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短篇精選五篇

字號: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民間故事占據(jù)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更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下面是分享的民間故事短篇精選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民間故事短篇精選
    司馬光是北宋知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機智勇敢。
    司馬光小時候經(jīng)常和小伙伴一起在后院玩耍,后院有一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常年裝滿水的大水缸。
    司馬光七歲那年,有一次,他和小伙伴們像往常一樣,在后院玩捉迷藏。有個小伙伴跑到假山上藏起來,可是一不小心,他腳一滑,“撲通”一聲掉進了大水缸里。那口大水缸非常深,小孩子掉進缸里肯定會被淹死的。
    其他的孩子看見伙伴掉進缸里,嚇壞了,有的孩子嚇得大聲哭喊,有的孩子立刻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幫忙。
    這時候,只有司馬光非常鎮(zhèn)定,他從地上抱起了一塊大石頭,用力朝大水缸砸去。大水缸“砰”的一聲被砸破了,水缸里的水迅速流了出來,而掉進水缸的小伙伴也隨之得救了。
    司馬光一下子出了名,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司馬光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時,一定要冷靜,這樣才能想到解決辦法。
    2.民間故事短篇精選
    相傳,薛河上的西倉橋,是在明朝時候興建的。這座三孔石拱大橋,據(jù)說是皇家工程,規(guī)模很大,征調(diào)的能工巧將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橋的時候工地上很熱鬧,象個小集市。
    一天,從外地來了個白頭發(fā)的石匠老頭,給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窩兒。他一連打了好幾天,歇著的時候,就到工地上轉(zhuǎn)悠轉(zhuǎn)悠,看人家雕刻水獸、石獅子和橋欄石柱。高了興還跟石工門扯上幾句,就連那工地上的頭頭們,他也偎上去嘮叨幾句。大伙都說這個老頭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老石匠把石碓窩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說:“你有這么多石料,我再給你打個石墩,坐著舂糧食多方便?!敝骷液軜芬?,就讓他接著打了。
    打這個石墩時,老石匠別捉多細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問他:“一個石礅子,費這么大的勁兒干什么?”老石匠聽了,光笑不說話,就知道低頭干活。石礅打成的這天,正趕上大橋石拱圈要合龍門。不知因為什么,壘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塊石頭碰不上茬兒。當時天陰得很厲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馬上合好龍門,一場大雨,幾個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現(xiàn)打制也來不及呀!石工們和掌管工程的官員,急得團團轉(zhuǎn),活象熱鍋上的螞蟻。就在大伙犯難為的時候,這個老石匠又遛了來。他看了看缺口,對工程人員說:“我那里有一個石礅,你們看看放到這兒合適不?!笔兟犃?,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來,往中間一放,竟一絲一毫不差,扣得嚴嚴實實。
    大橋建成了,官員們都很高興。當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謝時,可哪里還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見碓窩子跟前,有一張大紅字條上寫:
    施工馬大哈,橋拱出誤差。
    魯班來相助,銀兩謝農(nóng)家。
    看了字條,人們才知道那個石匠老頭是魯班暗地里幫助皇家工程。官員們按魯班吩咐,賞給打石碓窩兒的那家二十兩銀子。
    3.民間故事短篇精選
    相傳,皇帝有一位史官,叫倉頡,專管文件材料和記錄國家大事??墒悄菚r候沒有紙和筆。連文字也沒有,拿什么來記錄呢?用繩子,在史官的屋子里掛滿繩子。橫著掛的是比較粗的主繩,每一根主繩上也都垂著一些較細的繩子。細繩上有些打了結(jié),有些打了套,有些還掛著各式各樣的貝殼。這些繩子就是幫助記憶的工具。“結(jié)繩記事”是那時候十分通行的方式。比方說,一根白色的主繩代表羊,下邊垂著的細繩的數(shù)目就代表羊的數(shù)目。一條細繩代表一,兩條細繩代表二。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條細繩中間打個結(jié)。
    然而倉頡管的事情太多了:牲口圈里有多少羊呀,地窖里有多少米呀,一年里舉行過多少祭祀呀,打過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記載。
    “我簡直變成了蜘蛛……”倉頡漸漸地發(fā)起愁來。事情一天一天多起來,難道老是增添繩子嗎?
    有一天,倉頡走近孩子身邊一瞧:啊,墻上畫著牛、羊、陶器;孩子念著“三”又是在羊的下邊刻了三個點,念著“十”,再在陶器的下邊先刻一條豎線,然后在豎線的中間刻上一個粗粗的圓點。倉頡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圓點不就是繩子上打的結(jié)嗎?用刻劃的方法代替結(jié)繩,真是好主意!他回去馬上照著孩子的辦法做。
    可是日子一長,倉頡又發(fā)愁了。畫圖畫也并不簡單。畫老虎得像老虎,畫得不好就像貓;畫陶缽得像陶缽,畫得不好就像碗。況且,祭祀、打仗、紡織……該怎么畫呢?
    這天,倉頡跟隨老獵人去打獵。他們走進了樹木參天的大森林,獵人在一棵大樹旁邊停了下來,彎著腰,仔細地在地面搜尋,嘴里還喃喃地說:“一直向前走,可以找到熊;往右邊走,能夠獵到鹿;往左呢,只能背回一些野羊?!眰}頡感到新奇,趕忙問個究竟。獵人指著地面的痕跡說:“你看,這些都是鳥獸留下的腳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還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每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BR>    “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倉頡突然又想到:我為什么不能用一些符號來代表事物呢?他回去后,立刻開始設計用符號表示事物的方法。比方,要表示羊,畫個羊頭代表不就行了?采取了這種用符號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弓箭等具體事物可以記錄,連一些不很具體的意思,比如“冷”、“快”、“遠”……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了。真是個好辦法??!
    倉頡設計的符號,不但自己使用,而且傳授給各部落的人。這些符號逐漸推廣開來。經(jīng)過許多人的補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人們有了文字,老一輩的經(jīng)驗可以記錄下來傳給后代,相隔很遠的人也可以互通消息。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方便了,人類的進步也更快了。于是倉頡的名字傳遍四方。
    4.民間故事短篇精選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民,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偉大母親,她與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一起被尊為“四大賢母”。
    湛氏出生在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在十六歲那年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陶丹就去世了,湛氏不得不帶著年幼的陶侃回到新淦娘家。母子倆孤苦無依,以紡織為生,湛氏小時候讀過一點書,因此她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為了讓陶侃學到更多的知識,她日夜不停地紡紗。而陶侃也深知母親的良苦用心,發(fā)奮讀書,漸漸地便精通了各種兵法,后來還被太守范遙舉薦做了一名縣令。
    在兒子即將起程赴任的時候,湛氏將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侃兒,我這個做母親的苦了一輩子,現(xiàn)在總算盼到你有了出息。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要為民辦事,不要誤國害民。我為你準備了一份禮物,你到了官府再將它打開·"說著,湛氏遞給兒子一個扎好的包袱。
    帶著母親送的禮物,陶侃來到了縣衙。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袱,只見里邊有一塊土、一只舊碗和一塊白色的粗布。他先是一愣,隨即便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原來那一塊土是叫他要永遠記得家鄉(xiāng)的故土,那只舊碗是叫他不要貪圖榮華富貴,而那塊白色粗布則是叫他做官要廉潔自律、恪守本分。
    陶侃一直將母親的囑咐牢牢記在心里,成為了一名有口皆碑的好官。
    5.民間故事短篇精選
    早在明朝,有一條村莊,叫“天馬村”,到明朝萬厲年四十六年,村里人口增多,食水不足,村民們于是在村前挖了一條河,這條河叫“天馬河”,河挖了以后村里連續(xù)幾年遭災遭禍,不少人家破人亡。
    有一天來了一位風水先生,這位大師說:從銀洲湖經(jīng)金牛頭流來的水是淌金流銀的,但這條河流不合適,河流向東,人物兩空,要保平安,過好日子,就要在河中心造一個“墩”擋水,村民按大師的指點,挖土運泥在河中壘起了一個“土墩”,土墩做好后,有位村民把一株榕樹枝插在土墩上,幾年后,不知不覺這株榕樹竟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并引來了成千上萬的鳥類棲息繁衍。
    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后嘆為觀止,寫下優(yōu)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tài)旅游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于新會城區(qū)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
    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
    歷來深受游客贊譽的小鳥天堂,2002年重新規(guī)劃擴建,并對動、植物自然生態(tài)群落加以悉心保護和優(yōu)化,形成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以獨特的鳥類生態(tài)風景為主題,集生態(tài)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休閑旅游于一體,充分展現(xiàn)旅游新時尚的園林化,多功能大型景區(qū)。