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馬》課件

字號:

課件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馬》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1、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了解體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愿意為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2、自由朗讀,結(jié)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⑴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粗的詞。
    ①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見。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區(qū)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⑴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⑵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jié)構(gòu)的后置。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nèi)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
    (四)、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⑴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⑵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五)、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多媒體顯示)
    ⑴“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⑵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⑶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jié)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3、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意圖:四、五兩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1、結(jié)合現(xiàn)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