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yè)生產安全事故綜合應急預案,以下由整理發(fā)布。
1總則
1.1編制目的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為了規(guī)范機械行業(y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明確各單位應急救援職責,建立統(tǒng)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映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提高應對風險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及時有效的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huán)境破壞和社會影響,根據本企業(yè)安全生產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機械行業(yè)應急救援預案。
1.2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國務院2006年1月8日發(fā)布,自2006年1月8日起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2號,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998年4月29日通過,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5)《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條例》2003年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68次常務會議通過,2003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73號,自2003年6月1日施行。
(6)《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由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2006年9月20日發(fā)布,自2006年11月1日施行。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6月28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49號,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8)《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號自2003年10月1起施行。
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企業(yè)下例可能造成重大人身傷亡事故或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嚴重,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安全生產事故。
(1)廠房發(fā)生坍塌、腳手架坍塌造成3人以上的群體傷亡事故;
(2)鐵路、道路發(fā)生火車與汽車相互碰撞或發(fā)生傾覆、輾壓造成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
(3)機械、電氣、起重傷害事故,性造成3人以上死亡事故;
(4)性造成5人以上放射性事故;
(5)性造成10人以上中暑、窒息、急性中毒事故;
(6)性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100萬元以上損失的火災、爆炸事故;
(7)其它性質較為嚴重,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安全生產事故。1.4應急救援預案體系企業(yè)重大、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體系由下向上逐級響應的4級應急預案構成。
1級:企業(yè)《應急預案》;
2級:企業(yè)《總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響應預案》、地區(qū)企業(y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響應預案》、成員單位《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
3級:成員單位《專項應急預案》,包括《重大危險源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和《人員密集場所緊急疏散預案》;
4級:成員單位《現場處置方案》。
1.5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改進和完善應急救援裝備、設施和手段,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和人身安全。
(2)統(tǒng)一指揮,分級負責。在企業(yè)應急指揮中心統(tǒng)一領導下,企業(yè)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子公司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有關事故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單位自救與企業(yè)救援相結合。各單位要建立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的分預案,查找、分析、評價危險因素,確定重點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目標,制定措施對策和應急救援預案,對安全生產事故處置做到早發(fā)現、早處置、早報告,努力減少事故損失和事故的影響范圍。
(4)依靠科學,依法規(guī)范。采用先進技術,充分發(fā)揮專家作用,實行科學決策,采用先進的救援裝備和技術,增強應急救援能力。依法規(guī)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5)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堅持事故應急救援與預防工作相結合,做好預防、預測、預警和預報工作,做好常態(tài)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完善裝備、預案演練與培訓等工作。
(6)遵循科學原理,充分發(fā)揮專家的作用,實現民主決策。依靠科學進步,不斷改進和完善應急救援裝備、設施和手段。依法規(guī)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應急救援預案的學科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依靠科學進步,采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多元化獲取事故區(qū)域的各種信息、數據,科學決策,提高應急救援的處置技術和水平。
1總則
1.1編制目的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為了規(guī)范機械行業(y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明確各單位應急救援職責,建立統(tǒng)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映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提高應對風險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及時有效的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huán)境破壞和社會影響,根據本企業(yè)安全生產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機械行業(yè)應急救援預案。
1.2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0號,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國務院2006年1月8日發(fā)布,自2006年1月8日起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2號,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998年4月29日通過,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5)《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條例》2003年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68次常務會議通過,2003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73號,自2003年6月1日施行。
(6)《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由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2006年9月20日發(fā)布,自2006年11月1日施行。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6月28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49號,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8)《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xx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號自2003年10月1起施行。
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企業(yè)下例可能造成重大人身傷亡事故或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嚴重,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安全生產事故。
(1)廠房發(fā)生坍塌、腳手架坍塌造成3人以上的群體傷亡事故;
(2)鐵路、道路發(fā)生火車與汽車相互碰撞或發(fā)生傾覆、輾壓造成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
(3)機械、電氣、起重傷害事故,性造成3人以上死亡事故;
(4)性造成5人以上放射性事故;
(5)性造成10人以上中暑、窒息、急性中毒事故;
(6)性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100萬元以上損失的火災、爆炸事故;
(7)其它性質較為嚴重,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安全生產事故。1.4應急救援預案體系企業(yè)重大、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體系由下向上逐級響應的4級應急預案構成。
1級:企業(yè)《應急預案》;
2級:企業(yè)《總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響應預案》、地區(qū)企業(y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響應預案》、成員單位《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
3級:成員單位《專項應急預案》,包括《重大危險源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和《人員密集場所緊急疏散預案》;
4級:成員單位《現場處置方案》。
1.5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改進和完善應急救援裝備、設施和手段,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和人身安全。
(2)統(tǒng)一指揮,分級負責。在企業(yè)應急指揮中心統(tǒng)一領導下,企業(yè)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子公司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有關事故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單位自救與企業(yè)救援相結合。各單位要建立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的分預案,查找、分析、評價危險因素,確定重點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目標,制定措施對策和應急救援預案,對安全生產事故處置做到早發(fā)現、早處置、早報告,努力減少事故損失和事故的影響范圍。
(4)依靠科學,依法規(guī)范。采用先進技術,充分發(fā)揮專家作用,實行科學決策,采用先進的救援裝備和技術,增強應急救援能力。依法規(guī)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5)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堅持事故應急救援與預防工作相結合,做好預防、預測、預警和預報工作,做好常態(tài)下的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完善裝備、預案演練與培訓等工作。
(6)遵循科學原理,充分發(fā)揮專家的作用,實現民主決策。依靠科學進步,不斷改進和完善應急救援裝備、設施和手段。依法規(guī)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應急救援預案的學科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依靠科學進步,采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多元化獲取事故區(qū)域的各種信息、數據,科學決策,提高應急救援的處置技術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