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了,爸爸媽媽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以下由整理發(fā)布。
寶寶入園的“五要”
“五要”包括
要“走路回家”
孩子剛剛?cè)雸@,離開家人一整天,見到家人會有“撒嬌”的表現(xiàn)。家長在接孩子時,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但仍然要注意堅持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完全能夠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堅持讓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給孩子一種他已經(jīng)長大了的心理暗示,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靜”
孩子入園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剛?cè)胗變簣@時有種種不太適應的表現(xiàn),這是正常的。其實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往往受環(huán)境和成人態(tài)度的影響。建議家長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盡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靜的氛圍,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guān)注,以免造成孩子緊張的情緒。家長平和的態(tài)度是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
要“分享快樂”
孩子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會有些心理壓力,給孩子減輕壓力的辦法是緩解孩子緊張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長要有意識引導孩子回憶幼兒園一天的快樂。例如,你認識哪個小伙伴了?老師帶你們做哪些好玩的游戲了?……成人以平靜并略帶羨慕的態(tài)度與孩子分享快樂,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體驗,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要“主動溝通”
為了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家長要主動與孩子溝通。聊一聊幼兒園一天的生活,談一談他結(jié)識的新朋友,給孩子講他喜歡聽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戲……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積極配合”幼兒園生活與家庭生活有許多不同之處,家長要主動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游戲及學習情況,進一步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積極主動配合幼兒園。對孩子堅持與幼兒園保持“一致”、“一貫”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寶寶入園的“五忌”
一忌“甜水等待”
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問底”
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受客觀環(huán)境影響的,成人的緊張和反常表現(xiàn)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情緒。
三忌“遷就放縱”
孩子心里不愉快時,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剛?cè)雸@的孩子,有時也會出現(xiàn)“撒嬌”或“耍賴”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以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他,可以用轉(zhuǎn)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遷就放縱”孩子。
四忌“零食補償”
一些家長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到家中,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選。其實這樣做的結(jié)果會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飯,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孩子會在幼兒園吃晚飯的時候“留有余地”,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cè)雸@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xiàn)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jié)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眴枺骸澳愠詻]吃飽?”答:“沒吃飽?!睋?jù)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
寶寶離園回家第一句話問什么
別把孩子引導成受害者
孩子有沒有受到“欺負”,是很多家長都關(guān)心的問題,如果家長總是忍不住的問:“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嗎?”“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孩子就會奮力回顧這一天誰欺負過他,自己什么時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喚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孩子每天都會像完成作業(yè)一樣向家長敘述這一天里的不愉快經(jīng)歷。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尋找那些可能會“欺負”自己的人,孩子恐懼和害怕的目光,就會激起別的孩子產(chǎn)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一旦造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名“受害者”,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僅不愿意再去幼兒園,甚至可能出現(xiàn)社交恐懼、行為退縮等后果,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chǎn)生深遠的負面后果。
孩子“打架”沒那么可怕
兒童之所以被成為兒童,是因為他們不成熟,不成熟會帶來很多我們成人不可理解的行為。我們可能將這些行為看成問題,如兒童的交往,當一方語言成熟度不夠表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跟別人的沖突時,他們就會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認知他人、認識自己行為后果的機會!這是孩子發(fā)展中的自然現(xiàn)象。當這種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很關(guān)鍵!
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喚醒孩子去發(fā)現(xiàn)對成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對成長沒有價值的事情。
接孩子時的問題對比
中國父母接孩子回家時的常見提問: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2、你今天學什么了?
3、有人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yè)了嗎?
國外父母接孩子回家時的常見提問:
1、你今天快樂嗎?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
3、你有什么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xiàn)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導著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當我們比較關(guān)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時,孩子也會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過程、物質(zhì)環(huán)境,學習成果等,這無可厚非,但是可能會讓孩子忽視了自己內(nèi)心情緒情感的變化、興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讓孩子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感觸,并且會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產(chǎn)生向往和期待。
家長試試這些問題
“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
“你聽見、看見了哪些有趣的事?”
“今天你又學習了什么新本領(lǐng)?”
“你的好朋友是誰?”
在孩子離園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給孩子的表達、情感抒發(fā)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
寶寶入園的“五要”
“五要”包括
要“走路回家”
孩子剛剛?cè)雸@,離開家人一整天,見到家人會有“撒嬌”的表現(xiàn)。家長在接孩子時,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但仍然要注意堅持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完全能夠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堅持讓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給孩子一種他已經(jīng)長大了的心理暗示,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保持平靜”
孩子入園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剛?cè)胗變簣@時有種種不太適應的表現(xiàn),這是正常的。其實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往往受環(huán)境和成人態(tài)度的影響。建議家長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盡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靜的氛圍,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guān)注,以免造成孩子緊張的情緒。家長平和的態(tài)度是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
要“分享快樂”
孩子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會有些心理壓力,給孩子減輕壓力的辦法是緩解孩子緊張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長要有意識引導孩子回憶幼兒園一天的快樂。例如,你認識哪個小伙伴了?老師帶你們做哪些好玩的游戲了?……成人以平靜并略帶羨慕的態(tài)度與孩子分享快樂,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體驗,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要“主動溝通”
為了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家長要主動與孩子溝通。聊一聊幼兒園一天的生活,談一談他結(jié)識的新朋友,給孩子講他喜歡聽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戲……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積極配合”幼兒園生活與家庭生活有許多不同之處,家長要主動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游戲及學習情況,進一步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積極主動配合幼兒園。對孩子堅持與幼兒園保持“一致”、“一貫”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寶寶入園的“五忌”
一忌“甜水等待”
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問底”
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受客觀環(huán)境影響的,成人的緊張和反常表現(xiàn)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情緒。
三忌“遷就放縱”
孩子心里不愉快時,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剛?cè)雸@的孩子,有時也會出現(xiàn)“撒嬌”或“耍賴”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以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他,可以用轉(zhuǎn)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遷就放縱”孩子。
四忌“零食補償”
一些家長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到家中,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選。其實這樣做的結(jié)果會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飯,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孩子會在幼兒園吃晚飯的時候“留有余地”,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cè)雸@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xiàn)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jié)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眴枺骸澳愠詻]吃飽?”答:“沒吃飽?!睋?jù)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
寶寶離園回家第一句話問什么
別把孩子引導成受害者
孩子有沒有受到“欺負”,是很多家長都關(guān)心的問題,如果家長總是忍不住的問:“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嗎?”“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孩子就會奮力回顧這一天誰欺負過他,自己什么時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喚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孩子每天都會像完成作業(yè)一樣向家長敘述這一天里的不愉快經(jīng)歷。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尋找那些可能會“欺負”自己的人,孩子恐懼和害怕的目光,就會激起別的孩子產(chǎn)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一旦造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名“受害者”,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僅不愿意再去幼兒園,甚至可能出現(xiàn)社交恐懼、行為退縮等后果,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chǎn)生深遠的負面后果。
孩子“打架”沒那么可怕
兒童之所以被成為兒童,是因為他們不成熟,不成熟會帶來很多我們成人不可理解的行為。我們可能將這些行為看成問題,如兒童的交往,當一方語言成熟度不夠表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跟別人的沖突時,他們就會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認知他人、認識自己行為后果的機會!這是孩子發(fā)展中的自然現(xiàn)象。當這種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很關(guān)鍵!
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喚醒孩子去發(fā)現(xiàn)對成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對成長沒有價值的事情。
接孩子時的問題對比
中國父母接孩子回家時的常見提問: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2、你今天學什么了?
3、有人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yè)了嗎?
國外父母接孩子回家時的常見提問:
1、你今天快樂嗎?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
3、你有什么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xiàn)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導著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當我們比較關(guān)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時,孩子也會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過程、物質(zhì)環(huán)境,學習成果等,這無可厚非,但是可能會讓孩子忽視了自己內(nèi)心情緒情感的變化、興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讓孩子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感觸,并且會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產(chǎn)生向往和期待。
家長試試這些問題
“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
“你聽見、看見了哪些有趣的事?”
“今天你又學習了什么新本領(lǐng)?”
“你的好朋友是誰?”
在孩子離園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給孩子的表達、情感抒發(fā)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