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小升初是小學生升入初中生的簡稱。按照中國義務教育政策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小學升入初中就讀是不需要升學考試的,大多為免試就近入學,但是民辦初中和部分公辦重點初中依然舉辦小升初的升學選拔性考試。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回顧北京市2018小升初歷程,付出與收獲同行》供您查閱。
關于小升初的恐怖,我大概在10年前就有所耳聞了,當時侄女小升初的痛苦經(jīng)歷給我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我家的孩子基本屬于放養(yǎng),初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挺著不報輔導班,但到了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還是沒控制住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開始了XES的數(shù)學和英語學習。奈何我不是一個愿意付出且有耐心的家長,所以從三年級以后我們基本上就再也不管孩子的課內(nèi)課外學習了。孩子算是普通孩子里比較乖巧的,學校成績不錯,課外輔導我們也沒有給孩子什么要求和壓力,我平時和孩子的老師及家長幾乎零交流。
轉眼到了2016年10月,我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去關注一下小升初的問題了,于是連著聽了三次關于小升初的講座,結果發(fā)現(xiàn)擇校貌似是牛娃的專利。機構老師說基本上在朝陽需要有BS證書,區(qū)三好,PET,三者兼具就幾乎可以平趟朝陽區(qū)的好中學了,如果具備兩項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于是審視了一下自己家的娃,區(qū)三好問題不大,
BS是沒有任何希望了,于是決定攻下PET給小升初的擇校加個碼。
轉眼到了2017年秋天,各種開放日開始報名,網(wǎng)報的過程異常艱辛,相信經(jīng)歷過的家長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所幸我們目標的幾所學校都成功報上了名。然后就是參加開放日,遞簡歷,考試......這個時候,娃已經(jīng)獲得了兩年區(qū)三好,通過了PET,我也曾樂觀地幻想可能小升初的擇校問題不大了。
轉眼進入2018年的三月,各種學校的面試開始悄無聲息的展開,我們拿到的第一個通知來自一所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學校-東師,雖然去參加了面試,但當時就拒絕了,接下來參加了兩所民辦學校的考試及面試,都拿到了錄取通知,我們也還算滿意,就選了一所簽約保底了。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我基本上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看看能否接到傳說中朝陽區(qū)牛的兩所中學的通知。本來我們還打算參加八十的特長考試作為備選,但后來聽說特長生單獨編班,于是在4月中旬就決定放棄了。
接下來,等電話,看各種群里的信息,看接到電話通知家長的開心,沒有票在手的家長的焦慮,以及對自己娃能力的好奇。終,我們又接到了清朝,陳本等學校的通知,但終沒有接到八十和人朝的電話,于是我們選擇了初的民辦學校。
2018年5月18日,我們的小升初歷程正式結束了,回顧這段歷程還是頗有感觸的。
首先,家長心態(tài)要平和,要對孩子的能力有所了解。我也一直知道自己不是牛娃,所以沒有定位好的學校,結果也確實如此,牛的學校都沒戲,但第二梯隊都紛紛拋出橄欖枝。
其次,各種機會都盡量不要放棄。
開放日要去參加,簡歷也要積極投遞。
第三,擇校不要過于執(zhí)著,也不要糾結地患得患失。
其實只要是相對比較好的學校,學習氛圍好,那剩下的就靠孩子自己努力了!后,感覺區(qū)三好及市三好對孩子升學的幫助不大(僅針對我身邊幾個孩子的情況得出的結論,可能有失偏頗),朝陽的很多學校都有考試,所以升學機會相對公平,孩子做好內(nèi)功的*還是非常重要的!
歡迎更多家長記錄今年和孩子一起度過的升學之路留下成長的回憶,也給更多后來人家長留作參考。
關于小升初的恐怖,我大概在10年前就有所耳聞了,當時侄女小升初的痛苦經(jīng)歷給我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我家的孩子基本屬于放養(yǎng),初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挺著不報輔導班,但到了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還是沒控制住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開始了XES的數(shù)學和英語學習。奈何我不是一個愿意付出且有耐心的家長,所以從三年級以后我們基本上就再也不管孩子的課內(nèi)課外學習了。孩子算是普通孩子里比較乖巧的,學校成績不錯,課外輔導我們也沒有給孩子什么要求和壓力,我平時和孩子的老師及家長幾乎零交流。
轉眼到了2016年10月,我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去關注一下小升初的問題了,于是連著聽了三次關于小升初的講座,結果發(fā)現(xiàn)擇校貌似是牛娃的專利。機構老師說基本上在朝陽需要有BS證書,區(qū)三好,PET,三者兼具就幾乎可以平趟朝陽區(qū)的好中學了,如果具備兩項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于是審視了一下自己家的娃,區(qū)三好問題不大,
BS是沒有任何希望了,于是決定攻下PET給小升初的擇校加個碼。
轉眼到了2017年秋天,各種開放日開始報名,網(wǎng)報的過程異常艱辛,相信經(jīng)歷過的家長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所幸我們目標的幾所學校都成功報上了名。然后就是參加開放日,遞簡歷,考試......這個時候,娃已經(jīng)獲得了兩年區(qū)三好,通過了PET,我也曾樂觀地幻想可能小升初的擇校問題不大了。
轉眼進入2018年的三月,各種學校的面試開始悄無聲息的展開,我們拿到的第一個通知來自一所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學校-東師,雖然去參加了面試,但當時就拒絕了,接下來參加了兩所民辦學校的考試及面試,都拿到了錄取通知,我們也還算滿意,就選了一所簽約保底了。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我基本上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看看能否接到傳說中朝陽區(qū)牛的兩所中學的通知。本來我們還打算參加八十的特長考試作為備選,但后來聽說特長生單獨編班,于是在4月中旬就決定放棄了。
接下來,等電話,看各種群里的信息,看接到電話通知家長的開心,沒有票在手的家長的焦慮,以及對自己娃能力的好奇。終,我們又接到了清朝,陳本等學校的通知,但終沒有接到八十和人朝的電話,于是我們選擇了初的民辦學校。
2018年5月18日,我們的小升初歷程正式結束了,回顧這段歷程還是頗有感觸的。
首先,家長心態(tài)要平和,要對孩子的能力有所了解。我也一直知道自己不是牛娃,所以沒有定位好的學校,結果也確實如此,牛的學校都沒戲,但第二梯隊都紛紛拋出橄欖枝。
其次,各種機會都盡量不要放棄。
開放日要去參加,簡歷也要積極投遞。
第三,擇校不要過于執(zhí)著,也不要糾結地患得患失。
其實只要是相對比較好的學校,學習氛圍好,那剩下的就靠孩子自己努力了!后,感覺區(qū)三好及市三好對孩子升學的幫助不大(僅針對我身邊幾個孩子的情況得出的結論,可能有失偏頗),朝陽的很多學校都有考試,所以升學機會相對公平,孩子做好內(nèi)功的*還是非常重要的!
歡迎更多家長記錄今年和孩子一起度過的升學之路留下成長的回憶,也給更多后來人家長留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