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字號:

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yōu)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高一頻道為正在努力學習的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1.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詞類活用
    予分當引決(名詞作狀語,按名分)
    詭蹤跡(形容詞作動詞,詭秘,隱蔽)
    草行露宿(名詞作狀語,在草叢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詞作動詞,取道)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詞作動詞,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詞作動詞,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詞作動詞,患疾病)
    緹騎按劍而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名詞作動詞,撫慰)
    眾不能堪,而仆之(動詞使動用法,使……倒地)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名詞作動詞,用盒子裝)
    不敢復有株治(動詞作名詞,株連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遠近(形容詞作名詞,遠近的百姓)
    則盡其天年(形容詞作動詞,享盡)
    人皆得以隸使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奴仆那樣)
    安能屈豪杰之流(動詞使動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名詞作動詞,作記)
    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在函陵)
    鄰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削弱)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動詞使動用法,使……亡)
    越國以鄙遠(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鄙,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闕秦以利晉(動詞使動用法,使……損害;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益)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狀語,在東方、在西方;名詞使動用法,使……為邊境)
    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詞作狀語,向西)
    間至趙矣(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卒廷見相如(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怒發(fā)上沖冠(名詞作動詞,向上,豎起)
    臣乃敢上璧(名詞作動詞,獻上)
    舍相如廣為傳(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名詞作動詞,穿,懷里藏著)
    趙王鼓瑟(名詞作動詞,彈)
    秦御史前書曰(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詞作動詞,用刀殺)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動用法,使……止,阻止)
    寧許以負秦曲(使動用法,使……承擔)
    歸璧于趙(使動用法,使……歸)
    臣請完璧歸趙(使動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動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動用法,使……破)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使動用法,使……堅明,堅守,恪守)
    畢禮而歸之(使動用法,使……完畢)
    且庸人尚羞之(意動用法,以……為羞)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
    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沛公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扎)
    道芷陽間行(名詞作動詞,取道)
    籍吏民(名詞作動詞,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名詞作動詞,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作動詞,與……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詞作動詞,接觸,沾染)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為王)
    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動詞使動用法,使……隨從)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動詞使動用法,使……納入)
    拔劍撞而破之(動詞使動用法,使……破)
    秋水時至(名詞作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作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名詞作狀語,朝東,向東)
    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眾聞則非之(形容詞作動詞,指責、非難)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名詞作狀語,在上)
    以虧人自利也(使動用法,使人虧)從而譽之(名詞作動詞,稱贊)
    2.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古今異義
    1、室僅方丈(方丈,古:一丈見方今:廟宇里的住持)
    2、墻往往而是(往往,古:到處今:經常)
    3、余自束發(fā)(束發(fā),古:表示兒童今:扎頭發(fā))
    一詞多義
    1、始
    室始洞然(副詞,才)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副詞,起初,起先)
    2、過
    日過午已昏(動詞,偏過)
    大母過余曰(動詞,探望)
    從軒前過(動詞,經過)
    3、置
    顧視無可置者(動詞,放置)
    內外多置小門(動詞,設置)
    4、而
    余扃牖而居(連詞,表修飾)
    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連詞,表并列)
    墻往往而是(連詞,表修飾)
    某所,而母立于茲(通“爾”,代詞,你的)
    呱呱而哭泣(連詞,表修飾)
    5、為
    始為籬,已為墻(動詞,扎/砌)
    軒東故嘗為廚(判斷詞,是)
    庭中通南北為一(判斷詞,是)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介詞,為,給)
    余稍為修萁(介詞,為,給)
    6、以
    以當南日(連詞,表目的,用來)
    能以足音辨人(介詞,憑借)
    執(zhí)此以朝(相當于“而”,連詞,表修飾)
    7、謂
    且何謂閣子也(叫做)
    嫗每謂余曰(告訴,對……說)
    8、一
    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先妣嘗一至(副詞,時而)
    9、日
    不能得日(陽光)
    日過午已昏(太陽)
    一日,大母過余曰(天,一晝夜為日)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在……之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已故的)
    11、前
    前辟四窗(名詞作狀語,在前方)
    從軒前過(前面)
    12、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詞,的)
    他日汝當用之(代詞,指象笏)
    兒之成(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頃之(助詞,調節(jié)音節(jié))
    13、西
    東犬西吠(名詞作狀語,向西邊)
    室西連于中閨(西邊)
    14、得
    不能得日(照到)
    得不焚(能夠)
    15、已
    日過午已昏(副詞,已經)
    已為墻(副詞,不久)
    16、當
    以當南日(擋住)
    他日汝當用之(應當)
    17、然
    室始洞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余居于此(連詞,然而,但是)
    18、書
    借書滿架(書籍)
    或憑幾學書(寫字)
    19、食
    小鳥時來啄食(食物)
    欲食乎(吃)
    20、大
    大類女郎也(副詞,很,非常)
    先大母婢也(大母,雙音節(jié)詞,指祖母)
    21、所
    某所而母立于茲(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動詞前的指示代詞,……的……)
    22、從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介詞,由,自)
    從余問古事(動詞,跟從)
    23、自
    余自束發(fā)(從,由,介詞)
    自語曰:“……”(自己,代詞)
    24、歸
    吾妻來歸(動詞,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動詞,返回。歸寧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親)
    25、每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副詞,每次)
    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保ǜ痹~,常常)
    通假字
    1、而母立于茲。而,通“爾”,你的
    2、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珊珊,通“姍姍”,形容衣裾玉佩的聲音,引申為美好的樣子。
    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1)乳二世(用乳汁喂養(yǎng))
    (2)客逾庖而宴(吃飯)
    (3)執(zhí)此以朝(上朝)
    (4)吾家讀書久不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5)或憑幾學書(寫字)
    (6)垣墻周庭(砌上圍墻。)
    2、名詞用作狀語
    (1)雨澤下XX;使不上漏(下,朝下,上,從上面)
    (2)前辟四窗(在前面,指閣子北面,因閣子是向北的)
    (3)東犬西吠(向西面)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親自)
    (5)內外多置小門(在內外)
    (6)時至軒中(不時)
    3、數詞用作名詞
    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號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束發(fā)讀書(于)軒中(省介詞“于”)
    3、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下列各句狀語(斜體)放在動詞(粗體)之后。翻譯時,一般將狀語前移。如:
    植蘭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種蘭桂竹木)
    居于此(在這里居?。?BR>    連于中閨(與中閨相連)
    棲于廳(在廳里棲息)
    異于前(跟以前不同)
    4、被動句
    得不焚(意念被動句)
    5、賓語前置句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于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并稱為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3.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一、單元教材及學習重點說明:
    這個單元主要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本單元有中國詩歌、外國詩歌,大都是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主題可以共用一個“情”字來概括:《沁園春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錯誤》中閨中思婦對“歸人”的怨情……情感“風景”可謂豐富多樣。教學時,用“情”這根線串起這些看似各不相關的詩歌“珍珠”,學生必收獲情感,啟迪思想。
    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情感與意象,既是指單元鑒賞重點,也可以說是詩歌鑒賞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詩中運用的意象。下面分別說說這兩個方面。
    如何體會詩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較含蓄甚至隱晦的詩歌如《雨巷》《斷章》等表達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思想生平和詩中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三個方面入手。欣賞技巧是重要的,但須提醒學生要有意識地增加生活閱歷,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尤其要廣泛閱讀中外名詩,培養(yǎng)對詩的感受力和讀詩的趣味。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意象是詩歌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耙狻奔葱蕾p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審美主體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有形與無形的統(tǒng)一。具體教學中,要注意區(qū)分詩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稱為實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實生活意象,在《再別康橋》用得較多,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輝”“夏蟲”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則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們表達的詩人思想情感豐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預習要點:
    1、基礎知識(字音、字形、詞語)。
    2、按要求朗誦。
    3、詩歌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經歷。
    4、相關的文學常識。
    5、分析意象;發(fā)揮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誦:《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
    4.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1、鑒賞荊軻形象,注意所用表現(xiàn)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神態(tài)描寫來刻畫人物。荊軻和樊於期的對話,荊軻先用話挑起樊於期對秦的仇恨,再問樊於期對這樣的深仇大恨怎么辦,然后針對“顧計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試探地提出了既能為樊於期報仇,又能保全燕國的計劃,一層進一層,結果是樊於期慷慨陳辭,毅然自刎。見秦王時“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武陽”而向秦王作了解釋,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鎮(zhèn)靜的神態(tài)和得體的言辭消彌了危機。這些對話,既表明了事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也描寫了荊軻的精細、沉著,在緊要關頭不慌不忙,隨機應變。
    其次作者善于通過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來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頭腦簡單跟荊軻遇事審慎,三思而行對比,以突出荊軻的深沉多謀。又如寫武陽在緊急關頭神態(tài)失常,同荊軻的鎮(zhèn)定自若對比,突出了荊軻的機智勇敢。
    2、鑒賞作者交織描寫場面的筆法。
    如“易水送別”的“白衣冠”“擊筑”“和而歌”“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各種現(xiàn)象綜合成一個充滿悲壯氣氛的場面,有極為強烈的感人力量。這是刺秦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XX,也是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傳誦的閃光章節(jié)。在這一情節(jié)中,荊軻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xiàn)。面對渾身著素的送行的人們和風寒水冷的自然環(huán)境,荊軻用慷慨悲歌來表達自己對于高漸離等知己者生離死別的悲涼心情,抒發(fā)自己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荊軻在太子丹對他缺乏足夠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仍然決心履行自己的諾言,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一情節(jié)也暗示了整個事件的悲劇性結局。荊軻的歌聲由凄切悲涼轉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們也由感動、惜別轉為激憤、激勵。就在這激動人心的壯烈場面中,荊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獻身刺秦的征途?!熬蛙嚩?,終已不顧”,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又如,刺秦王時,荊軻的動作,秦王驚起拔劍不出,環(huán)柱而逃的狼狽相,群臣的驚愕,侍醫(yī)的擲藥囊,左右呼“王負劍”,一直到荊軻“身被八創(chuàng)”,“箕踞以罵”。在極短的時間里,寫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狀,寫動作、寫表情、寫高呼、寫怒罵,組織成一個驚心動魄的壯烈場面。
    3、準確評價荊軻和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于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XX的義俠精神。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太可能。
    5.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謂詞包括動詞和形容詞
    謂詞性句法結構主要用作謂語,功能與謂語相當。包括:a述賓短語和述補短語,b連動短語和兼語短語c動詞、形容詞組成的聯(lián)合短語,d帶有狀語的偏正短語,e主謂短語一般也屬于謂詞性結構。
    一、主語
    主語可分名詞性主語和謂詞性主語。名詞性主語由名詞性詞語充當,包括名詞、數詞、名詞性的代詞和名詞性短語,多表示人或事物。
    謂詞性詞語包括動詞、形容詞、謂詞性的代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含主謂短語)。
    二、謂語
    謂語通常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由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作用是對主語進行敘述、描寫或判斷,能回答主語“怎么樣”或“是什么”等問題。
    三、動語、賓語
    動語和賓語是共現(xiàn)共存的兩個成分,句內有賓語,就必有動語,有動語就必有賓語。動語由動詞性詞語構成。動語可以單獨由動詞充當。賓語跟主語相似,也分名詞性賓語和謂詞性賓語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