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目復習時一定要做好筆記,方便二輪三輪復習鞏固。整理考研政治政經筆記之微觀理論,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遺漏重點:
【篇一】
1、商品論
1、價值、使用價值的關系
名稱
同一性
差異性
價值
使用價值
依存、聯系
物質承擔者
社會
自然
特性 歷史
共性 永恒
不可兼得
2、物品、商品、使用價值、價值、交換價值、價格的關系
(使用價值)是價值、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是交換價值、價格、生產價格、壟斷價格的(基礎);
(交換價值、價格、生產價格、壟斷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圓 物品
左半圓 商品
右半圓 非商品
圓內1 價值 ; 全部圓內— 使用價值
全部圓外1 交換價值
圓外1 A 價格
A B 圓外1B 土地、股票價格(交換價值)
2、價值論
1、(歷程)價值形式4階段(簡單、總和、一般、貨幣)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1 只綿羊(相對價值形式)=2 把石斧(等價形式)
綿羊價值通過石斧表現;石斧起等價物作用。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種商品和許多種商品相交換
(一般價值形式):許多種商品和一種商品相交換。出現了一般等價物。
(貨幣形式):一般等價物固定金銀,一般價值形式就發(fā)展為貨幣形式。
2、(5職能):價值尺度(自身有價值);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3、資本論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I(v+m)=II?(c):
I(c+v+m)=I(c)+II(c)(生產資料供給和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
II(c+v+m)=I(v+m)+II(v+m)(消費資料的供給和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
I(c+v+m)>I(c?)+II(c?)或I(v+m)>II(c?)
II(c+v+m)>I(v+m/x)+II(v+m/x)?
I(v+△v+m/x)==II(c+△c)
由這個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兩個基本公式:
(1)、I(c+v+m)==I(c+△c)+II(c+△c)
(2)、II(c+v+m)==?I(v+△v+m/x)+II(v+△v+m/x)
1、固定和流動資本
名稱 實物內容 名稱
固定 機、廠、設 不變
原、燃、輔
流動
勞動力 可變
2、勞動的關系
質:具、抽、私、社
商品
按所創(chuàng)結果 量:簡單、復雜;個別、社會;
勞動
m:剩余;
v:必要;
3、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
簡單 資本集中←股份制
再生產
擴大←單大← 資本積聚←資本積累——剩余價值——剩余勞動
(資本積聚)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
(資本集中)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并成少數大資本(競爭和信用)
(資本積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實質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去擴大生產規(guī)模,從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
4、剩余價值論
1、(商業(yè)利潤)商業(yè)資本家以(購銷差價)方式從產業(yè)資本家那里得到,靠商業(yè)工人剩余勞動來(實現),源于(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2、(借貸資本)為獲利息而暫轉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資本商品)(所有權資本)(所有權屬于借貸資本家,使用權屬于職能資本家)(具有不同于職能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G-G’,造成貨幣可生更多貨幣假象)。
3、(利息)職能資本家為取得資本使用權而付給借貸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職能資本獲得平均利潤分:企業(yè)利潤(職能資本家);利息(借貸資本所有者)。
PS:(利息率):一定時期內利息量/借貸資本量(0<利息率<平均利潤率)3個影響因素:(平均利潤率;資本供求;習慣或法律傳統(tǒng))現實中(借貸風險、借貸時間、價格變動的預期、國家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形勢等)。
4、(銀行利潤)借款的職能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銀行資本=自有資本+借入資本,自有資本也要取得平均利潤)。
5、(股息)股票持有者據股票面額,從企業(yè)盈利中分得的與其投資相應的那部分利潤,通常低于平均利潤。
6、(地租)農業(yè)資本家給大土地所有者超平均利潤以上的剩余價值(超額利潤)(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基本形式。
(級差地租)不同等級的土地(級差地租I:土地肥沃程度和距離市場遠近;級差地租II:連續(xù)增加投資使勞動生產率不同)。
(絕對地租)必須繳納的地租(農產品的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7、(土地價格)地租收入的資本化(不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土地非勞動產品,無價值)(土地價格=地租量 /利率)。
價值的演變
C K K
+ →k
V + +
+
m →P→P P→ P P
1、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2、商品價值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三部分:W=C+V+M
3、成本價格(K=C+V)生產中實際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使剩余價值表現為耗費資本的增加額,混淆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qū)別,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成本價格既是資本家賺錢和賠本的界限,又是競爭基礎。
4、(P形成與m):m被看作是W的產物時,m轉化為P;
5、(p’形成與m’):m轉化為p時,m’就轉化為p’;
6、(影響p’因素):m’(高)p’(高);c:v(高)p’(低);周轉速度(快)p’(高);c(省)p’(高)
7、(影響p’因素):各部門p’;各部門資本總量在社會總資本量中所占比重。
8、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隨著P→P,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商品的生產價格。
價值規(guī)律表現形式
價值中心: C+V+m
生產價格中心: C+V+P(K+P)
壟斷價格中心: C+V+P(K+P)
9、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變化:(生產價格形成前)價格以價值為中心波動(后)生產價格為中心。PS: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并不否定價值規(guī)律:(個別)P和m不一致,生產價格和價值不同(全社會)P總=m總,相等;價值變化引起生產價格變化(C+V引起成本價格變化;M變化會引起P變化;生產價格仍以價值為基礎)
【篇二】
一、宏觀理論(兩種制度)
1、資本主義
1.1、壟斷與競爭
(關系)競爭產生壟斷,壟斷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競爭。(2原因)壟斷不可能消滅(商品經濟),有商品經濟就必然有競爭;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門、一切企業(yè)的絕對壟斷,社會經濟活動中仍存在大量非壟斷企業(yè),它們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壟斷下競爭4形式)壟內;壟壟;壟非;非間
(壟斷下競爭4特點)(目的)壟斷利潤;(規(guī)模、范圍)空前擴大;(手段)多樣化,經濟的、政治的、暴力滅對手;程度更劇烈,時間更持久,后果更嚴重。
1.2、壟斷利潤:壟斷組織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1.3、壟斷價格: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或購買生產資料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guī)定的、旨在獲取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商品的壟斷價格=生產成本+壟斷利潤。
1.4、壟斷資本借助國家政權,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2、社會主義
2.1、(本質和基本特征):以公有制為(基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標志);以按勞分配為(原則);以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成果為(特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2、所有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公有制與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公有制:所有制的性質):全體或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國有;集體;混合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資本組織上分(獨資企業(yè)、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經營運作上分(租賃、承包)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4個體現;3個做為):
(4個體現):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公有量優(yōu),質更高;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主導的控制力。
(3個做為):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前提條件);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支持和幫助城鄉(xiāng)集體經濟。
(非公有制):個體、私營、外資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的3個必須做到:(思想上)認識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政策上)清除對其歧視性規(guī)定;(法律上)完善和保護私人財產制度。
2.3、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按勞分配的5個特點):是主體,非;勞動是個別,非社會; 標準在企業(yè),非社會;勞動量是價值量,非實際付出;
通過商品貨幣形式實現,受商品價格因素影響。
(按勞分配之外的其它分配方式):個體勞動者和農村專業(yè)戶的個人收入;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收入;經營風險收入;資產收益;按資本取得的收入。
(國家與企業(yè)分配關系):增強稅收剛性;完善企業(yè)所得稅制
(國家與個人分配關系):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加大違規(guī)行為處罰;調節(jié)集中財產,縮小貧富差距。
(企業(yè)與個人分配關系):(公有制企業(yè))建立健全企業(yè)內部分配的自我約束機制;(非公有制企業(y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2.4、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一種經濟體制。
(4點共性)經濟活動(市場化);企業(yè)經營(自主化);政府調控(間接化);經濟運行(法制化)。
(3點個性)所有制(公有制為、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分配制(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并存);宏觀調控(計劃與市場)
2.5、微觀基礎(企業(yè))
(現代企業(yè)制度)以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為依據,以規(guī)范和完善的(企業(yè)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的新型企業(yè)制度。
(基本4特征):(產權清晰)財產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支配使用權、依法處分權;(權責明確)所有者和經營者,所有者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政企分開)政府-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jiān)督、不直接干預企業(yè)經營;(管理科學)規(guī)范領導體制、管理制度。
(國有企業(yè)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深化國企改革4思路)抓大放小,增強控制力;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壟斷行業(yè)改革;管資管人管事。
2.6、運行基礎(市場)
(市場體系的6大市場)消費品、生產資料、金融、勞動力、技術信息、房地產市場。
培育和發(fā)展市場體系
(3作用)市場經濟重要環(huán)節(jié);現代企業(yè)制度不可缺少條件;國家間接宏觀調控必要紐帶。
(目標)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
(商品市場):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市場
(生產要素市場):金融、勞動力、房地產、技術信息市場
2.7、調控體系(宏觀調控)
(必要性):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運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公有制主體
(4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yè);穩(wěn)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4手段):計劃; 經濟(為主);法律; 行政手段。
(宏觀經濟4政策):財政;貨幣;產業(yè);收入政策。
2.8、保障體系(社會保障)
(必要性):公有制為主體;現代企業(yè)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農村;小康社會。
(5內容):保險(核心);救濟;福利;互利;優(yōu)撫安置。
【篇一】
1、商品論
1、價值、使用價值的關系
名稱
同一性
差異性
價值
使用價值
依存、聯系
物質承擔者
社會
自然
特性 歷史
共性 永恒
不可兼得
2、物品、商品、使用價值、價值、交換價值、價格的關系
(使用價值)是價值、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是交換價值、價格、生產價格、壟斷價格的(基礎);
(交換價值、價格、生產價格、壟斷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圓 物品
左半圓 商品
右半圓 非商品
圓內1 價值 ; 全部圓內— 使用價值
全部圓外1 交換價值
圓外1 A 價格
A B 圓外1B 土地、股票價格(交換價值)
2、價值論
1、(歷程)價值形式4階段(簡單、總和、一般、貨幣)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1 只綿羊(相對價值形式)=2 把石斧(等價形式)
綿羊價值通過石斧表現;石斧起等價物作用。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種商品和許多種商品相交換
(一般價值形式):許多種商品和一種商品相交換。出現了一般等價物。
(貨幣形式):一般等價物固定金銀,一般價值形式就發(fā)展為貨幣形式。
2、(5職能):價值尺度(自身有價值);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3、資本論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I(v+m)=II?(c):
I(c+v+m)=I(c)+II(c)(生產資料供給和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
II(c+v+m)=I(v+m)+II(v+m)(消費資料的供給和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
I(c+v+m)>I(c?)+II(c?)或I(v+m)>II(c?)
II(c+v+m)>I(v+m/x)+II(v+m/x)?
I(v+△v+m/x)==II(c+△c)
由這個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兩個基本公式:
(1)、I(c+v+m)==I(c+△c)+II(c+△c)
(2)、II(c+v+m)==?I(v+△v+m/x)+II(v+△v+m/x)
1、固定和流動資本
名稱 實物內容 名稱
固定 機、廠、設 不變
原、燃、輔
流動
勞動力 可變
2、勞動的關系
質:具、抽、私、社
商品
按所創(chuàng)結果 量:簡單、復雜;個別、社會;
勞動
m:剩余;
v:必要;
3、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
簡單 資本集中←股份制
再生產
擴大←單大← 資本積聚←資本積累——剩余價值——剩余勞動
(資本積聚)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
(資本集中)把原來分散的、眾多的中小資本合并成少數大資本(競爭和信用)
(資本積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實質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去擴大生產規(guī)模,從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
4、剩余價值論
1、(商業(yè)利潤)商業(yè)資本家以(購銷差價)方式從產業(yè)資本家那里得到,靠商業(yè)工人剩余勞動來(實現),源于(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2、(借貸資本)為獲利息而暫轉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資本商品)(所有權資本)(所有權屬于借貸資本家,使用權屬于職能資本家)(具有不同于職能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G-G’,造成貨幣可生更多貨幣假象)。
3、(利息)職能資本家為取得資本使用權而付給借貸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職能資本獲得平均利潤分:企業(yè)利潤(職能資本家);利息(借貸資本所有者)。
PS:(利息率):一定時期內利息量/借貸資本量(0<利息率<平均利潤率)3個影響因素:(平均利潤率;資本供求;習慣或法律傳統(tǒng))現實中(借貸風險、借貸時間、價格變動的預期、國家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形勢等)。
4、(銀行利潤)借款的職能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銀行資本=自有資本+借入資本,自有資本也要取得平均利潤)。
5、(股息)股票持有者據股票面額,從企業(yè)盈利中分得的與其投資相應的那部分利潤,通常低于平均利潤。
6、(地租)農業(yè)資本家給大土地所有者超平均利潤以上的剩余價值(超額利潤)(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基本形式。
(級差地租)不同等級的土地(級差地租I:土地肥沃程度和距離市場遠近;級差地租II:連續(xù)增加投資使勞動生產率不同)。
(絕對地租)必須繳納的地租(農產品的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7、(土地價格)地租收入的資本化(不是土地價值的貨幣表現-土地非勞動產品,無價值)(土地價格=地租量 /利率)。
價值的演變
C K K
+ →k
V + +
+
m →P→P P→ P P
1、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2、商品價值包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三部分:W=C+V+M
3、成本價格(K=C+V)生產中實際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使剩余價值表現為耗費資本的增加額,混淆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qū)別,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成本價格既是資本家賺錢和賠本的界限,又是競爭基礎。
4、(P形成與m):m被看作是W的產物時,m轉化為P;
5、(p’形成與m’):m轉化為p時,m’就轉化為p’;
6、(影響p’因素):m’(高)p’(高);c:v(高)p’(低);周轉速度(快)p’(高);c(省)p’(高)
7、(影響p’因素):各部門p’;各部門資本總量在社會總資本量中所占比重。
8、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隨著P→P,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商品的生產價格。
價值規(guī)律表現形式
價值中心: C+V+m
生產價格中心: C+V+P(K+P)
壟斷價格中心: C+V+P(K+P)
9、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變化:(生產價格形成前)價格以價值為中心波動(后)生產價格為中心。PS: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并不否定價值規(guī)律:(個別)P和m不一致,生產價格和價值不同(全社會)P總=m總,相等;價值變化引起生產價格變化(C+V引起成本價格變化;M變化會引起P變化;生產價格仍以價值為基礎)
【篇二】
一、宏觀理論(兩種制度)
1、資本主義
1.1、壟斷與競爭
(關系)競爭產生壟斷,壟斷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競爭。(2原因)壟斷不可能消滅(商品經濟),有商品經濟就必然有競爭;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門、一切企業(yè)的絕對壟斷,社會經濟活動中仍存在大量非壟斷企業(yè),它們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壟斷下競爭4形式)壟內;壟壟;壟非;非間
(壟斷下競爭4特點)(目的)壟斷利潤;(規(guī)模、范圍)空前擴大;(手段)多樣化,經濟的、政治的、暴力滅對手;程度更劇烈,時間更持久,后果更嚴重。
1.2、壟斷利潤:壟斷組織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1.3、壟斷價格: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或購買生產資料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guī)定的、旨在獲取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商品的壟斷價格=生產成本+壟斷利潤。
1.4、壟斷資本借助國家政權,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2、社會主義
2.1、(本質和基本特征):以公有制為(基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標志);以按勞分配為(原則);以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成果為(特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2、所有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公有制與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公有制:所有制的性質):全體或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國有;集體;混合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資本組織上分(獨資企業(yè)、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經營運作上分(租賃、承包)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4個體現;3個做為):
(4個體現):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公有量優(yōu),質更高;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主導的控制力。
(3個做為):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前提條件);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支持和幫助城鄉(xiāng)集體經濟。
(非公有制):個體、私營、外資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的3個必須做到:(思想上)認識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政策上)清除對其歧視性規(guī)定;(法律上)完善和保護私人財產制度。
2.3、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按勞分配的5個特點):是主體,非;勞動是個別,非社會; 標準在企業(yè),非社會;勞動量是價值量,非實際付出;
通過商品貨幣形式實現,受商品價格因素影響。
(按勞分配之外的其它分配方式):個體勞動者和農村專業(yè)戶的個人收入;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收入;經營風險收入;資產收益;按資本取得的收入。
(國家與企業(yè)分配關系):增強稅收剛性;完善企業(yè)所得稅制
(國家與個人分配關系):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加大違規(guī)行為處罰;調節(jié)集中財產,縮小貧富差距。
(企業(yè)與個人分配關系):(公有制企業(yè))建立健全企業(yè)內部分配的自我約束機制;(非公有制企業(y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2.4、市場經濟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一種經濟體制。
(4點共性)經濟活動(市場化);企業(yè)經營(自主化);政府調控(間接化);經濟運行(法制化)。
(3點個性)所有制(公有制為、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分配制(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并存);宏觀調控(計劃與市場)
2.5、微觀基礎(企業(yè))
(現代企業(yè)制度)以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為依據,以規(guī)范和完善的(企業(yè)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的新型企業(yè)制度。
(基本4特征):(產權清晰)財產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支配使用權、依法處分權;(權責明確)所有者和經營者,所有者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政企分開)政府-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jiān)督、不直接干預企業(yè)經營;(管理科學)規(guī)范領導體制、管理制度。
(國有企業(yè)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深化國企改革4思路)抓大放小,增強控制力;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壟斷行業(yè)改革;管資管人管事。
2.6、運行基礎(市場)
(市場體系的6大市場)消費品、生產資料、金融、勞動力、技術信息、房地產市場。
培育和發(fā)展市場體系
(3作用)市場經濟重要環(huán)節(jié);現代企業(yè)制度不可缺少條件;國家間接宏觀調控必要紐帶。
(目標)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
(商品市場):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市場
(生產要素市場):金融、勞動力、房地產、技術信息市場
2.7、調控體系(宏觀調控)
(必要性):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運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公有制主體
(4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yè);穩(wěn)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4手段):計劃; 經濟(為主);法律; 行政手段。
(宏觀經濟4政策):財政;貨幣;產業(yè);收入政策。
2.8、保障體系(社會保障)
(必要性):公有制為主體;現代企業(yè)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農村;小康社會。
(5內容):保險(核心);救濟;福利;互利;優(yōu)撫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