來講具有特別意義的這一本書,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所寫的《初三分鐘》。這本書其實是他拿諾貝爾獎之前三年寫的,所以寫科普書一個好處,就是很可能三年之后,你就獲得諾貝爾獎了。我是在八十年代末那個時期讀到這本書的,那時候我已經做研究生了,那本書給我一個非常大的震撼,是什么呢?仰望星空,看到有非常非常多的星星,那么這些物質是哪里來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這也是哲學家們問了兩千多年的問題。在這本書里面,他講到物理學家、科學家現(xiàn)在有一個理論叫大爆炸理論,得到了實驗和觀測的驗證,這個理論說,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僅僅三分鐘的時間里面,就形成了后來形成恒星的這些物質。所以哲學家們問了兩千多年,但是沒有答案的一個問題,宇宙的起源是什么,物理學家和科學家就這么簡單地回答了。這對我來講是個巨大地震撼,科學的威力就這么大,它可以解決我們哲學家們,我們人類一直想找到的問題的答案。
    所以198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yè),我覺得我書讀得顯然不夠多,那么怎么辦?在科學院讀了兩年的研究生,我覺得我書讀得還是不夠多,知道的東西還是很少,我出國留學,到英國去讀書,我到英國才發(fā)現(xiàn),我書讀得真的是不夠多。為什么呢?在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討論我們的研究的時候,他們經常問一個問題,他說:“What’sthescienceofit(這里面有什么科學原理)?”就說你做的這個研究,或者我們討論的問題,里面的科學是什么,問這個問題。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都一臉茫然,我知道什么是天文,我知道什么是物理,我也知道什么是化學,生物,我都知道,我就是不知道科學是什么。這讓我想起來,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然后一直到英國留學,竟然從來沒有人,從來沒有老師,教過我什么是科學,我學的都是科學知識,我學了很多,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科學精神是什么,科學方法是什么,一直都不知道。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一個是跟孔子有關的,叫作兩小兒辯日。這兩個小孩兒在那吵架,孔子發(fā)現(xiàn)了,孔子好奇心很強嘛,看看這倆小孩兒在干啥,發(fā)現(xiàn)一個小孩兒說,孔先生您是個圣人,您什么事情都知道,我們兩個現(xiàn)在吵架,吵不出結果來,您給判一判。一個小孩兒說,肯定是早晨的時候太陽離我們近啊,為什么呢,早晨太陽看起來很大,那大嘛表明是離我們近;另外一個小孩兒說,胡扯八道,早晨的時候特別地涼,中午的時候很熱,那熱顯然是離我們近嘛,但是看起來小一些??鬃右幌脒@玩意兒麻煩了呀,早晨時候,那個又大又涼,這個又熱又小,到底什么時候近。所以孔子說,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什么。所以這個故事到這兒,是怎么結束的呢?兩個小孩兒就嘲笑孔子說,哈哈哈,原來你并不比我們知道得多。但事實上,到底是太陽早晨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必定只有一個答案。當然我們今天知道一樣近,對不對。為什么早晨涼,但看起來大呢?為什么中午看起來小,但是很熱呢?這里面有大氣科學問題,有測量學的問題,有傳熱學的問題,各種各樣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兩千多年來,我們沒有去刨根問底,追問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這是典型的,以詭辯代替刨根問底,以贏得辯論代替追求真理。
    第二個故事其實更加膾炙人口,就是杞人憂天。杞國有一個人,他整天擔心,這個氣為什么不塌下來把他給砸死,天上的星星啊、太陽啊、月亮啊,為什么不掉下來把他給砸死,腳下的這個地,是不是不結實,會不會把他給掉下去了,那不就活不成了嘛,天天擔心這些問題,所以寢食不安。他有一個朋友開導他,他說,你這個人真是沒事找事,你看這個氣就是氣嘛,你天天在里面呼吸,在里面行走很自如,呼吸自如,行走自如,它顯然不會塌下來,所以它不會塌下來。那行吧,氣不塌下來,那天上的星星為啥不掉下來呢?然后他這位朋友又開導他,應對如流說,這個星星啊,這些東西就是光,光怎么會掉下來呢?就是光掉下來,砸著你也沒事啊,對不對,說了沒事了。他又說,那地要是萬一陷下去怎么辦?他說你看,你跺一跺腳,這個地就是一大塊東西,結實得不得了,你不可能掉下去。所以結論就是說,因為天不塌,所以天不塌,因為地不陷,所以地不陷,不要擔心。
    這位朋友一聽,哈哈,沒事了。所以咱們這個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但事實上為什么氣不塌下來?為什么星星在天上跑而不掉下來?西方人追問這個問題,產生出來了牛頓力學對不對,我們不追問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是無稽之談。這些問題都是嚴肅的天文學問題、力學問題、大氣科學問題、地球科學問題,一系列的科學問題。兩千多年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嘲笑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人。所以這個故事又告訴了我們什么?以自圓其說代替刨根問底,因為不塌所以不塌,因為不陷所以不陷,以實用主義代替追求真理,既然沒塌下去,為什么擔心塌下去呢。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事情?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這和一個科學非常有名的問題是有關系的,這個問題叫作李約瑟難題。李約瑟是英國的一個學者,歷史學家,他研究中國的科技史得到了一個結論,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技術都比西方要先進,而且先進得很多,但是科學不是在中國產生的,他問為什么?
    我們經常講,我們中國古代有輝煌的科技成就,例子,古代的四大科技發(fā)明,這四件中國古代的輝煌的成就全部都是技術,沒有任何科學。我們沒有刨根問底,追問這些技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你如果要追問的話,指南針背后的科學,背后的道理是什么?電磁學呀;造紙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化學呀;活字印刷術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自動化科學呀;火藥是什么?化學呀。如果我們追問這背后的道理,把它搞清楚,我們中國的科學早就了,落后的技術給我們中國帶來的是什么,我想我們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也是我們對科學和技術不能夠區(qū)分的一個例子,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就是科學的東西,但我們并沒有真的知道,科學到底是什么。
    幾年前,當普京還是俄羅斯總理的時候,俄羅斯跟德國在合作研制一個天文衛(wèi)星,這個項目它的科學的目標就是想理解暗能量是什么。普京聽了這個匯報之后說,講得非常地好,這個項目看來挺有意義的,但是我有兩個問題,我想請教各位科學家,第一,暗能量有沒有用?第二,暗能量是不是危險?他想知道這兩個問題,因為花很多錢嘛。俄羅斯科學家一臉蒙,不知道怎么回答,德國科學家說,這個問題好回答,他說總理先生,如果一百年前我們問愛因斯坦相對論有沒有用,相對論危險不危險,愛因斯坦的回答,就像上次王所長在這個地方對所有問題的回答一樣,三個字——不知道!為什么回答不知道呢?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這樣,科學研究我們關注的是科學規(guī)律,愛因斯坦也不知道,但是一百年之后,我們看看相對論有沒有用,危險不危險。核電站所基于的原理,相對論,我們都要到醫(yī)院里面,經常啊,希望大家不要去,但是大家還是有機會去的,X射線的檢查,還有CT的檢查等等,我們經常都要用的加速器,加速器基于的原理,狹義相對論。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相對論很有用,危險不危險,危險得一塌糊涂,原子彈、氫彈的原理,就是相對論。暗能量,我們今天絕對不知道它有沒有用,危險不危險,一百年之后是怎么樣,也沒有人知道,也可能很有用,但是用在哪,不可能知道,也可能很危險,怎么危險可能也不知道,這就是科學。科學所關注的是研究科學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
    到底什么是科學?科學簡單地來講,就是刨根問底四個字??茖W本身還有三個性質,我把它叫作科學的三個要素,記筆記的趕緊記下來,一會兒說不定要考你們啊。第一個要素,科學的目的,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梢允亲匀唤绲囊?guī)律,也可以是人的行為的規(guī)律,可以是社會活動的規(guī)律,可以是經濟學的規(guī)律,都可以,只要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為目的的,這就可能是科學,但不一定就要是科學??茖W的第二個要素是科學的精神。
    科學的精神有三條:質疑、獨立、。質疑指的是什么事情?有地心說,大家一再質疑,你到底對不對啊,和觀測結果能不能對得上啊,有了日心說,開普勒還在質疑,你這個圓軌道對不對呀,你到底和天文觀測能不能結合上啊,有了開普勒定律,牛頓還不滿足,為什么有開普勒定律呀,不斷地質疑??茖W精神的第二個是獨立。獨立的意思是說,不管誰做這個科學研究,美國人做,英國人做,中國人做,只要做對了,結果都是一樣的。是說,后你追求的科學規(guī)律是的,即使牛頓不發(fā)現(xiàn)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們等的時間足夠長,也可能小撒會發(fā)現(xiàn),叫作小撒萬有引力定律,但是是一樣的,無非是早晚而已,不同人發(fā)現(xiàn)的,所以這個都是一樣的,這是它的性。那么科學還有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邏輯化就是你可以根據一些公理假設,按照你的邏輯往下走,就叫邏輯化。定量化就是你要能夠做計算,這個使用的是數(shù)學工具。第三條是實證化,你需要做觀測、做實驗才可以發(fā)展科學。所以科學有三個要素,有科學的目的,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
    我們國家是航天科技的大國,去年我們的發(fā)射的次數(shù),跟美國是持平的,但是我們如果數(shù)一數(shù),我們在天上的,比如說天上的做科學研究的衛(wèi)星的話,我們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好的地方在于,現(xiàn)在我們國家逐漸地認識到了科學的作用。習總書記提出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要同步發(fā)展。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面,我相信我們在使用我們先進的航天技術做科學的探索,來探索宇宙、認識宇宙里面的科學規(guī)律,在這件事情,應該會做得越來越多。這實際上也是我本人,十幾年前回國的一個原因。我覺得中國的未來,肯定會給我們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我的演講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演講要點】:
    1、這對我來講是個巨大地震撼,科學的威力就這么大,它可以解決我們哲學家們,我們人類一直想找到的問題的答案。
    2、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科學精神是什么,科學方法是什么,一直都不知道。
    3、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科學就是要刨根問底!
    4、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全部都是技術,沒有任何科學。
    5、科學所關注的是研究科學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
    6、科學有三個要素,科學的目的,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
    【篇三】世界上幸福的職業(yè)是教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夠被邀請來《開講啦》,跟大家能夠交流,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都是有關我的事業(yè)。因為我大學畢業(yè)是1956年,然后做了研究生,1957年就開始參加一些工作,到今年2017年應該是六十周年,還不敢說從教六十周年,因為我真正地站上講臺講課是1959年。那么我想在我的近六十年的生涯中間,我要跟大家交流的主題,就是我非常非常熱愛教師這個事業(yè),我認為這個事業(yè)是社會不可缺少的。
    我當教師可以說是,有家庭很大的影響,或者說家風的傳承。因為我的父親是教師,我的母親是教師,那么在上一輩中間,我有兩個叔父是教師,有兩個姨媽是教師,還有兩個舅舅是教師,所以我們家可以說當時我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教師之家了。然后有兩件事情,對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是我母親,因為我母親是一個小學教師,當時她白天在學校里上課,晚上就做家庭教師。因為當時我們住在蘇州,蘇州大家知道非常出名的就是園林。我們當時住的是一個小的私人園林,然后花園旁邊有很多住房,所以住的人家很多,大家知道我媽媽是一個小學老師,所以希望他們的孩子晚上也能夠有人指導,能夠好好做家庭作業(yè),是這樣。所以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比較多的時候,至少有八個到十個孩子,來到我們家來,在一張吃飯桌子上,然后我媽媽就指導,這個是一件對我印象很深的事。后來年紀大了,我想總結當時這個深刻的體會,就是覺得我媽媽那么被人喜歡,那么被人需要,所以我就覺得我媽媽這個事業(yè),是非常非常受人歡迎,被人需要的。
    第二件事情也是我媽媽的事情,抗美援朝的時候,前線有很多傷病員回來,結果正好他們治病、養(yǎng)病的房子,就在我們家住的那幾間房子的旁邊。這是我媽媽主動了,我媽媽看他們的生活比較單調,就是治病養(yǎng)病,然后白天很多時間,沒有什么事情干。結果我媽媽就去看他們,然后就跟他們說,你們有沒有興趣學點文化啊,就零零碎碎的時間,我媽媽去給他們補一點課,然后就教他們,這些年輕的志愿軍戰(zhàn)士,還很感興趣。后我就發(fā)現(xiàn),他們稱呼我媽媽的名稱就多了,原來他們叫她阿姨,后來他們又叫她老師,再后來,有很多年輕的戰(zhàn)士,叫我媽媽就叫媽媽。我就體會到了,我媽媽熱愛這個工作,她認為她到哪里,就有這個義務,就有這個責任,來培養(yǎng)年輕人,所以她就努力在做。所以我想我從小就受到了這么一個熏陶,我從小呢倒是有這個想法,就是做老師很好,所以我初中上的那個學校,就是蘇州的女子師范學校的附中,而我媽媽,我兩個姨媽,都是這個學校畢業(yè)的。所以當時我覺得是很自然,將來我也去學,然后我將來也做老師,當時是有這個想法。
    然后也可以說是巧,就是等到我的三個哥哥,一個妹妹,我們五個人都慢慢長大了,后的結果我告訴大家,我們五個人都是當教師。有大學的教師,有中學的教師,有小學的教師,而且我們五個人找了五個配偶,這五個配偶我告訴大家,四個半是教師,大家一定會很奇怪,為什么是四個半?我給大家解釋,那半個就是我的老伴兒,我們是同學,然后后來相識、相知、相愛以后,就形成了伴侶,那么他的工作單位,是北京市的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但是他們研究院,有培養(yǎng)博士生的計劃,他是一個博士生的導師,所以我叫他半個老師還可以吧。
    那么我們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呢,就使得我們跟教師這個事業(yè),我不大愿意叫它是職業(yè),實際上它就是我們的一個事業(yè),這個關系非常非常地密,非常非常地深。但是我新蘇師范學校沒有念完,當時就被調出去工作了,工作了有一年多以后呢,國家要大力發(fā)展經濟了,所以從工作的年輕干部里頭,抽調一些人去上大學。我當時很年輕,還不到十六歲,上大學上什么專業(yè)也不懂,在老師的動員下,我選的專業(yè)當時叫給水排水,就是城市建設里的一部分基礎設施。你要供給大家自來水,保證飲用水安全,你要把所有家庭排放出來的污水都收集起來,都處理干凈,防止污染,所以這個是事業(yè)上。
    我后來怎么又會回到教師的崗位呢?這個就有一點故事了,這個可以看出來我后來遇到的好的老師對我的教誨,對我的影響。當時我記得我之所以能夠到清華來,就是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我大學是上的上海同濟大學,當時同濟大學畢業(yè)的那一年,它選擇了一些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來組織參加國家考試。我們清華大學的陶葆楷老先生,他就是我答辯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就是我后來的導師,應該說是我一生的一個恩師吧,他對我的印象比較好。主要印象比較好的,一個是我說的普通話比較好,當時上海的大學生,很多不大會說,另外一個,就是我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所以回答問題,好像沒有什么害怕。所以他在答辯完了之后,他就和我另外一位恩師,就是同濟大學的老師,叫胡家駿,這位先生現(xiàn)在九十九歲,還健在。他就跟胡先生說了,他說我今年要招一個研究生,你動員這個女孩子來考我的研究生,他說她不錯。
    然后胡先生就馬上來動員我,大家能猜想動員我的時候,我馬上答應了還是不答應?我不答應,對了。我就跟胡先生說,我說已經上了四年學了,我不準備再上學了,我說我要趕快去為祖國的建設事業(yè)做點貢獻了,當時正是國家在號召建設大西北,我說胡先生,我要去蘭州。后來大家猜想,胡先生跟我說了三句話,就把我原來已經下定的決心,給改變了。第一,我要告訴你,陶先生是我們中國給水排水,這個學界成就高,學問好的一個老師;第二句話,你如果能夠考上陶先生的研究生,這是你這一生的一個重要的機遇;第三句他說,這次陶先生招一個研究生,肯定有很多人要去報名,你能不能爭取考上還是問題,這是對你的一個挑戰(zhàn)。所以大家聽了胡先生的這些話,你說我要不要心動,我就完全被他打動了,又想去爭取這個好的機遇,又想去迎接這個嚴峻的挑戰(zhàn),我當時是年輕人,還是有點好勝嘛,我想我這個應該要試試,所以這樣子才下定決心。所以我一直說這兩位恩師,是決定我一生命運的恩師。
    我到了北京了,胡先生跟我分開了,但是他還不斷地關心著我。我曾經收到他一封信,那是八十年代了,我已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胡先生知道了,他就給我寫了一封長達兩頁的信,他說聽說你現(xiàn)在參加了很多社會活動,你還有沒有時間做研究,你在教學上有沒有受到影響,他說在我們這個行業(yè)里,在這個專業(yè)里,要有一個好學生,有一個好人才也不容易,他說你千萬不要把你的精力太分散了。我收到那封信實在是太感動了,我想他遠在千里之外,但是還在關心著我在干什么,而且還在指引著我,而且他的提醒很重要很重要。后來我也給他寫了一封兩頁的回信,我就跟他仔細地匯報了,我現(xiàn)在在干什么,我說我有三個永恒的話題,在開這種會。第一個話題就是環(huán)保,第二個話題就是教育,就是學校該怎么辦,第三個話題,我看今天有很多女同學,就是婦女,我一直對自己有兩個原則,一個原則就是我不能不說話,不能光是去坐那兒去開會,但是第二個原則更重要,就是我不懂的事情,我不說意見。然后我也匯報給胡先生,我現(xiàn)在在做什么科研,在上什么課,然后我一天的時間,大體上分配是怎么樣的,我覺得寫了以后,我自己稍微安慰一點兒,但是也還有點兒忐忑,我不知道胡先生接受不接受我這樣的說明。后胡先生又給我寫回信,他說我放心了,他說你那些工作也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做這個工作,沒有社會的支持,沒有政策的支持,也是不行的,所以他就放心了。這個故事,也是讓我記一輩子。
    陶先生當然故事更多,陶先生指導我,除了指導我怎么寫論文,怎么收集資料,他還有一個特殊的方法,就是陶先生只要有會,一定要帶我去。大家可以設想,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人,那個都是這個行當里的專家,我根本沒有機會說話,我也說不出什么話來,但是我聽到很多很多,我認識到很多人。我后來才覺悟到,陶先生是用這種方式在教育年輕人。然后我們倆一起回來的路上,他會問我意見,他會來聽我說,你的想法怎么樣,然后我再講了,他再跟我講他的想法怎么樣,所以這個教育人的方式,我覺得對我來說,實在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收獲了很多很多。
    剛才主持人講到我現(xiàn)在還在講課,主要就是因為我覺得環(huán)保事業(yè),太落后于人類的需求了,我們面臨的問題太多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必須得做更多的努力,而這個工作,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我們搞環(huán)保的人能夠完成的?你在點頭,但是我要搖頭。因為產生污染的工業(yè)太多了,我們搞環(huán)保的人,我們的基礎知識,我們學習的本領,夠不夠來發(fā)展它,來改變它的工藝,我們不太夠。所以我們必須得依靠各行各業(yè)的人,大家都有這個環(huán)保的理念,他就都來發(fā)展清潔生產了,就像現(xiàn)在,已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了,我就覺得技術很重要,但是戰(zhàn)略更重要。
    特別中間做了一件比較大的事,就是1998年的時候,我就開設了一門新課程,就是完全從寫提綱,寫教材,然后講課,都是從我開始,這個課程就叫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面向全校的學生,學生的來源不是環(huán)境系,而是各個院系,然后這個課,我不自己謙虛,應該講還是很受歡迎。我享受的是,我們每年八個禮拜的課,后的第八周,我們那個課不是老師上,而是讓學生來談學習的體會,結果這堂課非常豐富。有一位同學有意思,他不是汽車專業(yè),但是他從小喜歡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他居然可以去總結出,很多地方是危害環(huán)境,比如說消耗能源啊等等,然后今后應該怎么改進。比如我們也有同學,從小學就開始關心那個塑料口袋的回收,他就專門來講塑料袋的問題。比如我們還有學生做了好多調研,調研清華大學電耗大的地方,不應該浪費的地方有哪些。他去專門調查清華大學所有的階梯教室,如果晚上有課,那個教室三、四百人都坐滿了,如果晚上是自習,他們總結下來,那個里頭三十多人都可能,但是燈火通明,跟三、四百人坐的一樣,然后他們就計算這個里頭,電能浪費了多少。我可以看到那么多優(yōu)秀的人才,涌現(xiàn)出來,他們有更大的熱情,更大的努力,在那兒從事這個事業(yè),這個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我有一個博士生,大概三年以前畢業(yè)的,他做的研究,做的那個成果很前衛(wèi)。然后我曾經在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把他這個成果做了兩個片子,在我的報告的中間,用了兩張片子作為一個例子,結果受到了一個美國人的注意,他就來跟我交流。后來我們交流了一下,我就告訴他,我說我這個學生,今年就要畢業(yè)了,我說你那兒有沒有條件,有沒有可能接收他,去跟你合作一段時間。那個美國人高興極了,他說那太好了,到我這里來做博士后啊,或者做其它的都可以,我也很高興,我想給這個年輕學生開了一扇門嘛。誰知道我回來以后才知道,我那個學生已經報了一個志愿,這個志愿就是清華大學在鼓勵畢業(yè)生到邊疆去,到基層去,他就已經決定了,是到他的家鄉(xiāng),一個鎮(zhèn),做一些管理的工作,而且后他的決定是不改初心,還是到那個鄉(xiāng)鎮(zhèn)?,F(xiàn)在我們還有聯(lián)絡,還在那兒做,做得很好,各方面都很好,所以他這個也給我很大的啟發(fā)。
    所以我大膽地把我們古代的一個成語改了一個字兒。大家都知道,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后生可畏,這個“畏”是什么畏,是畏懼的“畏”,我建議,要把“畏”字改成一個欣慰的“慰”。我一點不覺得害怕,我一點不覺得有距離,我覺得欣慰不已,有這么多的好的年輕人成長。另外一個成語也想說,我們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好為人師,這個好為人師是不是貶義的,是在批評這個人,就是你老覺得自己了不起,到處要給人家講這個講那個,你就好為人師,是這個意思對不對?但是我覺得好為人師,我很能接受,但我不是說,想要表現(xiàn)我了不起,而是我覺得我陰差陽錯后當上了教師,我實在是非常享受做這個教師,所以我喜歡當這個教師。那么我覺得我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把這些事業(yè)堅持到底,謝謝大家!
    【演講要點】:
    1、熱愛教師職業(yè)受家風影響,媽媽對自己影響深刻。
    2、我們五個人找了五個配偶,其中有四個半是教師。
    3、錢易如何被恩師“選”進清華大學?
    4、兩位恩師對錢易的教導令她受益匪淺。
    5、她為什么把后生可畏改成了后生可“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