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時候記憶力是比較強的,因此可以在幼兒園背誦一些唐詩宋詞,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下面是分享的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1.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重慶境內(nèi))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BR>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2.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賞析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贊嘆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后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jié)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著瑯瑯上口。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正是暗中設(shè)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fēng)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shù)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 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gòu)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jié)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3.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相思
王維〔唐代〕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shè)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guān),既切中題意,又關(guān)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diào)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zé)o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生于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為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來源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zhàn)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樹下,此后化為了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發(fā)芽。從此以后,紅豆被人們稱為了相思子,也在文學(xué)中引用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shè)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fā)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皝砣站_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xiāng)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霸妇嗖蓴X”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卑凳具h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zhuǎn)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tài)。用“多”字則表現(xiàn)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diào)。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guān)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guān)系的,哪怕只有一絲關(guān)聯(lián),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jīng)。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zé)o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4.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渡漢江
宋之問〔唐代〕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xiāng),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fù)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斷”字“復(fù)”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眱删涿鑼懺娙颂託w途中的心理變化?!敖l(xiāng)”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xiāng)。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xiāng),離家人愈近,擔(dān)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yīng)該寫成“近鄉(xiāng)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弊屑殞の叮钟X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guī)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dān)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fù)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dān)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xiāng)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fā)展:原先的擔(dān)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yù)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xiàn)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扒楦印迸c“不敢問”更能體現(xiàn)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fā)憂慮,發(fā)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zhàn)栗,使之不敢面對現(xiàn)實。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yīng)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jīng)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jīng)歷、特殊身份有關(guān)的生活素材,所表現(xiàn)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xiāng)、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xiāng)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維的現(xiàn)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shù),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5.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gòu)圖設(shè)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fēng)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fù)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xiāng)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fēng)土人情、生活習(xí)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xiāng)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xiāng),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zhì)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xiāng)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強烈,那么,詩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xiàn)在呢,詩人只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jié)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xiāng)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xiāng)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fā)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發(fā)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zhì)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現(xiàn)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 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zhuǎn)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lián)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jié)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么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后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xiāng)和親人們歡度佳節(jié),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1.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他行至巫山(今重慶境內(nèi))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BR>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2.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賞析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贊嘆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后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jié)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著瑯瑯上口。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正是暗中設(shè)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fēng)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shù)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 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gòu)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jié)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tài)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3.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相思
王維〔唐代〕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shè)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guān),既切中題意,又關(guān)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diào)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zé)o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生于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為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來源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zhàn)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樹下,此后化為了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發(fā)芽。從此以后,紅豆被人們稱為了相思子,也在文學(xué)中引用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shè)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fā)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皝砣站_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xiāng)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霸妇嗖蓴X”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卑凳具h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zhuǎn)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tài)。用“多”字則表現(xiàn)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diào)。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guān)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guān)系的,哪怕只有一絲關(guān)聯(lián),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jīng)。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zé)o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4.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渡漢江
宋之問〔唐代〕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xiāng),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fù)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斷”字“復(fù)”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眱删涿鑼懺娙颂託w途中的心理變化?!敖l(xiāng)”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xiāng)。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xiāng),離家人愈近,擔(dān)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yīng)該寫成“近鄉(xiāng)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弊屑殞の叮钟X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guī)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dān)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fù)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dān)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xiāng)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fā)展:原先的擔(dān)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yù)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xiàn)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扒楦印迸c“不敢問”更能體現(xiàn)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fā)憂慮,發(fā)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zhàn)栗,使之不敢面對現(xiàn)實。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yīng)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jīng)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jīng)歷、特殊身份有關(guān)的生活素材,所表現(xiàn)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xiāng)、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xiāng)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維的現(xiàn)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shù),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5.幼兒園簡單背誦唐詩精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gòu)圖設(shè)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fēng)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fù)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xiāng)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里,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fēng)土人情、生活習(xí)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xiāng)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xiāng),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zhì)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里思鄉(xiāng)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強烈,那么,詩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xiàn)在呢,詩人只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jié)日里不禁想到了家鄉(xiāng)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xiāng)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fā)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發(fā)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zhì)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現(xiàn)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 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zhuǎn)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lián)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jié)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么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后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xiāng)和親人們歡度佳節(jié),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