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件:《唱山歌》

字號:

音樂課件對大家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音樂課件:《唱山歌》,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唱山歌》,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從優(yōu)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
    2.感受歌曲所營造的“聲畫統一、聲情并茂”的意境,并從中領略到壯族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認識到他們是祖國民族大花園中的“一朵花”。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好“一字多音”唱詞的準確性。
    2.感知壯族民歌的特點。
    教材分析
    《唱山歌》是*《劉三姐》中的插曲。劉三姐是壯族傳說中的歌仙,是一位既美麗又充滿智慧的女歌手。*《劉三姐》表現了以劉三姐為代表的鄉(xiāng)親百姓與財主機智斗爭的種種情節(jié)。*所表達的美與丑、善與惡的斗爭,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有大量的壯族民歌,有的旋律優(yōu)美,有的活潑、風趣,給人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感受。
    《唱山歌》為六聲徵調式,結構為上句和帶擴充的下句組成的一段體。
    歌曲旋律優(yōu)美、委婉,一字多音的唱詞貫穿全曲。教學中,應特別注意把握好兩處演唱的準確性:一是起句中的
    “哎”字從第二拍自然起唱,并注意要將高音的起伏和附點造成的韻味表現出來。二是
    《唱山歌》是一首流傳多年、膾炙人口的壯族民歌。在教唱中,教師可有目的的向學生簡要介紹壯族的情況和歌曲的故事背景。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一、導入
    1.建立印象。
    欣賞歌曲《愛我中華》音頻,讓學生理解五十六個民族為何稱為“星座”與“花”,順勢引導:“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美麗的大花園,欣賞幾種美麗的花。”由此引出歌曲《唱山歌》。
    2.欣賞歌曲。
    教師播放歌曲《唱山歌》音頻,切入故事片《劉三姐》中該段歌曲的音與畫,讓學生悉心聆聽,然后談印象。
    3.簡介故事,展開背景。
    教師介紹“劉三姐”故事梗概。
    二、《唱山歌》歌曲學習
    1.教師再度播放歌曲,讓學生感知歌曲的情感。
    2.第三次播放,讓學生低聲跟唱。
    3.第四次播放,跟唱。
    4.脫離跟唱形式,揣摩歌曲一字多音,委婉細膩、“好聽難學”、不易把握的特點,讓學生做到:
    (1)力求自然,不可僵硬模擬。
    (2)不要大聲用力,先輕聲體會,逐步掌握其委婉的特征。
    (3)分辨不同細節(jié),唱準旋律。
    其一:襯詞處要把氣拖住,不斷、不弱。
    其二:結尾處“彎又多”兩處的變化,要分別開來。
    (4)在唱熟、唱準之后,讓學生注入自然、優(yōu)美、深情,唱出歌曲的美感。
    三、認識壯族
    提問1:
    從歌曲中感受到壯族人民有什么特點?
    愛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
    歌多:“山歌好比春江水”。
    樂觀、堅強:“不怕險灘彎又多”。
    勇敢:一邊面對險灘,急彎,仍不忘邊唱邊行,邊唱邊和。
    提問2:
    從歌曲中,你們感受到壯族人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群山環(huán)繞,河流彎曲的山水之間(從歌詞中得到)。
    教師展示廣西地圖指出壯族人口分布區(qū)域,介紹壯族。同時展示漓江風光、陽朔風光、壯族服飾、民居、壯族歌舞等相關圖片,引發(fā)民族自豪之情。
    學生隨音樂《唱山歌》伴奏完整地唱一遍,力求達到聲情并茂。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在歌聲中走進了祖國民族大花園,了解到了壯族歌曲的風格特征。以后,我們還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認識到更多的民族,更多的花。
    
篇二

    1、教學內容: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學音樂四年級
    下冊第三單元《五十六朵花》中歌曲《唱山歌》。
    2、教材分析:《唱山歌》是*《劉三姐》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壯族民歌精品。節(jié)拍為2/4拍,一段體結構,f小調六聲民族徵調式,歌曲共兩個樂句,分別為(1~8小節(jié))的第一樂句,和帶擴充的(9~19)的第二樂句。一字多音的唱詞多以小三,大二度音程進行,配以附點為主的節(jié)奏型及起伏的旋律音高,使得旋律優(yōu)美委婉。通過學習《唱山歌》使學生體會*美與丑,善與惡的斗爭,感知音樂的不同體裁,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唱*《劉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壯族民歌風格特點。
    2.簡單了解*《劉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壯族的風俗歌會“歌圩”。
    4.教育學生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看課件、聆聽音樂,使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感受與體驗音樂
    帶給人的想象。
    2、通過演唱和演奏,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是“對唱”,了解一首歌曲中有兩種拍
    號是“變換拍子”
    2、能在音樂的伴奏下,自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學重點:用優(yōu)美、委婉的歌聲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壯族民歌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歌中一字多音唱詞的準確、優(yōu)美、委婉。
    教具準備:
    幻燈片、視頻、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課前互動
    A、欣賞桂林風光
    B、了解“歌海”“歌圩”
    C、劉三姐故事
    2、觀看劉三姐用歌聲與秀才對歌片段。
    二、學唱歌曲
    1、欣賞歌曲兩遍,了解歌曲的情緒、速度。
    2、摹唱曲譜,找出相似的旋律。
    3、解決重難點。
    A、找出以下相似旋律的不同之處。
    5.32|2.16|5.61|
    歌哎,
    5.32.16|5.61
    水哎,
    a、認識變換拍子
    b、學唱樂句。
    B、找出以下相同和不同之處,并學唱。
    2676|5V61|
    灣又多啰
    212656|5-|50|
    灣又多。
    C、了解一字多音,找出本歌曲中一字多音的字。
    4、學生學唱歌曲。
    A、老師范唱
    B、學生用多種形式學唱歌曲
    C、用中速、優(yōu)美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
    D、學生用多種形式表現歌曲
    三、小結
    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欣賞了美麗的壯族風光,了解了*《劉三姐》的故事,了解了別具特色對歌形式,學唱了優(yōu)美的壯族歌曲──《唱山歌》,相信壯族風情一定給你們帶來了無限快樂,同學們動聽的歌聲,仿佛把老師帶到了山清水秀的廣西桂林,讓老師印象深刻。
    四、拓展
    了解我國民族民歌,感受我國燦爛悠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