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式家長 偶爾也需“霸道”

字號: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是孩子的“標桿”,因此,父母的行為時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心理的。那么,父母該采取怎么的方式教育孩子呢?究竟是民主還是“霸道”好呢?
    家長太民主的危害
    1、孩子容易自我中心
    父母過分縱容孩子,凡事都認同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結(jié)果造成孩子目中無人,驕傲自滿。家長缺乏威嚴,孩子容易自我中心。
    例如,平時在家里,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要求,想購買的東西,家長都會答應孩子的要求,隨孩子的意愿去做事,為達到孩子的期望,不惜動用一切力量。這種在長期受家庭庇護的孩子,當他們接觸社會時,他們會強加自己的思想于別人身上。
    由于父母的無限支持,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要求都是正確的。當孩子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里他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玩的東西,潛意識里覺得就是要得到的,但是,老師或者其他小朋友出現(xiàn)相反意見時,孩子不能接受,從而和他人產(chǎn)生矛盾。
    2、自我克制能力差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往往不會珍惜。如果父母對孩子太民主,孩子就會覺得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當有一天出現(xiàn)與他們意愿相反的意見時,他們會失去自我自我克制能力。
    家長太民主,見到孩子哭鬧或者提出買一樣東西時,他們覺得要順從孩子意愿就買給孩子了。這樣會導致孩子不懂節(jié)約,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不懂得節(jié)制。太民主的家長,容易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
    做既民主又“霸道”的家長
    在《爸爸去哪兒》中,民主型的家長張亮受到觀眾喜歡,但張亮在某期采訪中表示,他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有不足,偶爾,還是需要跟郭濤學習一下“霸道”。
    家庭中的民主意味著人人平等,個個有發(fā)言權(quán),孩子也不例外。是不是家長說了算就是民主?或者是孩子擁有特權(quán),不受約束,就是民主?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其實,我們需要的是民主又“霸道”的家長。
    1、了解孩子發(fā)展能力和特點
    興趣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動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好的老師。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強制孩子去學習某樣技能,應該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了解孩子發(fā)展能力和特點,繼而對孩子進行引導。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畫畫,你就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幼兒把美術(shù)活動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明知不好看,也不妨讓他嘗試一下,然后再比較給他看,這樣做遠比說教的效果好。
    2、在一定范圍內(nèi),給孩子自主選擇權(quán)
    許多家長以“孩子小,不懂事”為借口,忽略孩子的意見,要求孩子言聽計從,動輒訓斥,甚至打罵。這些做法徹底違反了民主的原則,是家長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物的表現(xiàn)。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掌握“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給孩子自主選擇權(quán)。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音樂,就不要強迫他去打籃球,如果孩子喜歡看書,你就不要一定要求孩子看課程方面的書……總之,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長都應該支持并從旁指導。
    3、給孩子制定規(guī)則
    孩子年紀還小,他們的節(jié)制能力比較差。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給孩子制定一些必不可少的規(guī)則。
    如果父母想減少孩子對電視的依賴,可以與孩子商討有關(guān)看電視的“家庭規(guī)則”。并把這些規(guī)則寫下來,并貼在家里每個人都能看見的地方。
    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當孩子做完作業(yè)后,可以休息半小時,這半小時,孩子可以選擇喜愛的卡通片觀看,但是不能超時。
    事前約法三章,說好規(guī)則,可減少和孩子起爭執(zhí)、和孩子賴皮的機會。通過訂立規(guī)則,讓孩子懂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獲得看電視的機會,得到長輩的獎勵,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識,控制自己看電視的時間。
    處罰要客觀,不可情緒化
    有些家長害怕民主會損害父母的威信。當家長面對孩子伶牙俐齒、振振有詞的辯駁,理屈詞窮時,尤其會感到權(quán)威受到威脅,容易行使粗暴的權(quán)力壓制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威嚴從而變得“乖乖聽話”。
    在懲罰孩子的過程中,也許家長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為了維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權(quán)威”,家長也會選擇對孩子撒謊,隱瞞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因為父母的隱瞞,后讓孩子知道真相,他們就會變得對父母更加不信任。
    所以,家長使用“強權(quán)專制“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或者打壓孩子做事的積極性,終讓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恐懼,有事情也不敢告訴父母。這樣,家長就無法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