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文學的價值,而且具有豐厚的思想內容,中國人許多卓越的見識往往蘊藏在寓言之中,可以說不了解中國的寓言,就不能完整地認識中國文學,也不能完整地認識中國人的思想精華。
扁鵲說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y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y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后說道:“我發(fā)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么治療。”扁鵲走后,桓公不高興地說:“醫(y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y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BR> 10天以后,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后說:“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被腹恍胚@話。扁鵲走了以后,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fā)展到腸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y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后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墒悄壳八牟∫讶牍撬?,人間醫(y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y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BR> 5天過后,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后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被腹@時后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y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后,將會無藥可救。
唇亡齒寒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BR>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zhèn)鞯膶氊?,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么辦?”
荀息于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于這兩件寶貝,您有些舍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里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于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后,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系,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zhàn)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么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借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亡羊補牢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yǎng)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fā)現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BR>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