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可以提高語文學(xué)習(xí)的興趣、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豐富詞匯。一個好的成語故事,語言規(guī)范,簡潔明了,使嬰幼兒在聽故事中學(xué)到大量的新詞和優(yōu)美的語句,積累豐富的語言“養(yǎng)料”發(fā)展孩子連貫性語言。為您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更多精彩內(nèi)容,歡迎關(guān)注!
【篇一】掩耳盜鈴
有個人要偷一口鐘。鐘很大,他抱也抱不動,背也背不走。怎么辦呢?他想不如把大鐘砸碎了,把碎銅一塊一塊搬回家去,于是舉起鐵錘就砸。沒想到大鐘“當”地一聲,把他嚇了一大跳。他只怕讓別人聽見,急忙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見鐘聲,別人也就聽不見鐘聲了。
“掩耳盜鈴”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氨I”就是“偷”。故事說的“偷鐘”,成語說的“偷鈴”,意思是一樣的。有人干了壞事,想盡辦法遮蓋,自以為遮蓋得很巧妙,可是別人決不會不知道,這種想瞞過別人結(jié)果只是騙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說是“掩耳盜鈴”。
【篇二】嗟來之食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挨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tài)度不好,趕忙道歉??墒悄莻€人怎么說也不肯吃,終于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tài)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班怠笔沁汉鹊穆曇?,“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篇三】水落石出
當時,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潔明媚。蘇軾和他的兩個朋友沐浴著和煦的秋風(fēng),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風(fēng)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fā),和朋友相聚,暢敘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無以形容。蘇軾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趕回家中,詢問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說這就是供給他臨時需用的。
蘇軾大喜過望,連連稱謝,拿了酒,趕回朋友中間,來到赤壁下的長江岸邊,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這時,只聽見東流的江水發(fā)出潺潺的聲響,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顯得特別清脆,岸邊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懸在山峰間的月亮顯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頭,露了出來。
釋義江水下落,水下的石頭自然露了出來。
比喻事情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和對證,終將真 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